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脆弱的人:赢过了自然选择,却躲不开流行病?

2020-04-18 14:1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编辑部 白熊 常笑健康

2020年至今,新冠肺炎成为全球性大流行病,感染人数百万余人,而世界各国与新冠肺炎之间的殊死较量,也将载入人类与流行病的斗争史,成为后世的借鉴。

摘要

在现代医学的帮助下,人类战胜了天花、霍乱、疟疾、肺结核、鼠疫、脊髓灰质炎等多种流行病,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实现了飞跃。

然而,从人类与流行病搏斗至今的历程来看,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人体机能呈现出脆弱的一面,流行病变得越来越“狡猾”,人类与流行病继续长期共存,已成为一个难以避免的趋势。

我们应当怎样正视现代医学与流行病,及时调整生活方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生存环境,这也成为疫情留给人类的思考。

人类与流行病相伴相生

自有文明记载以来,由各种病毒和细菌等致病微生物引起的流行病,一直持续影响着人类社会,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霍乱、疟疾、伤寒等许多流行病都得到了有效控制。

进入21世纪后,各种冠状病毒和流感病毒引发了流行病的新形态。

提到人类有记载的最古老的传染病之一,那就是天花。这种烈性传染病由天花病毒引起,感染者全身会布满红疹然后结痂,在脸上留下永久的瘢痕。

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五世是人类记载的第一位天花病例患者,此后天花病毒在人间肆虐逾3000年,我国清朝的顺治皇帝死于天花,而康熙皇帝也因感染天花而毁容,史学家称天花为“人类史上最大的种族屠杀”。

为了与之抗争,我国古代创造了人痘接种法,到18世纪中叶,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研究和推广牛痘疫苗,而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后,天花被列为应该控制的第一个传染病,人类与天花的斗争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组织和系统。

1980年5月8日,天花被宣布彻底消灭。

回顾人类与天花3000年的斗争历程,人类获得最终的胜利,其中一个关键要素在于现代医学的发展。人类在20世纪发现了黄热病、疟疾、血吸虫、梅毒等疾病的病原体,而后发现了病毒这种病原体,为流行病的预防治疗提供了基础。

病原体的发现,进而推动了化学药物的研制,肺结核病被称为“白色瘟疫”,而科学家从土壤微生物中发现了链霉素,对于肺结核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成功挽救了千万人的生命。

此外,疫苗的研究和发展可以有效预防病毒、胞内细菌和寄生虫所引起的传染病,保障人类的健康与安全。

从中古时代欧洲的黑死病,到一战时暴发的西班牙流感,以及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艾滋病,以至最近蔓延全球的大流行病新冠肺炎,在高速运行的社会,人类承受着流行病的轮番挑战,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人类与流行病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共生关系。

流行病的基础:

人口增长与高频流动

流行病的传播,以人口的集聚作为基础,现今世界人口高达75.8亿,不仅人口总量大幅增加,人口密度也变得更加集中,这意味着一种流行病暴发后,其影响的人群范围更加广泛,带来的危害也更加深远。

此外,交通网络和人口流动对于疾病传播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在全球化发展中,交通网络逐渐成熟和完善,而作为病毒的主要载体,人类流动的速度也就成为病毒扩散的速度,人口大规模的迁徙也增加了传染病传播的风险。

人口爆炸与老龄化

据联合国报告显示,2030年世界人口将增至85亿,2050年达到97亿,预计到本世纪末,全球人口将增长到110亿,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环境污染与资源枯竭,一旦暴发大规模的传染病,后果不堪设想。

在急剧增长的人口中,65岁及以上的老龄人口增速最快,目前全世界约有9%的人口超过65岁,而到本世纪中叶这一比例将达到16%,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而老年人具有高患病率、高伤残率、高医疗利用率的特点,这一群体的扩大也意味着更加迫切的医疗需求。

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老年患者成为病情多发的重点人群。由于新冠病毒主要攻击人体的肺部细胞和免疫系统,而老年人的免疫衰老,抵抗作用减弱,自身多伴有基础性疾病,其新冠肺炎的病发率、病亡率以及身体各方面病情均较为严重。

由此可见,人口的高速增长和老龄化,为人类抵御流行病的侵袭增加了难度,潜在的感染者基数庞大,并且易感人群的免疫系统衰弱,这都为疾病的流行提供了可趁之机。

人口流动与大城市崛起

人口流动则成为流行病传播的另一重要影响因素。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以国内疫情最严重的武汉为例,封城前大约500万外人口离开武汉,其中绝大部分是外来务工就业人口,人口流动基数庞大。

每年的春运是中国人口迁徙的高峰,也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迁徙。在这个时期发生的新冠疫情,不仅给疫区带来巨大压力,而且辐射到全国各级城市和农村,传播性极强。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一些人口规模巨大、高度密集和高度流动性的城市相继出现,武汉有着多达1100万的常住人口,已跻身特大城市的行列,是我国中部地区的核心城市,疾病蔓延的速度和规模都比人口疏散的乡村更为严重。

全球人口总数增长,逐渐形成高密度的大城市,成为高风险社会,不断强化集聚效应,大量人口在高度发达的交通网络中频繁流动,为流行病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

流行病的动机: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博弈

为了获得营养,人类要吃掉更多的动物,而动物也向人类传播着病毒。

各种野生动物也进入人类的厨房和餐桌,也成为病毒的宿主。

人类大规模地砍伐森林、开垦土地,入侵自然环境,接触了各种未知生物,也有可能接触各种全新的、未知的病毒。

气候变化也是人类应对流行病能力变得脆弱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加速了致病微生物繁殖,全球变暖导致的极端天气,也让物种间更加容易形成集聚,引发潜在风险。

作为肉食动物的人类

人类自古以来,就是肉食动物,最根本的原因是为了获得各种氨基酸,从而合成蛋白质,维持机体正常的代谢活动。

作为一种大型杂食哺乳动物,在人类的消化道中,缺少可以直接从植物中高效提取蛋白质的菌群,因此各种动物就成了主要的蛋白质来源。

人类嗜肉的本性,潜藏在基因的序列里,而野生动物本身是生态系统中的自然存在,在人类世界的夹缝中艰难生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野味逐渐成了各种餐厅招徕生意的招牌,蛇、鹿、蝙蝠甚至各种昆虫都成为人类口中的佳肴。

这些餐桌上的“美味”,往往没有经过严格的卫生检疫,而染疫的野生动物会对人体构成极大的危害,野生动物体内通常含有各种病毒,还携带各种寄生虫,会导致出血热、鹦鹉热、兔热病等疾病。

在这次疫情中,武汉华南海鲜市场中的野生动物交易,也被认为是新冠病毒可能的溯源之一,这不啻于自然环境与野生动物留给人类社会的警诫。

气候变化催生流行病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过程中,伴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而气候变暖和极端气候的出现,也会导致流行病的形成与传播。

美国乔治亚大学奥德姆生态学院副教授奥尔蒂泽指出,气候变暖已经使疾病对野生动物、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发生了变化,疾病和寄生虫病的数量越来越多。在生物体水平上,气候变化会改变宿主和寄生虫的生理机能。

比如,在气候变暖的作用下,肺蠕虫会影响麝香牛,其在夏季的传播时间会更长,变成感染种群的严重问题,进而影响到人类健康。

人类在入侵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将受到各种未知病毒的潜在威胁,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变,最终会反作用于人类自身。

流行病的内源:

滥用抗生素与生活方式嬗变

流行病推动了药物的研究,随着青霉素等抗生素的诞生与发展,人类几乎已经战胜了细菌,然而全球每年死于感染性疾病的人数反而增长,原因在于抗生素的滥用。

人的身体机能在高度发达的社会中不断承受着损伤,出现了各种亚健康的状态。

抗生素的滥用

早在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实验室里培养金黄葡萄球菌,偶然间发现青霉菌中含有某种化学物质,可以抑制金黄葡萄球菌的生长,而这就是最早发现的抗生素——青霉素,其后两位科学家弗洛里和钱恩将青霉素制成了药品,挽救了许多战争中感染伤员的生命。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各种超级细菌也应运而生,这一类细菌几乎对所有的抗生素都有强劲的耐药性,比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可引起皮肤、肺部、血液和关节的感染。这些新型病菌的出现,增加了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难度。

中国是抗生素使用大国,也是抗生素生产大国,年产抗生素原料约21万吨,人均年消费量138克左右,相比之下美国仅有13克。据上海市长宁区中心医院妇产科统计,目前青霉素的耐药性几乎达到100%。

中国已然成为世界上滥用抗生素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当流行病再度到来,而抗生素也无法保护人类的时候,真正的危机也就接踵而至。

生活方式的变化

由于现代人高热量的饮食和缺少运动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身体普遍变得更胖,现代人的肌肉也不如从前发达,由于肌肉变小,支撑肌肉的骨骼也相应变细,随着人类肌肉的逐渐萎缩,骨头的整体直径、强度和密度都有所下降。

现代文明也影响着人体内的激素水平,生育减少导致女性的哺乳期随之减少,而肥胖、缺乏运动锻炼、避孕药和激素替代疗法,让现代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水平远高于古代,因而导致其罹患乳腺癌的风险大大增加。

如果人类继续滥用抗生素,坚持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未来,面对超级细菌以及新型病毒的时候,人类的所有抗生素都会失去效力,人类将会陷入无药可医的绝境。

人类与流行病抗争的未来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人类历史上极其可怕的一次疾病传染,也是史上最可怕的疫情之一,其病毒传播力强,潜伏期长且难以确定,无症状者也具有高效传染性,堪称狡猾至极。

在现代医学的协助下,人类调查病毒源头、分离毒株、阻隔传染、利用传播模型来预测病毒的传播规模和速度,用核酸试剂和CT影响来检测感染者,用呼吸机、 ECMO等生命支持系统去帮助患者恢复,并投入预防性疫苗的开发,现代医学与人类携手并肩,攻克难关。

人类与流行病相抗争的未来,表面上看是此消彼长,实际上是共生共存,未来的流行病,或将呈现出更加隐蔽的病毒来源,更加难以察觉的潜伏期,更加猛烈的传播速度与规模,随着人类的发展进化,病毒与流行病也在不断进化。

因此,需要理性认识现代医学的局限性,改变生活方式,预防流行病的发生,并接受人类与流行病长期共存的必然性。

人类应当从疫情中总结经验教训,继续保持良好的防疫习惯,推行健康的生活方式,由内而外地尊重生命和理解生命,这场与大流行病的斗争,其实是面向人类的生命教育。

人类与流行病、生物体与病毒的长期斗争以至共存,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在未来,现代医学会更加紧密地嵌入人类的日常生活中,人类也需要正确认识现代医学,同时改变生活方式,尊重自然与社会的内在规律,从而防患于未然。

原标题:《脆弱的人:赢过了自然选择,却躲不开流行病?》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