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都被985大学撤销了,谁还敢读这个专业

2020-04-17 06:5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小新同学 有间大学

在驰援武汉的4万多名医护人员中,最辛苦也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群人,是他们。

2.86万名护士,占医疗队总数的七成;5500余名重症专业护士,占重症医务人员的四分之三。

一串串数字告诉我们,尽管诊断临床的任务是医生,但护士,才是这只救援大军的主力。

图片来源:《城市间》人物纪录片系列-护士

如果说,主治医生是这只队伍的大脑,那护士就是左膀右臂。回到现实生活中,深谙丛林法则的人们,人人都有做大脑的梦想。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在中国人的传统认知里,都穿白大褂,但医生和护士却存在本质区别。传统眼光中,护士和简单、低端、打杂、端屎端尿联系在了一起。

相比医生,护士似乎就不算是体面的工作了。

“我读护理,被调剂的”

与抗疫大军中身挑重担的护理人员不同,往前追溯到护理人员的生产单位——大学里的护理专业,却是一个受欢迎程度不高的专业。

在近年的报考招录过程中,该专业持续遇冷。

2019年8月,浙江大学医学院宣布撤销护理本科专业,仅限与招录护理研究生。该新闻一出,顿时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和不解。浙江大学医学院对于撤销本科专业做出回应:

撤销实属无奈之举,因为主动选择护理本科专业的学生几乎为零。

撤销的原因,是主动选择该专业的学生几乎为零。/微博

当然,浙大也决定通过扩招研究生,来培养引领护理专业发展的复合型领袖型人才。但如果都没有领袖人才报本科专业,研究生的领袖人才还能招到吗?

根据2019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我国现注册护士量为40.9万人,79%的护士学历为大学本科以下,先不谈硕士领袖人才,仅仅是本科级别的护理人员也不多。

有网友吐槽:既然如今护理行业早已被卫校毕业的同学占据了大部分空间,那么好不容易考上名校,反而才去读护理岂不是很亏?

在名校读护理本科,似乎并不是一个“划算"的选择。/微博

虽然这样的观点算不上正确,但也正是在这种普遍的等级划分思维之下,浙大护理本科专业被成功的“饿死”了。

所以,当老龄化社会初现端倪,与护理行业搭上国家政策快车截然相反。

大部分名校护理专业的学生,几乎都是在考入大学时面对处于“尴尬地带”的分数,半推半就的读了这个书。对于这类主动选择人数较少的专业,读的学生以调剂居多。

调剂生,成了护理专业的主要生源。/unsplash

当然,对于一些就读于高职大专的学生,护理这个铁饭碗在家长看来是个不错的选择。

加之在校学习期间,相比于医生对于医学知识的精通和受到的严格医学训练,护士对于医学知识并不能算精细,这更让护理专业落到了鄙视链的底端。

然而,职业对护士的要求都是综合全面的。

在国内的学校课程培养中,护士不仅需要学习医学基础,还需要研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及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而严苛的实习要求则是该专业学生必须跨过的一道坎。

与之类似,澳洲一些大学护理专业,在为期三年的专业学习中,要学习包括解剖学、生理病理学等科目,同时还要涉及与法律、道德相关的内容。

护士需要对患者进行生理和心理上的全面关怀和照料。/《城市间》人物纪录片系列

在护理工作中,护士需要关心病人的心理状况,每日的问候与聊天都是评估病人状态的重要环节。此时,对心理学、社会学的了解,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不仅是医学专业的那一面,更应该把它看作医疗环节中最具人文关怀的那抹亮色。

否则在传统眼光看来:这不就是历尽千辛万苦,打了份做脏活累活的工。

尴尬专业的尴尬群体:

男生读护理

各行各样存在隐形的性别歧视,早已不是什么秘密。面对以女性为主体的护理行业,为数不多的男生更是香饽饽。

2010年5月,我国的注册护士总量已达218万人,其中男护士为2.1万人,约占注册护士总数的1%。男护士的珍稀程度堪比大熊猫。

北方某大学护理专业的李同学,作为一名护理专业的在读男生,记得最清楚就是在刚到实习医院报道时,作为全组唯一的男孩,科室护士长在看到他时笑开了花。

护士需要从事长期高强度、快节奏的体力工作。而男性护理人员不仅能干更多的体力活,仅仅是没有生理期,不用请产假,能加更多夜班这几条,就吸引力十足。

图片来源:微博

不要以为男生进入工作岗位就真的能顺风顺水,面对已经饱和的护理行业,实习期的男生备受前辈欢迎,脏活累活随时招呼。

然而,只要实习一结束,破格留下几乎是绝无可能的事情。大部分实习生依旧是哪里来的回哪去。

不论性别,要想获得工作资格,考取难度不小的护士证只不过是敲门砖。通过医院的层层面试,获得1年的实习临床经验,甚至是长达2年规的范培训……越过一系列的关卡,才有可能获得留用的资格。

否则,实习期结束时,曾经经历的无数个日夜,留下的汗水,换来的都只不过是实习证明上的几句评语而已。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是护士职业道路上的第一个难关。/pexels

当然,男护士在医院内部吃香,并不代表社会的接纳。“男丁格尔”才没那么好当。

“护理”这个词语总是让人们联想到“温柔”“耐心”,当男护士出现时,要接受更多来自患者或家属的偏见:你一个大男人,你会照顾人吗?

在有些医院的妇科和产科,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

女护士在给女病人做一些涉及隐私的操作时,并不需要有外人在场。但男护士则需要另外一名护士或病人家属在场,以此作为对护士保护,以防在检查中出现不必要的误解。

近年来,男性医护对女性患者进行性骚扰甚至性侵的丑闻不断爆出,界限何在、如何保护医患双方,仍需进一步讨论。

男护士在工作中,除了需要自我消化职业认同的困扰,还要面对性別桎梏和自我定位的挑战。

世人皆知“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可放到男护士身上,他们要实现自身对职业环境中尴尬处境的跨越,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进入社会,

是护理专业的另一个艰难开头

世俗眼光看来,相比于医生受到的严苛的训练,护士在医学专业性上与医生无法相比。和医生治病救人的说辞比起来,护士只是简单的打针开药照顾病人,充其量算给医生“打杂”。

这几乎是外行对护士的固有偏见,也是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信任缺失的一大诱因。

护士怎么就成了集”杂工”、“修理工”和“服务人员“为一体的全能选手?/微博

李同学就遇到过这样的尴尬经历:曾有一个病人,住院期间对他的叮嘱和安排总是充满怀疑,最后甚至对他说的话充耳不闻。

无奈之际,他只能请来主治大夫出马。患者态度立马180度大改观,对医生的话照单全收。

讽刺的是,大夫说的话其实和李同学说的并没有什么不同。

图片来源:《城市间》人物纪录片系列-护士

对于从业者来说,堪忧的医疗现状和高密度的工作强度,使他们的处境雪上加霜。当人们说起医患关系,总是首先想到医生和患者,殊不知护士才是面对矛盾冲突最多的那群人。

4月2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的隔离病区,有一名外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不配合治疗,将一名护士推倒咬伤。此外,因为一些在治疗操作中的误解,患者家属对护士大打出手的事件也屡见不鲜。

一些护士逃得过医患关系,却逃不过高强度的工作对身体的摧残。除了日常工作,每周每月的考核,大量的夜班加班对于他们都是家常便饭。

在常见的职业中,医疗系统往往是双休日都难以保全的职业。工作量巅峰时期,压力不亚于“996”。

护士上夜班已经是常态。/医学界调研

2月28日,广西第七批援湖北省抗疫医疗队员梁小霞,在武汉协和医院隔离病区工作时突然晕倒,经抢救恢复自主心跳和呼吸,目前仍处深度昏迷状态。

山东省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员、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护士张静静,完成支援任务后随医疗队返回济南,4月6日因心脏骤停抢救无效逝世……

护理人员的处境,从来谈不上轻松。

其实,在实际的工作中,医院内部医生歧视护士是极少出现的。作为内行,他们知道只有医护达到完美配合才能实现效率最大化。

比起诊断和治疗,护士更需要密切关注疾病发展和治疗过程中对人造成的影响。

护士工作在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绝不是所谓“打杂”。/央视新闻

而对于那些正在饱受老龄化社会折磨的国家来说,护士是难得的资源。

根据丁香园给出的数据,全球范围内护士薪资最高为美国,年薪甚至会超越百万。其次,日本、新加坡、德国等国家的护士也薪资不菲。

我国护士的薪资水平总体并不理想。/医学界调研

曾有国内护士调侃:要想发大财,就要有国际眼光,将自己送到国外打工去。

也许几天前你刚刚因为医护人员的臭脾气生了气,但也请存有最起码的尊重和平等对待。

老龄化的社会将越来越需要护理人员。也许几十年后,你的屁股下是轮椅,而面前正是曾经“鄙视”的护士。

参考资料

《护理本科被取消是因为不如专科?真实原因让人想哭》,护理时间,2019.04.30

《读名校学护理专业,真的很吃亏吗?》,医师报,2019.08.27

《广东赴鄂女神:90后最多,九成护理一成医生》,南方都市报,2020.03.08

撰稿 | 陆兆谦

编辑 | 秋裤

排版 | 螂弟

* 未标注来源图片来自网络

原标题:《都被985大学撤消了,谁还敢读这个专业》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