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14部DAU影片将上线,是伟大艺术还是失常的监狱实验?
据外媒报道,今年柏林电影节上引爆话题的影片《列夫·朗道:娜塔莎》《列夫·朗道:退变》将于4月中旬在官网(dau.com)上线!“列夫·朗道”系列剩下的12部影片,以及整个项目超过700小时、用35mm胶片拍摄的影像素材也会在后续上线。
“列夫·朗道”系列通过在乌克兰以1:1比例搭建还原了一个前苏联斯大林时代的小镇,并招募万名专业和群众演员在其中完全依照当时的规则生活,试图打破真实与虚构的边界,真实再现前苏联的社会状态。影像中还呈现了真实到令人不适的暴力与性X场景,使得作品备受质疑。
本文带来作者十二辰子在柏林观影后的两篇影展日记,关于这两部电影以及DAU系列,真实与虚构的界限,艺术与道德的边界,我们该如何“凝视”。
一、
引爆口碑的 DAU,
是伟大艺术还是失常的监狱实验?
作者:十二辰子
原文发表于端传媒,已获授权。
“毫无准备之下,我在柏林看了一场颇具争议的电影,有人说它伟大,有人中途退场。”
柏林电影节的第七日,一部名为《列夫·朗道:娜塔莎》(DAU. Natasha,中文名暂译)的影片从首场放映到登上豆瓣的实时热搜第一只不过用了一夜而已。
26日下午,在结束查维尔巴顿(Javier Bardem)和艾莉芬宁(Elle Fanning)一部冗长乏味的剧情片后,媒体终于等来了这部传说中的神作——《DAU》。头天夜里,几位看了提前场的媒体人在文艺评分网站豆瓣上纷纷打出了五星,并称其可能成为「本世纪最伟大的电影」,这样极高甚至疯狂的评价立刻在华语媒体的社交群里传开,所有人都在讨论并期待著第二天可以一探究竟。
1 娜塔莎 Natasha为了避免带著预设和心理预期去评价一部电影,我很少会在放映前看预告和简介。在毫无准备而仅仅抱著可能要看到一部伟大电影的心情下,我开始观看这部时长147分钟的影片。故事的前100分钟都发生在1950年的苏联秘密科学研究所的食堂,Natasha 和 Olga 是这里唯二的服务员,白天她们接待研究所的职员、科学家和一些外国游客,晚上则是整夜整夜的「借酒消愁」。电影中充满了酒精和无休止的对话。食物都是从一个窗口送进来,她们就被囚于这个狭小的空间中,好像从未离开。某一晚 Natasha 与法国来的科学家 Luc Bigé 相遇,心里充满了浪漫憧憬,两人喝得酩酊大醉后,甚至贡献了一出「真枪实弹」的性爱戏(摄影机真实地呈现了两位演员醉酒后发生的性关系)。
事实证明这部影片可能并不适用前面所提到的观影方式,在没有背景预设的情况下,影片所带来的更多是强烈的戏剧感,不足以称之为伟大的「电影」。由手持镜头带来的摇晃感和大量的争吵都使得我处于巨大的疑惑之中。然而,转折在 Natasha 清醒后的第二天发生。电影的后40分钟,Natasha 被带进了审讯室,受尽胁迫和羞辱,被迫交代自己和外国科学家的不当关係。没有转场也没有交代,对戏中人来说一切都发生得极其突然,观看的观众也同样莫名。
DAU 官方网站截图。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就是这部《DAU. Natasha》的全部。甚至不能将其称之为故事,它更像是片段,是极权统治下一个封闭环境里人们如此熟悉的片段。这部电影中只有两个地点——食堂与审讯室,场景也不过是食堂的一个房间到另一个房间,审讯室的一个房间到另一个房间。正是这样单调重复且毫无希望可言的生活使得 Natasha 被逐渐蚕食,不仅作为女性,甚至是作为纯粹的人被蚕食。
放映一结束,我在巨大的衝击和困惑中立刻拿出手机搜索相关的资料,只为了搞清楚 DAU. Natasha 到底是谁?那段性爱戏是真实的吗?列夫朗道又是谁?DAU 到底是什麽?
2 列夫·朗道Lev Landau
早在2005年,怀著对苏联物理天才的列夫·朗道(Lev Landau)的强大兴趣,导演伊利亚•赫尔扎诺夫斯基(Ilya Khrzhanovsky)开始筹备为其拍摄一部传记片。为此他在乌克兰废弃的游泳池旁开始搭建前苏联物理研究所的场景,并製作各种道具以试图还原上个世纪30-60年代苏联的样貌。
随着拍摄的推进,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海中浮现——将这个地方做成一个真实封闭的世界,平行且独立于我们意义上的真实世界。在这里,人们仍然使用要前苏联的货币,保留前苏联的衣著打扮,使用当时的说话方式甚至维持极权的阶级统治。
项目 DAU 终于在09年开始落地,名称就出自科学家朗道 Landau 的最后三个字母。由俄罗斯著名电信业商人沙基·阿多尼耶夫(SERGEY ADONIEV)出资,DAU 团队面试上万人,并经过严格筛选选出400人生活在这个封闭的苏联模拟实验中,如果有人不愿意继续,随时可以退出。这里的「演员」有现实世界的流浪汉、有妓女、也有科学家和艺术家。
说回源头,导演伊利亚在读了朗道的妻子为其撰写的《回忆录》后,便对这位苏联科学家介于公共身份与其私人生活之间的矛盾发生了无比的兴趣。DAU 整个项目以朗道为核心,却渗透了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个体。很难想象,这些人竟皆是自愿接受无产阶级的身份并参与其中,甚至接受这一套管理体制带给自己的伤害与痛苦。
在这样一个世界中,导演伊利亚就是那个上帝,是那个娜塔莎在片中呢喃着「上帝存在」的上帝,他成为这个社会的规则制定者,并让他的摄影师于尔根·俞格斯(Jürgen Jürges)承担着老大哥的角色,观察并记录人民的生活。甚至在法国女演员质疑 Natasha 片段对女性的残忍施暴时,导演伊利亚以一种绝对权威的方式回应道:「我不在乎,我在妓院找到她的,她是妓女。」
《列夫·朗道:娜塔莎》(DAU. Natasha)剧照。3 道 DAU
这是一部令人后怕的影片。尤其是当查阅的资料越来越多,对 DAU 这个实验越来越了解,就会对影片《DAU. Natasha》的真实性感到震惊。首先,导演为电影中食堂场景的还原,从吃喝用度到锅碗瓢盆甚至甜点与食物样式都必然与前苏联时期保持一致。为了摄影机之后的走位,可以想像前期佈景安排过程必然经过深思熟虑和精巧搭建。
其次,要知道这些演员是长时间生活于此的,这里的每时每刻每句话都是他们真实的感受和体悟,而非经过剧本编排的台词。导演也在采访中确认过自己早在开拍前就丢弃了俄罗斯作家弗拉基米尔·索罗金(Vladimir Sorokine)的原始剧本,而是转为由素人演员主导的随机情节。
讲回那场令人惊讶的床戏,法国科学家 Luc Bigé 在后来採访时说道:「伊利亚没有剧本,只有一些小方向。但他设置好一些情况,一些足以使事情发生的倾向,这样他就可以操纵我们了。」被导演安排灌醉的科学家和娜塔莎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做爱并被一旁的摄影机记录下来。纪录属性虽不强调绝对客观,却强调绝对真实。如此说来,这个片段场景谁又能说不够真实呢?
DAU 官方网站截图。《DAU》系列的可怕之处就在于此。它绝不仅是单纯的剧情片,其野心也绝非仅仅成为纪录片式的旁观视角。它是一套被导演精细设计严丝合缝的影像实验,科学实验,思想实验,是经由编排与预演的「真实」,也正是由于这个实验本身独特的属性模糊了虚构与非虚构的边界。DAU 所带来的社会的价值正如每一场思想实验,是超越其实验本身的。对特定时代背景的反思(或许也有部分怀旧),特殊体制的重演,对唯物主义甚至精神性的思考都使得 DAU 的野心绝不单单只是一场电影层面的行为艺术。它是由一大群苏联怀旧者制造的巨大幻象,却也在某种程度上复刻了自认为「开化」的现代社会。
官方网站截图。DAU 像是一个独立于法律与规则之外,随意释放原始性的地方。我好奇的是参与其中的人是抱以何种心情,尤其是活在痛苦与忍受边缘的人,明明可以随时叫停。而施虐者又是怎样快速进入自己的角色?
片尾字幕中,我们看到审讯员也就是施暴者弗拉基米尔·阿兹波(Vladimir Azhippo)和另一位科学家的扮演者的名字被放进了黑框。这场疯狂的,持续多年的计划最终公开在世人面前,它的参与者却遗憾地缺席了,这些当事人对实验本身的真实体悟也难以面世了。
《列夫·朗道:娜塔莎》(DAU. Natasha)剧照。4 衰退DEGENERATION
DAU 项目的官网极为精简,却也在视觉上精心构建,以黑色为主调将页面分为四个部分——DAU、研究所、关于 DAU 项目以及参与者。里面的文字详细地介绍了所在地的拍摄场景和参与者的身份,并辅以大量真实的图片,其中充斥不少与政治、性爱、暴力相关的场景。
虽说有官网可以查询信息,但具体项目可以说在此之前都以绝对秘密的形式展开。英国的卫报和一些法国媒体都曾多次尝试进入这个实验基地採访而遭到拒绝。唯一的可靠来源还是去年团队在巴黎办了一场关于 DAU 项目和前苏联生活「沉浸式戏剧体验」时,法国《世界报》发表的长篇报道揭示了项目的来龙去脉。在900多小时的影像素材和共14部仍在製作影片的庞大计划下,《列夫·朗道:娜塔莎》与过两日将要放映的《列夫朗道:衰退》(DAU. DEGENERATION,中文暂译)为整个项目掀开世界首映,或许是我们唯一的机会,可以一窥这场还在进行的疯狂实验。
从已释出的简介中我们了解到,这部时长六个多小时的电影要讲述的故事发生在研究所,这里正在对人与动物进行秘密实验。上层领导对科学家的丑闻和实验方式的野蛮行为视而不见,直到一群极右派年轻人以项目实验为由进入研究所,他们想要消除知识分子的恶行和研究所里的脆弱世界⋯⋯
当然有人为《列夫·朗道:娜塔莎》称奇叫好,也有人在电影还未过半就提前退场。目前看来,华语媒体人对此片的接受与认可程度都出奇的高,而外国媒体更多聚焦于影片製作背后的道德伦理,尤其是俄罗斯对戏中「性爱宣传片」进行了强烈批评。全世界的媒体人都无法停止讨论这部惊人的电影影像以及实验本身。这个项目曾经在2019想要以沉浸式戏剧形式落地柏林被拒绝,却在仅仅一年后使得沉寂多年的柏林电影节成为话题的焦点。
截至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人们好像全然忘记明天早晨将要放映的蔡明亮的新片,仍然沉浸在 DAU 的讨论和震惊之中。DAU 这个系列究竟以何种方式继续,这个苏联模拟实验中还可能发生什麽,只有等到后天放映的《列夫朗道:衰退》中找寻答案了。
二、
另一部 DAU. degeneratsia,
曾经给过好评的观众也愤然离开了
“五星与一星的评分对垒下,捍卫的是关于影像的极致艺术和人的道德准则。”
随著DAU系列第二场《列夫·朗道:衰退》(DAU. Degeneration,中文暂译名)长达六个小时的放映结束,我们看起来似乎离这个由手持影像和隐藏其后的庞大计划越来越近。然而,这部更加複杂的影片非但没有消除第一部《列夫·朗道:娜塔莎》(DAU. Natasha)引起的巨大争议,反而将观众对 DAU 项目计划甚至是导演伊利亚·赫尔扎诺夫斯基 (Ilya Khrzhanovsky)个人在道德层面的讨伐推向了新的顶点。在开始《衰退》的讨论之前我们需要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此时几乎现场所有观众都已经对「DAU」系列的背景和先前《娜塔莎》引发的争论有所瞭解。无论是通过社群媒体对此片的狂轰滥炸,还是零星窥探所得影片背后的项目计划,又或是仅仅猎奇于前作的大尺度床戏,每一个观众都或多或少的对《衰退》产生了心理预设。如果说选择去看《娜塔莎》还可以只是停留在「听说有这么一部电影」的模糊阶段,那么决定坐下来去观看这六个小时《衰退》的人,则一定有所准备,甚至也有所期待。
既然已经不能做到毫无准备的去观看这部电影,那我们干脆把问题抛得更彻底一些。长达六个小时的《衰退》究竟讲了什么?它与上一部作品《娜塔莎》有什么关联?观众能通过这部《衰退》看到什么?DAU 究竟带来了哪些思考?……我们始终需要带著疑问去打开这部影像。
《列夫·朗道:衰退》(DAU. Regeneration)剧照。1 关于《衰退》
《衰退》作为整个 DAU 系列14部影片中的第13部(或许选择这个数字并不是一种巧合),前承《娜塔莎》(编号12)后接《列夫·朗道:再生》(DAU. Regeneration),时间设定在《娜塔莎》事件发生十几年后的1966-1968年间。很难理解,为何选择在柏林电影节世界首映的头两部影片竟然是整个系列的结尾。这部影片的原始素材长达147小时包含169场戏,最终被剪辑成现在的6个小时。
比起《娜塔莎》的极简和单一,《衰退》在人物和场景设置上都繁杂了许多。尽管充斥著大量对话和场景间的来回切换,影片的结构和内在逻辑实际相当规整。六个小时的时长被分为1、2两个部分,并划分成9个章节,仅以数字做出分隔。
《衰退》的重点在于「实验」,一场关于人性与动物性的实验。影片的开头即是几个全身赤裸的壮汉躺在操场的实验台上,拉比(Rabbi)站在由篝火和电流所营造的昏黄灯光之中,周围是秘密研究所的科学家,现场酷似原始部落的献祭场面。而这场由宗教与科学引发的讨论也以此贯穿全片。
随著影片的推进,实验的对象渐渐从猩猩变为婴儿再到成年男性,目的是剥夺人的思考能力,成为听任指挥的服从者。与此同时,在拉比带领下的一队年轻学生正在做着类似于「冥想」式的教化,十几个学生毯子上蠕动,互相抚摸互相亲吻。这个乌克兰秘密研究所内同时进行著由科学强制对人性的剥除和宗教对人动物性的挖掘。而每一个章节皆以科学家 Dmitry Kaledin 的发言为起始,经由事态的一步步发酵和极权状态的持续加剧,最后以拉比的画外音作结。这彷彿又暗示科学在宗教面前的不堪一击。
《列夫·朗道:衰退》(DAU. Regeneration)剧照。与《娜塔莎》「急转直下」的结构基本一致,前半段影片充斥大量的酒会、舞蹈与享乐的场景。唯一熟悉的场景是《娜塔莎》中的食堂,只不过服务生和厨师都换了人。影片中也出现了 Olga,却没有解释为何 Natasha 已经不见了。随著研究所所长的换任,导致这个表面风平浪静的乌克兰秘密研究室一系列的崩盘甚至终结于最后的一场浩劫。
而这位新上任的 KGB 军官正是《娜塔莎》中的对 Natasha 进行心理与生理双重伤害的审讯官 Vladimir Azhippo。他的到来使得原本极尽享乐的场景立刻转为史太林式严肃保守又专制的气氛,他将前任办公室里厚重的窗帘全部摘除,甚至要求年轻的科学家必须剃光头。这一切并没有给研究所带来什麽实质的转变,酒精与性交依然充斥着这里的每一夜,影片的第一部分就在两个人的醉酒发疯中结束。
《列夫·朗道:衰退》(DAU. Regeneration)剧照。2 杀猪杀死了谁的道德?
由《娜塔莎》是否被暴力与强奸所引发起对 DAU 项目在道德伦理层面的质疑,基本上是每位关注这个系列电影的观众最好奇的方面。《衰退》之所以再次点燃众人的怒火,不止因为它以6个小时的超长片时挑战了观众的耐心,还因其更加直接残忍的「杀猪」画面彻底击穿了一大部分观众的道德底线。在影片的叙事和实验的发展推进的过程中,一场腥风血雨的屠杀正在悄然酝酿。
从第7章节开始,被实验改造后的「超人」已经开始展现其野蛮的一面,他们多次拖拽拉扯女性,声称要把她们丢入猪圈。直到第8章节,猪被「超人」绑着抬入了聚会的餐厅,当场斩首示众,镜头对著剁开血淋淋的猪头和猪肉块拍了很久。
这个画面一出现,立刻有欧美观众起身愤然离席。影片一结束立刻遭到各种评论的质疑,甚至也包括先前一些给予《娜塔莎》很高评价的观众。矛盾之处就在于,如果是环保主义者或素食者的观众对杀猪镜头大加讨伐,认为这是极其残忍且不道德的行为还可以理解。但每天吃肉的人却只是因为杀猪的行为出现在电影里就无法接受,难道每天杀死成千上万猪牛羊的屠宰场就不残忍?如果这样的讨伐成立的话,是否可以说当一个事情不发生在眼前就可以假装它没有发生?
《列夫·朗道:衰退》(DAU. Regeneration)剧照。更加讽刺的地方在于,「超人」把砍碎的猪肉用毯子包上打算拿去煮了当晚餐吃,还在震惊和恐惧中的众人很快就开始平复,聚会继续,好像什么都没发生。如同《沙劳或索多玛120天》(Salò o le 120 giornate di Sodoma,1975)结尾看完虐待少年少女转个台就跳舞的卫兵一样,又或许应证了《卢旺达大酒店》里的那句:「我们关注完大屠杀的新闻,然后继续享用大餐。」也许真有观众看完电影可以去电影宫隔壁的德国餐厅吃一顿猪肘。震惊往往只属于当下,这才是最可怕的。
《列夫·朗道:衰退》(DAU. Regeneration)剧照。3 实验的表演与窥视
《衰退》和 DAU 的实验同时是内部与外部的。影片中是由科学家对「超人」的去人性实验,之外则是 DAU 项目对前苏联的「模拟实验」。儘管在访谈中导演伊利亚多次否认项目的实验目的,但 DAU 所带来的研究价值本身就是多方面。
在一份 DAU 官方提供的媒体资料中,我们看到导演对历史背景和每个人物的身份经历都作出了清晰且明确的设定。例如根据苏联同时期建太空站、五年计划等大事记所运用在《衰退》中的「七年计划」,又或者 KGB 军官 Azhippo 的「研究所身份」出生于1898年,1954-1967年在 KGB 任职,1966年成为国家安全部官员,1968年领导研究所……之类的详细资料。
正如「臭名昭著」的史坦福监狱实验的实验证明,当被设定了角色(例如看守或囚犯),人们很快就可以进入并且适应当前的角色。而人本身就有被观看的欲望,摄像机在场同时加剧了这层表演欲,使得角色极有可能作出超出自己行为规范的疯狂举动。
而之于导演本人,无论他是否承认自己在项目的主导和统治权力。当他设定了「我们就是要表现苏联的极权体制的恐怖」的规则且其他人按照自己身份表演的时候,演员就已经接受了服从的命运,并极有可能成为「监狱实验」中的表演者以期待实现更好的效果。在编号2的《DAU》影片中,一位女性科学家在审讯室中歇斯底里的大喊,请求可以从「这个地方」离开…这个地方只是审讯室,还是由导演伊利亚搭建的拍摄基地?
《列夫·朗道:衰退》(DAU. Regeneration)剧照。相反身为观众,正如本文开头所说的那样,DAU 系列以其足够的噱头区别与其他电影,它满足了人类窥探他人隐私的原始慾望。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自己为何对这部电影充满兴趣。很显然并不只是为了看到极权的恐怖,因为我们对此颇为熟悉……我们选择去看这样一部背后是重建前苏联体制和模拟前苏联生活的大型项目支撑的影片,更多的是想看「模拟」这个动作所能带来的可能,想看的是素人表演者在影片中的真实反应。
我们(或者仅仅是我自己)正以一种窥视的方式去观看表演,并期待这六个小时可以展露出一些蛛丝马迹。而在影片的第2章节,出现了一幕直视镜头。这似乎应证了前面所说的演员正在「有意识的表演」,我自以为窥视演员的同时被表演者窥视了,窥视是相对的。——一杯接一杯的伏特加,在厨房发疯,打碎玻璃,在摄影机前面前的性爱……如果真的按照导演所说并无剧本的编排,那么摄影机的存在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演员的表演?演员又有多大程度是自发的真实?我们不得而知。
4 艺术与道德的矛盾
DAU 项目从设立之初就处于论战的焦点。在这次柏林电影节的世界首映前,导演就曾打著「平等,自由,博爱」的口号意图将 DAU 作为沉浸式戏剧落地柏林、伦敦和巴黎这三个欧洲的超级大都市。但由于项目所引来的非议导致2018年的「柏林牆」计划被拒绝,最终也只有巴黎一地在2019年年初展开了为期三个多星期的「沉浸式」展览。
《列夫·朗道:衰退》(DAU. Regeneration)剧照。虽然网上关于为何取消柏林展览的资料并不多,但还是在一篇报道中发现了导演的野心。这个计划原本打算在柏林市区建起一堵长达1.5英里的牆,并邀请中国艺术家艾未未绘画。项目一经宣布就引起强烈讨论,大批市民和政党反对认为这是在重建极权体制。但也有以部分艺术家表示过度的审查有碍于艺术的表达。最终这个经历数年,几百万美元的投资还是被拒绝。同样的争论在巴黎展览时也发生了,所以最后在巴黎修一座桥的计划才被缩减成室内的沉浸式体验。
就在两部影片首映日期的短暂间隔中,各国媒体和女权主义者都站出来表明对 DAU 道德伦理上拒绝,关于强迫和暴力的质疑基本上出现在所有媒体的新闻报道上。俄罗斯更是有五名媒体记者在女权网站 KKBBD.com 上联合发佈了公开信表达抗议,并评论道:「在看过 DAU 的一部分影像后,我们不得不对整个项目保留意见。」
实际上,除了作为举办方的德文媒体和严重抗议的俄罗斯本土,外媒(甚至包括举办过展映的法文媒体)对 DAU 项目的关注程度远没有中文媒体多。在后面几场《衰退》的公众放映中,华人面孔佔据了绝大部分。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们对于前苏联体制和生活的熟悉与关注程度。随著后面几次观众场的放映结束,《娜塔莎》在豆瓣(中文影评网站)上的口碑也从开分的9分多跌落到7.2,可以看到最新的观众评价已经基本以一星两星为主。
《列夫·朗道:衰退》(DAU. Regeneration)剧照。对于 DAU 项目的警惕并不是无缘由的。从导演前后矛盾的说辞,实验是否存在,有无剧本的讨论,表演和真实的程度,再到对于演员是否存在强迫性质的模稜两可,都无不让人感到担忧。再例如《衰退》中被改造的「超人」,是 Azhippo 上任后带来的一群由 Maxim Martsinkevich 领导的右翼青年,而他们在现实中就是「新纳粹」分子,Maxim Martsinkevich 目前正在莫斯科的监狱服刑十年。这些元素加起来用一句「只是用电影展示极权恐怖」来解释似乎并没有什麽说服力。
而导演和柏林选片团队的一位评审的对话中强调,「所有人的重点都放在了影片中是否对女演员进行了暴力强迫的问题上」,他们始终认为这并不是这部影片所要讨论的问题。柏林电影节的艺术总监 Carlo Chatrian 也在接受採访时表示自己观看了50多小时 DAU 的录像,才最终选择了《娜塔莎》作为主竞赛,以及《衰退》进入非竞赛展映单元。因为「看完电影,你会理解它是如此强大,如此的令人沉迷。」而甚至参与其中的艺术家 CARSTEN HÖLLER 都说:「DAU 是一项结果未知的实验,游戏规则会随著内容和规模而改变。我理解人们对此感到担忧,包括我,在某种程度上我也参加了。这是一件令我不安的艺术品,是有能力重新安排既定并解决重大问题的艺术品……」在艺术与道德的边界上,连艺术家自己都是自相矛盾的。
《列夫·朗道:衰退》(DAU. Regeneration)剧照。尾声
某种程度上说,《衰退》是《娜塔莎》的扩充和延伸,如果说《娜塔莎》呈现的是一个极权下关于人的片段,那么《衰退》则用六个小时展现了一群极右分子介入权力后导致的大厦倾倒。《衰退》作为一部独立的电影来说可解读的角度就已经非常丰富了,宗教、科学、信仰、体制、权力、精神控制、人类学、心理学……如果将其与背后的计划联系在一起就更增大了分析的空间,一种嵌套的真实。人类的疯癫、权力的控制,个人自由与集体主义,还有更多元素凌驾于这个计划之上。后面陆续展映的12部影片最终会将 DAU 的谜团一一解开,重组出一个完整、庞大、极具野心的疯狂计划。
若真像导演在采访时说的:「DAU 仅仅是为了展现出极权专制之下的恐怖」那么,他确实做到了。但假如这部《衰退》中宗教领袖拉比的台词理解为一种预示:人的一生一定会做一次疯狂的事,无理由的,也许会是做了错事,而这很可能导致错误的方向……那么 DAU 这场持续数年的实验会不会正是这个「疯狂的错事」,甚至是由所有 DAU 项目参与者「共谋」的疯狂?
本文编辑:Sunny
图片来源:DAU官网&剧照
原文来源:端传媒
参考资料:
1 Retour sur DAU - David Novarina
2 Russian Press Take Aim at ‘Dau’ Competition Selection at Berlinale in Searing Open Letter - Manori Ravindran and Rebecca Davis
3 It Started as a Movie. As It Ballooned, Its Troubles Mounted.- Josie Thaddeus-Johns
4 The Berlinale Unveils 8 Hours of ‘DAU.’ It’s Just the Beginning.- A.J. Goldmann
5 Russian Film 'DAU' Shocks Berlin 18 Months After Failed Wall Project - Aurélie Mayembo for AFP
6每个人都可以变恶魔?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真实启示录 - Maria Konnikova
DAU官网及DAU.Degeneration媒体手册
原标题:《14部DAU影片将上线,是伟大艺术还是失常的监狱实验?》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