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武超则谈5G:核心在于终端信息化,应用场景有这六个方向

澎湃新闻记者 刘歆宇
2020-04-16 15:33
来源:澎湃新闻
牛市点线面 >
字号

4月15日晚间,中信建投证券研究所所长、新财富白金分析师武超则出席上海证券交易所举办的“年报大咖谈”线上直播活动,就年初以来颇为火爆的5G新基建话题展开深度分析。

在直播中,武超则表示,5G新基建的核心在于终端的信息化,这是万物互联的基础,5G网络速率更快,更重要的是对可靠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万物上云时代已经降临,随之而来的会是移动流量的爆发式增长。在硬件技术巨变的背后,不变的是,技术还是要回归到传统产业,要落地到应用和场景中。5G产业在应用场景上可能的发展方向分别会是云游戏、高清直播/高清视频、VR/AR,以及云办公、车联网和工业互联网。

入门讲解:什么是TMT?

武超则首先解释了信息产业,也就是大家所说的TMT到底包括哪些内容。其中,第1个T代表电信(Telecom),比如三大运营商、中兴、华为,都是电信行业。中间的M是Media,代表媒体相关的内容行业。另一个T是科技(Technology)。

据她介绍,行业分析师会习惯性的把TMT放到一个板块来做统一的研究,一般TMT团队的研究会包含4个部分,涉及到通信产业、电子产业以及传媒产业、计算机行业。“这两年我们感觉到,越来越难以用完全传统的方法来去理解,因为技术的变化是非常快的,尤其是科技行业。我们有一句行话叫‘三个月河东、三个月河西’,现在是三个月而不是三十年的问题。”

不过,这些涌现出来的新事物背后的研究逻辑都是相通的,武超则透露,她个人的知识框架会按“云管端”的方式去理解。

终端:新基建的核心是终端信息化,这是万物互联的基础

首先最基本的底层基础设施。

武超则说,新基建中最核心的实际上是整个终端的信息化,所谓的终端或者是整个智能产业的底层,其实是万物互联的基础。

在3G时代终端对应的是智能手机,从2009年至今经过10年的发展,智能机在全球的渗透率到百分之大几十,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基本上是人手一部,中国的4G用户基本上也达到了8亿到10亿的这样一个数量级。从去年开始可以发现,下一轮的技术创新在终端层面可能不仅仅是会围绕着智能手机,所谓终端的智能化,大量的新终端开始出现,例如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穿戴式设备,而智能手机本身的增速开始慢慢放缓。

“过去终端我们把它叫智能手机,其实苹果最早出iPhone的时候,它是为了更好的让大家理解这个终端,才把它叫做智能手机,但是这个终端其实跟传统意义上的手机,也就是我们讲的2G时代的手机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但我们站在今天看10年后,其实手机对我们的影响,或者说对我们生活的改变,可能不仅仅会局限在这个手机中。我们看到身边各种各样的屏幕开始多起来,除了智能手机、手表、手环之外、穿戴设备之外,比如家里的智能设备也越来越多,我相信很多人去买过云的摄像头,也去买过智能机器人,比如扫地机器人或者是教育机器人。这个时候我们看到智能家居其实也是一个大的开始。另外比如智能汽车,这两年整个终端汽车的智能化水平也在迅速提升。所以一句话来总结,我们一直讲新技术的发展,基本上是10年一个大的周期,在大的周期中,它的创新是以终端的创新作为开始的。”

武超则表示,十年前3G网络的产生对应的终端就是智能手机,往后看,智能终端一定不会只局限于智能手机。对应到二级市场上,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车联网、工业互联网,都是其关注的焦点,在这背后是一个非常大的终端技术演进的变化。

网络端:5G对生产的改变更大

谈到5G网络,大多数人的第一个问题都是5G和4G相比到底有什么区别?

武超则回答说:“我个人觉得最重要的是,4G其实最终是面向于人联网的,它解决的是两个人之间怎么去通信的需求。5G网络除了速率变快,峰值速率比4G可能提升了10倍,但更重要的是,它对于整个网络的可靠性、能耗以及稳定性的要求大幅提升,这样的话,这张网络才可以从生活的应用走向生产的应用。从人联网走向万物互联,它会更多地应用到这些高可靠、低时延、大带宽的场景,这是我觉得5G网络将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当然,可能对生产的改变会更大。”

她指出,2019年5G开始正式商用,至今陆续发展了很多5G用户,但还不够多,因为现在的5G终端手机还比较贵,但整个手机是要全部迭代终端的。

“去年应该是5G商用的元年,我们认为今年是整个终端演进路径中真正的商用之年。按照现在三大运营商的规划,我们估计今年5G手机用户量会达到1亿户。放眼全球也是类似的,根据全球的需求情况,其实2019年和2020年是全球5G商用的关键之年。”

在直播中,武超则还讲到了新基建的投资量相比传统基建存在差距。据她预测,5G产业在未来3至5年的投资周期内将会产生1.2万亿元的投资量。

参照美国的情况,基础运营商在2009年时每年基础设施投资大概在600亿美元左右,到2019年这一数据增长到了800亿美元,大约增长了三分之一。武超则说:“其实这个幅度并不大,10年的时间整个电信的技术网络投资增长实际上是一条相对比较平缓的曲线,这个也很好理解,因为大家知道整个基础设施,尤其在电信行业的投资其实是一个就是周期成长行业,所以它不会有一个特别高速的、爆发式的增长。”

云端:数据中心投资量未来可能翻倍

互联网基础设施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是云计算。

据武超则介绍,美国的互联网巨头在过去十年间对云计算的投资量从不到200亿美元增长到如今的1000亿美元以上,也就是美国互联网公司的资本开支在十年内增长了五六倍。在中国,阿里、腾讯等公司在基础设施这块主要会投到云的基础设施,也就是IDC数据中心,目前的投资量也是不到200亿美元的水平,从这点上来讲,与2009年的美国颇为相似。

她说:“在这样一个很低的基数上,我有理由相信,未来随着整个云端流量的增长,我们会看到云基础设施的运营商,或者说互联网公司,在未来20年或30年投资规模会有一个翻倍的空间。”

“万物上云的时代其实正在发生。”武超则认为,网速越来越快,可以带来实时的内容获取,终端实际上只需要一个屏幕来做展示,大量的数据计算处理和实时的运转实际上是放在云端的。这一改变的一大好处是降低成本,这也就是近年来手机常常在屏幕上做文章,而不是花很大的代价扩大内存。

另外,整个云端的数据量也会随之开始爆发式增长。武超则通过调研发现,腾讯和阿里两家互联网巨头的服务器在疫情期间发生了爆发式的扩容,以周为单位大概是10万台云主机、2万台服务器的扩容数量,而这两家公司经过多年发展至今的服务器的保有量大概也就是200万台上下的数量级,如果今年扩出100万台,也就是说2020年新增的量大概相当于过去10年发展基数的50%。这意味着流量的爆发式增长,带来了整个上层的云基础设施的爆发式需求。从一季报的情况也可以看出,尽管大部分企业业绩不是太好,但是线上企业更多是增长,而且增量是超预期的。

武超则非常确信的一点是,移动用户流量还会发生爆发式的增长,这可能是未来五到十年诸多不确定性中一个比较确定的投资方向。

谈5G应用方向:再好的技术也要落地

“我觉得再好的技术最终它一定要落地,它要跟应用场景结合起来,能够产生利润,才是一个好的技术。所以其实我自己说是叫‘从互联网+到产业+。”

5G时代来临,会对应哪些应用?武超则表示,自己曾去韩国调研了大带宽的场景,在To C端发展比较成熟的有三类,分别是云游戏、高清视频/高清直播、VR/AR。而在To B端,武超则比较看好的三个方向是云办公、车联网和工业互联网。

值得一提的是,武超则明确指出,纵览5G的新基建到5G的新应用,接下来应用的弹性会优于基建。

她说:“不是不看好基建,基建它其实是一个基础设施。但是其实我们回顾3G时代,王冠上的明珠其实是上面创造的这些APP,这些应用的内容。4G时代有了基础设施,但是王冠上的明珠是这些做视频的或者应用的,比如直播等等。到了5G也一样,其实我们今天看到的可能是整个网络的变化,基础设施的变化,但接下来我觉得一定是谁能够用好这些工具去创造能够落地的应用,他可能接下来会有更大的投资机会。”

研究方法论:自下而上选股,先看有没有底层技术创新

武超则分析称,TMT四大行业在一季度还是出现了一些下滑,尤其像计算机产业,大量的企业客户To G和To B的比较多,在收入确认上会有影响。相对比较好的可能是电子行业和传媒行业,因为这两个行业在供应链中对应处于下游的消费电子,虽然受到影响,但龙头公司的一季报还是不错的。另外,传媒行业如游戏,反而出现消费增多。至于通信行业,目前看一季度情况比较分化,有些公司涉及到线上经济的,比如说光通信、云计算,表现还是不错的,但涉及到一些传统线下服务的,比如像通信服务,这些公司就会差一些。

展望未来,武超则认为,2020年会是新一轮技术创新加速的过程,底层的技术创新会决定未来5到10年,科技行业从10年前的信息化和网络化,走向以2020年为分水岭之后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这是一种根本的变化,一定会产生一些新的应用,可能会有BAT量级的公司在未来十年内产生。

作为新财富白金分析师,武超则的研究理念势必值得市场学习。澎湃新闻记者也注意到,有不少券商分析师也作为观众参与了这场直播。谈到研究的方法论,武超则透露自己比较认同自下而上选择个股,在研究时首先会判断有没有底层技术创新,然后再在大趋势下研究估值。同时她也提到,当前的市场已经不再会延续过去炒完一线炒二线的风格,投资者应该坚守龙头公司,因为行业内分化已经非常明显,龙头公司具有更强的确定性。

    责任编辑:王杰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