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户籍制度深化改革,我适合逐梦大城市吗?
【前段时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
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一下的城市落户限制;
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大城市落户条件;
完善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精简积分项目
……
不仅中小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将受益于此项政策,对许多想跻身大城市的有志青年而言,这也是一个好消息,户籍制度政策的改革深切地影响着我国人口的流迁选择。同时,新冠肺炎的爆发也让我们看到大城市更为充足的医疗资源、优秀的组织协调管理和后勤保障能力,激发或是继续坚定很多人想要留在大城市拼搏生活的心。
如今,900多万应届毕业生在疫情之下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1071万来自全国各地的高考学子在几个月后填报志愿的同时,也会将“城市“纳入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到底是迎难而上去北上广拥抱竞争,还是选择在家乡的小城市平稳前行?
根据《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7次报告》,深圳、香港、上海、广州、北京占领2018年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5强。不管是前几年“逃离北上广”的话题,还是最近的疫情引起的“是否重返北上广”的讨论,不难否认的是,我们注意到在城市发展进程中,人力资本越来越向少数大城市集聚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很多年轻人仍然对“高处”魂牵梦萦,希望在一线城市有着自己的一席之地,但让我们犹豫的是,凭我的能力是否能在大城市站稳脚跟,这是适合我的选择吗?】
“究竟是因为强者才能在北上广深生根,还是因为去了大城市拼搏奋斗才获得了更强的能力、铸就更好的人生?”
有人说这个问题就仿佛在询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毋需究其一二。但对于千千万万的普通个体而言,问题的答案能够指引众多年轻人个人发展的方向选择。当然,对那些本身能力非凡的天选之子来说,留在大城市是一个不证自明的较优选。
“但我如果天生能力不够,适合去北上广深闯一闯吗?”
1.人人都可以去大城市吗?
De la Roca, Jorge和Diego Puga(2017)在 “Learning by working in big cities”一文中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大城市的高工资与内在能力没有直接关联,并非因为有更多能力强的人聚集在大城市而拉高其平均工资。作者假设大城市的高收入存在三个可能的原因:
(1) 大城市相比小城市具有生产效率上的优势,即大城市的公司更能盈利。此效应为大城市的“(固定)静态优势”;
(2) 强者会主动选择留在大城市。此效应为大城市的“员工自选择效应”;
(3) 大城市的工作经历会促进在职人力资本投资,即那些在大城市工作的人会有动力和机会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技能 。此效应为学习带来的“动态效益”。
为了探讨以上三种假设,作者在回归模型中依次加入代表三种效应的变量,并且发现,比起只加入第一种效应,同时加入前两种效应的模型解释力大大提高。在以往的研究中,这很容易被解释为大城市本身聚集着更多能力较高的人,从而带来较高的平均工资。但作者继续对模型进行矫正,发现影响大城市产生高收入的实际是第一种“静态优势“和第三种“动态效益”,以往研究表现出的“员工选择效应”是因为大城市在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这一“动态效益”上存在个体差异,可以理解为,天生能力较高者相比于能力较低者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也就是说能力更高的人在大城市积累的工作经验相对具有更高的含金量。但不可置否的是,对于较低能力者,学习效应也同样存在。
2.为什么大城市值得去?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谈一谈人力资本积累。人力资本是经济内生增长的源泉,也是个人在市场中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有力武器。
原文用“人力资本积累”解释了大城市的收入溢价,类似的研究在国内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陈瑛(2018)发现,在中国的城市中,工资溢价(某些城市具有较高的工资水平,其他城市与其存在收入的差距)的两个作用机制是聚集经济效应(可理解为城市聚合了更多资源从而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和人力资本溢出效应(可理解为拥有较高的人力资本资源会产生额外的影响作用,对主体之外的人和社会同样产生效用),并且这种机制主要发生在中国的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
那这种人力资本的积累效应为什么可以在大城市更容易发生?这种效应在其他级别的城市中是否仍然存在,或具有哪些差异?
研究表明,更高的城市化水平具有更高的人力资本积累速度,在进一步探讨城市化水平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机制时,可以从人力资本的供给、需求两方面来分析城市化水平提升对其的刺激作用(程开明、姜山,2019):
从供给角度而言,大城市有更为完善的文化、教育、科研、医疗资源,这些都是人力资本形成的有利条件,国家的财政投资和社会的科研投入更多地集中于此。此外,适当的分工有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大城市聚集了各种不同领域的人才和高度专业化的企业,多样化的环境为不同行业的人员创造了信息的交流机会,在城市中知识流动的阻碍很小,学习的成本低,这是人力资本积累的直接途径。
从需求角度来看,城市刺激人们主动地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因为大城市更高的就业门槛需要劳动者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水平,要求劳动者通过人力资本投资的方式增强自身的劳动技能,这是人力资本积累的间接途径。
3. 人力资本的效应体现在哪?
人力资本积累对个人而言意味着知识能力的提升和更强的市场竞争力。那么对整体而言,它还有什么作用呢?
这里我们先来了解一个概念——人力资本外部性。
“人力资本外部性”是一定范围内的劳动力之间通过兼有合作性和竞争性的互动、分享并创造新的知识和技能带来的外部经济收益。“
Lucas(1988)将人力资本的作用分为内部效应(internal effect)和外部效应(external effect,即外部性)两个方面,前者是指个人的人力资本能提高自身的生产率和收益,后者是指平均人力资本水平提高能提高所有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因为没有人会在人力资本投资时考虑这一影响,故称之为外部效应,是通过团体中的互动、相互学习产生的。
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外部性程度会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而增大,也就是更多的劳动力。
前面讲到,能力越高的人能够在大城市获得更快的人力资本效益积累。那么对于大城市地区而言,如果全部都是高能力者汇集,是不是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呢?
这里给出的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视角中,城市人力资本外部性的形成必须要求高技能者的专业性经济充分发挥,以及高、低技能劳动力进行分工而获得的分工经济,因为高技能者在生产出自己具有生产优势的最终产品之前,需要投入中间产品,而这正是低技能劳动力的优势所在。(张松林等,2019)而为了有效减少分工的交易成本系数,高、低技能者只有同时聚集于大城市,缩小空间距离,才能有效减少交通运输成本和信息沟通成本。
如果一个大城市对低技能劳动力进行限制,就会打破劳动力数量中高、低技能者均衡分工的最优化状态而无法进行充分分工,高技能者的专业化经济无法充分发挥为城市创造经济效益,而且还会导致城市的人力资本外部性降低。我们很难在任何一个大城市看到百分之百的精英人士,任何城市的建设都离不开各行各业微小个体的作用。
因此,哪怕你觉得自身能力不强,技能不够,但大城市中也并非不需要。每个人都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更何况这种价值还可以在后天的培养中得以提升。
4.是不是大城市人越多越好呢?
那是不是越来越多的人都去往大城市更好呢?
无论从哪一国的经验而言,答案必然是否定的。研究表明,不同的城市集中度对区域人力资本的影响机制存在差异(城市集中度与人力资本存在倒U型关系)。
(注:较高的城市集中度意味着人口主要集中于少数规模较大的城市)
参考文献:程开明,姜山.城市化、城市集中度与人力资本积累——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9(09):44-56+78.
城市集中度太高或太低都不利于国家或地区的发展。
城市集中度过低时,生产要素和资源在各个城市十分分散,城市的规模效应难以被利用,影响人力资本的积累。
城市集中度较低时,其轻微的提高就意味着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和经济的集聚,可以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因此,在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初始阶段,规模效应和人力资本的提升趋势更为明显。
而当城市集中度已经位居高位时,生产要素和资源过度集中,为了维持拥挤环境下的生活质量,城市资源容易偏离生产活动中的投资创新,反而不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再者,中小城市的成长也会受到限制,不利于整体区域的发展。
这也是为什么,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意识到在一线城市的生存困境,发出“逃离北上广”的口号,而一些新兴的新一线城市发展迅猛,纷纷推出各项政策吸引人才,获取年轻人的青睐,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最新举措也让我们看到国家在持续促进中小城市的城市化发展。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北上广深”的就业比例持续下降,从2014届的25%下降到了2018届的 21%;而“新一线”城市吸引力不断增强,从2014届的22%上升到了2018届的26%。从发展和成长空间来看,一线大城市并非唯一的最优选。
5.我该如何选择?
以上,我们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分析了去大城市发展的好处和由此可产生的经济影响。
大城市的人力资本存量更高,积累速度更快,对于个人的成长发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并且无论你能力高低,只要能结合自己的价值找到合适的专业化方向,在提升自我的同时,也会为城市的发展贡献一份独特的力量。
但现实是个人的选择往往是各方面因素综合考虑的结合,个人选择会受到宏观背景的影响,但不会完全被其左右,人力资本是一项重要的因素,但还会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侵蚀,比如主观幸福感、个人价值观。即使有一天你觉得无法留在大城市,也可以选择年轻的时候在北上广深积累学习后天资本,再回到小城市。或是可以选择去往在城市扩张更前期的新一线城市,吸取城市经济集聚和人力资本得以快速积累的红利。
有人曾将选择的领域通过“头部矩阵”来划分,把竞争领域分为“高价值 -低价值”两个维度(高价值定义为:投入产出比最高的 20% 的赛场),把竞争力分为“高优势-低优势”(高优势定义为:实力排在赛场序列的前 20%)两个维度, 这样所有的选择都能被分为4个区块(古典,2019)。
如果你本身能力很强,最头部的“高价值-高优势”是你应该考虑的领域;而如果你本身能力不强,你可以选择“高价值-低优势”的肥尾,也可以选择“低价值-高优势”的小山头。但是劣势可以转变为优势,低价值也可以通过创造变成高价值,每个人的参考标准都不同,与其把目光瞄准在如何与他人竞争,不如思考如何选择让自己有更多进步的可能性,在选择中找寻自我幸福感和个人价值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祝愿所有的毕业生都能在向往的城市找到心仪的职业岗位,也祝愿所有高考学子梦想成真。
参考文献
[1]De la Roca, Jorge and Diego Puga."Learning by working in big cities".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17, 84(1):106-142.
[2]陈瑛.城市工资溢价:规模聚集效应与人力资本溢出效应[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8,34(10):86-98.
[3]程开明,姜山.城市化、城市集中度与人力资本积累——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9(09):44-56+78.
[4]古典.我该在哪座城市扎根?[J].资源再生,2019(10):48-51.
[5]张松林,孙文远,郑好青.大城市限制低技能劳动力对人力资本外部性的影响——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视角的分析[J].人文杂志,2019(06):47-54.
[6]尤济红,陈喜强.去人力资本更高的城市发展:检验、机制与异质性——对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向选择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9(05):159-172.
[7]微信公众号,香樟经济学术圈:【香樟推文1642】我天生能力不强,适合留在北上广深吗?
本期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研究生 谭雁潇
图文编辑: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研究生 谭雁潇
责任编辑: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副教授 李婷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