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近代上海老城厢里的名绅们

2020-04-20 16:2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张雪敏 上海老底子

上海老城厢人才辈出,他们大多是官宦人家、缙绅之流或文士之辈。明代有徐光启、乔一琦、艾可久、潘恩潘允端父子、顾从义顾从礼昆仲、陈所蕴、秦嘉楫、朱察卿等;至清早期,则有曹一士、陈畿、李筠嘉等,都是世家望族。他们常常带头募款,修桥铺路,修寺造庙,逢到荒年,济贫赈灾,为老城厢贡献良多。

近代以后,老城厢又涌现出郁泰峰、王韬、李平书、沈缦云等士绅,他们目睹了上海开埠后租界里西方的政治、经济、商业以及市政、公共事业、工业、文化教育等的先进之处,不甘落后和墨守成规,不再围城自闭,决心先于中国其他地方,放眼看世界,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理念,办新兴的市政、文化事业,抱着改良主义的思想进而投身民主革命。老城厢的名绅们在推动上海近现代化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沙船世家“郁半城”——郁泰峰

世居上海老城厢乔家浜的郁泰峰(1800—1866),其父辈郁馥山、郁遵堂兄弟二人少年时习商,见当时南北交通需要航运,便营造沙船,因此起家。兄弟融洽,崇尚信义,不久声誉鹊起,营业日隆,家资巨万。

郁遵堂之子泰峰与其堂兄竹泉,继承父业,创办森盛沙船号,拥船200艘。其中大船八十余艘,承办海运、漕运等商号,创立商船会馆,竹泉任总董事;又开设钱庄、商号、典当以及酱园、豆麦行等。郁家店铺遍及整个老城厢,为繁荣早期上海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郁泰峰坐像

郁泰峰在道光年间为贡生,素好读书,手不释卷,在与竹泉合营沙船业外,酷爱书籍,曾斥巨资建藏书楼,收历代旧籍数十万册。选其中宋、元佳本,亲自校正,编纂《宜稼堂丛书》6种64本,计229卷,因而名闻大江南北。晚年时经清政府批准,与同行合作制机铸银圆,分一两(九八规元)及半两两种,为中国最早之商铸银币。

小刀会起义爆发,郁泰峰目睹义军作为,衷心拥护,出资购粮救济县民,贫民感其恩德而作歌谣称颂。小刀会起义失败后,清政府以资敌嫌疑罚银20万两修葺上海城墙。郁泰峰于咸丰五年,将上海县南半城加固修葺并加高三尺,因此人称“郁半城”。

郁泰峰培养英才不遗余力,请求清政府每科为上海县学增加十名秀才,人称他为“郁家秀才”,还为他建牌坊。郁泰峰还热心公益,乐善好施,出资经营同仁辅元堂等慈善机构和设立育婴、普育清善堂等。

中西文化传播者——王韬

王韬,清道光八年(1828年)生,5岁始由母口授字义,讲述古人节烈故事。12岁从父读书,并学作诗。19岁在陈墓镇处馆,博览群书。因至南京应试不第,婚后随父到沪,进麦都思的墨海印书局任编辑,翻译《圣经》。并与艾约瑟同译《格致西学提要》,常与蒋敦复、李善兰等至城隍庙东园饮酒赋诗。在“墨海”13年中,曾译著作品多册。

咸丰十年(1860年),王韬时年33岁。太平军连克丹阳、常州、苏州。次年,因涉嫌上书太平军事,被清政府通缉。他在避难中惊闻母亡,未能亲自守灵,悲愤欲绝,虽有英领事代为说情,清政府仍坚持不赦。王韬只得逃亡香港。

王韬在香港居住达20年之久,除闭门读书著书外,曾于同治六年(1867年)应邀至英国,翻译中国经籍,又在苏格兰编纂《春秋左氏传集释》。3年后自英回港,途经法国巴黎,应邀编著《法国志略》《瀛壖杂志》《普法战争纪》《俄罗斯志》《美利坚志》等四十多卷。同治十二年,王韬又与友人集资设印局,创办《循环日报》,担任总司之职,并编写《瓮牖余谈》《遁窟谰言》《弢园尺牍》等著作。光绪五年(1879年),漫游日本,回港后患病,印局失火,排印著述半遭火毁。

王韬与他创办的《循环日报》

光绪十年,他自香港移家返沪,寄居淞北寄庐,写《淞隐漫录》12卷,次年创办弢园书局,以木刻活字印书。光绪十二年,受聘格致书院,中西董事公举为掌院。后任“山长”,写《淞滨琐话》12卷等书。光绪十四年,应山东巡抚约请游山东,重订《蘅华馆诗录》6卷,并刻《西学原流考》等6种。

光绪十九年,孙中山来沪,由陆皓乐介绍,与王韬相见,惊为奇才,资助刻书。王韬暮年在上海城内西部自建城西草堂,以读书娱老。光绪二十三年四月病逝,享年70岁。王韬一生曾遨游英、法诸国,著书六十余部,是近代著名的改良主义思想家,也是中西文化的传播者。

上海地方自治运动先驱——李平书

李平书,原名安曾。14岁丧父,来上海花行豆米行当学徒。16岁得伯父之助,入私塾,17岁应试,22岁进龙门书院,得以阅读有关西学之书,扩大了眼界。清光绪九年(1883年)参加《字林沪报》笔政。4年后,游历新加坡,看到了新兴都市的建设及贸易、金融机构,又看到华人的悲惨生活,感触很深,既要学习西方,又得发奋救国。

李平书

1893—1899年是他出仕时期,先后任广东陆丰、新宁、遂溪知县,因抵抗法军侵略,反被清廷革职。1900年入张之洞幕,任湖北陆军武备学堂提调,颇有成绩。1901年,张之洞任两江总督。1903年,委李平书为江南制造局提调,兼中国通商银行总董、轮船招商局和江苏铁路公司董事。

回到上海后的李平书更有发挥才能的余地。李平书早年行医出身,深知医学、医院在近代城市的作用和地位,也深知城市必须具备的自来水工程的重要性。1885年,为改变上海人饮水习惯和改善上海饮用水,李平书通过民间集资方式创办了华商创办最早的水电厂 — 闸北水电公司。1903年后,李平书先后担任中国通商银行、上海南市马路工程局、上海城自治公所等上海主要机构的总董。1900年李平书利用“积谷仓”旧址建老城厢第一所西式医院上海医院。他又联络陈莲舫、蔡小香、余伯陶、黄春甫等沪上名医成立上海医务总会。

李平书热心于上海华界(南市、闸北等)的地方事业,看到租界的市政和金融、贸易日趋近代化,他不愿落后,提议创办警察系统,建立商团,组建上海救火联合会,创办南市电厂,还为华成保险公司、显新垦牧公司、华兴面粉厂的建立出力。总之,上海近代化的市政公用设施,如自来水、电灯、电话、电报、电车等多发端于公共租界、法租界,而不出几年,南市、闸北也有了,接着影响国内的大城市。李平书可谓上海近代市政领导之先驱。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李平书又致力于上海地方自治运动,与南市士绅姚文枬、莫锡纶等得上海道台袁树勋的认可,创办城厢内外总工程局,李平书任总董,在老城厢及城外填河筑路六十余条,建桥五十多座。为防止租界侵占和发展华界,主张拆城,但遭保守派反对,只得增辟三个城门。辛亥革命后,仍是他主持拆城筑路。宣统元年(1909年),清政府为了阻碍革命,实行立宪,改城厢内外总工程局为城厢内外自治公所,带有议会性质,李平书被选为总董。

李平书能随时代潮流而动。1911年与同盟会东南支部负责人结识后,就站到革命派的一边来。武昌起义后,他积极参加上海起义。11月3日,上海商团参加攻打制造局,陈英士被拘,他设法营救。上海光复,陈任都督,他任民政长。

“二次革命”反袁失败,李平书流亡日本,1916年回沪。1922年70岁时,完成了《且顽老人七十自叙》。1927年12月13日,李平书在昆山去世。上海地方人士为了纪念他,请著名雕塑家江小鹣为他雕塑一尊铜像,完成后不久抗战军兴,先埋于小南门救火会钟楼下。胜利后,立于城隍庙荷花池,塑像下的座上刻黄炎培撰李公平书像记。称他“创上海地方自治,为全国倡”。20世纪50年代后期,移至蓬莱公园, “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为国破产的银行家——沈缦云

中国第一家商办储蓄银行(信成商业储蓄银行)的创办人沈缦云(1869—1915),原姓张,入赘沈家,改姓沈。少年时入上海培雅书院读书。20岁后中举人,他弃官就商。35岁时,倡议办储蓄银行,次年担任上海信成商业储蓄银行协理,先后在南京、天津、北京等地设分行,发行钞票达110万元。他除了掌管上海铁厂外,又主办提倡新剧的“新舞台”和竞化女子师范学堂以及孤儿院等,还是复旦公学校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他参加南市商业体操会。同年,任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议董。宣统元年(1909年)任上海总商会议董。

沈缦云

宣统元年(1909年),沈缦云代表上海总商会赴京向清政府请愿,要求速开国会,竟遭拒绝。从此思想转向革命,出资赞助于右任鼓吹反清革命的《民主报》,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当时同盟会准备在长江流域组织武装起义,需要购买军火,他筹银4万两。

1911年上海光复时,沈缦云参与领导起义。沪军都督府成立,他出任财政总长。军政花费甚大,需款甚急,沈缦云只得四处奔走,悉心筹划,除信成银行垫款三十余万外,他另组中华实业银行,发行军用票及公债。为亲自去南洋群岛募捐,他辞去财政总长一职,改任同盟会理财干事兼南洋群岛交际员,终于因无法应付巨大欠债而银行倒闭,本人也同时宣告破产。

事业失败并不影响他的革命意志,他仍积极参加“二次革命”。失败后避居大连,秘密进行革命活动。最后,袁世凯收买国民党内叛徒,将沈缦云毒死。

文章选自张雪敏著,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主编,上海通志馆承编:《亦中亦西老城厢》。

来源:上海通志馆

上海老底子

每天为侬送上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以史明志,以启未来

原标题:《【闲话上海】近代上海老城厢里的名绅们》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