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安徽江北、江南两集中区同日更名:都曾脱离发展实际面临困境
安徽一南一北两个产业集中区同日更名。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安徽江北、江南产业集中区管委会了解到,按照安徽省统一部署,两个集中区同日更名,变更后的名称为皖江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
据人民网报道,4月15日上午,在皖江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安徽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芜湖)项目开工现场,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省长李国英为皖江江北、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揭牌。
更名的背后,两个曾被安徽全省寄予厚望的示范先锋,近10年的发展教训深刻。2019年,曾经巡视过集中区的安徽省委巡视组一位干部对《瞭望》记者表示,两个集中区从政策高地到发展洼地,违背经济规律、在没有产业基础的地方超出承受能力发展集中区,脱离了实际。
高举高打的示范区
江北、江南产业集中区从成立时就被赋予了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使命。2010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也是安徽历史上首个进入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同年6月,安徽省在芜湖、池州两地成立了省级直管的江北、江南两个产业集中区。
《江北产业集中区总体规划》明确将打造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现代服务业集聚,功能合理、幸福宜居的现代化新城。江南产业集中区最初规划的主导产业为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产业。
本为高起点承接沿海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但两个集中区的现实发展并没有呈现最初预期的美好。
江南产业集中区从2010年开建至今已近十年,如今,第三产业和生活配套设施缺乏的问题依旧突出,澎湃新闻记者在江南产业集中区官网上看到多条网友关于园区配套设施不足的留言。
新华社《瞭望》周刊2019年6月15日发表了题为《国家示范“先锋”缘何沦为“烂摊子”》的报道,记者实地走访了两个集中区,并没有见到示范产业,多是一些“小、散、杂”的企业,还不乏烂尾项目。
一位集中区干部对《瞭望》记者透露,这些年,集中区产业难兴,项目烂尾现象却不鲜见。在江北集中区,一家名为中甘国贸中心的项目,标牌破败,人去楼空。工作人员说,这是该区一个资不抵债的烂尾项目,目前像这样拿了地做不下去的项目有十几个。
曾经巡视过集中区的安徽省委巡视组一位干部对《瞭望》记者表示,两个集中区从政策高地到发展洼地,违背经济规律、在没有产业基础的地方超出承受能力发展集中区,脱离了实际。
在《瞭望》的报道披露,两个集中区都面临巨额的债务,有基层干部表示,目前两个集中区都缺乏自我造血能力。
澎湃新闻查询两个集中区公开发布的财务数据发现,2020年,江南集中区政府债务收入170908万元,均为再融资续发债券,其中一般债券65834万元、专项债券105074万元; 2020年,江南集中区政府债务收入全部用于偿还当年到期政府债券本金。
江北产业集中区披露,2019年末政府债务余额240586万元。2019年,江北产业集中区计划发行政府再融资债券8049万元,实际发行8049万元,均为政府一般债券,用于偿还以前年度到期政府债务。
上述信息表明,两个集中区均在采取以债养债的方式化解部分债务。
今年1月13日,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曹发义在省两会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对两个集中区加强政策支持,省级主要通过设立专项补助资金、奖励性补助资金、发展投资基金等多种方式,帮助两个产业集中区化解债务压力,并在金融服务、用地用能、环境容量、项目布局、改革试点等方面,继续给予产业集中区积极支持。
降级和调整
澎湃新闻了解到,成立之初曾是正厅级的两个集中区,此后遭遇了“降级处理”。2012年2月20日,安徽省委、省政府将“省市共建、以省为主”调整为“省市共建、以市为主”,调整后的两个集中区为副厅级单位。
在面对《瞭望》周刊采访时,多位干部直言,集中区从选址开始,就多有争议,“投几十亿元把粮仓征掉了,后来省级直管模式负担不了,只好‘省市共建、以市为主’把负担甩给地方。”
行政降级后,相关的政策也开始出现了变化。据《瞭望》报道,集中区一位干部说,省级直管时,集中区用地计划单列,每年有5000亩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指标;体制调整后,用地指标由集中区和市里统筹,指标锐减到每年1000亩或2000亩。也有些企业看到集中区从省级直管改为“省市共建、以市为主”,觉得政策稳定性差,有的干脆就不投资了。
产业布局上的随意加上区域发展上缺乏协同,集中区在后续发展上遇到了瓶颈。按照2016年2月池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的《关于全市开发园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江南产业集中区与同样位于池州市区东部的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池州高新区在主导产业定位上相近。
澎湃新闻发现,从2016年开始,池州市就多次提出三区协同发展,2016年池州市政府的工作报告中指出,“推动江南产业集中区、市开发区、池州高新区协同错位招商。”
在2019年初召开的池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建立主城区东部三个园区协同发展联动机制被写入了当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而这也被列为2019年池州市政府重点工作任务。在池州市发改委网站上,澎湃新闻记者找到了2019年12月之际这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工作评价显示为“已完成”。具体完成情况是“提出三区协同发展实施方案,并细化工作责任清单调度推进”。
2019年5月21日,池州市委书记王宏主持召开书记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工业园区发展重点工作。据《池州日报》报道,王宏在会上强调,要进一步优化园区发展格局,以错位联动推进互补协同发展。她还要求,进一步提升园区发展质量,以项目带动谋求提质增量。加大精准招商力度,避免无序竞争,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实效性。
2019年,江南产业集中区对产业发展规划进行了调整,重点培育新(型)材料、机械电子和现代纺织业三大主导产业。负责编制产业发展规划的合肥工业大学团队在《安徽省江南产业集中区产业发展规划(修编)》中指出,集中区现有产业偏离了原规划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具体表现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速度缓慢,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对于技术、资本和人才的要求超过原规划预期,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范围过于狭窄。
省级层面再出手
两个产业集中区发展面临的困境也引起了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关注。2020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支持江北、江南产业集中区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据《安徽日报》报道,3月20日上午,安徽省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江北、江南产业集中区开放创新发展的意见》。会议指出,推动江北、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高质量发展,是安徽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的实际行动。要加强组织领导、汇聚强大合力,把党的领导贯穿全过程,强化省新兴产业集中区领导小组牵头抓总作用,强化芜湖市和池州市主体责任,强化省直相关部门和省皖江办的指导服务,营造推动江北、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
3月27日,安徽省印发《关于推动江北、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新兴产业集中区”要努力打造长三角新兴产业合作示范区。坚持绿色承接、高端承接、精准承接,以承接新兴产业布局和转移为主攻方向,围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型材料、智能汽车、智能家电、工业机器人、大健康等领域,与沪苏浙广泛开展共建园中园、发展飞地经济等多种合作模式,携手做好补链、延链、强链文章,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体系。
为实现发展目标,上述《意见》提出了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壮大主导产业、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等14条重点举措。
在理顺管理体制中,明确提出实行“省支持、市管理”体制,挂“皖江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牌子。管委会作为所在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市委书记兼任管委会党工委第一书记,市长兼任管委会主任,一名市委常委担任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比照国家级开发区,赋予市级和部分省级经济管理权限。
面对两个集中区发展的资金缺口,上述《意见》提出加强财政政策支持。2020—2025年,省财政每年对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补助1.5亿元、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在现有政策基础上补助1亿元,重点支持芜湖、池州市统筹用于新兴产业集中区发展。省财政根据新兴产业集中区财政发展贡献度,每年给予相应奖励性资金补助。芜湖、池州市与省“三重一创”投资基金共同出资,分别设立江北、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发展投资基金。
据《安徽日报》微信公众号消息,对于两个新兴产业集中区,安徽省给出了四个定位:长三角新兴产业合作示范区、全省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皖江城市带联动发展支撑极、产城融合绿色发展新城区,这意味着,创新、合作、协同、融合是关键词。
从政策高地到发展洼地,十年之后再出发,两个新兴产业集中区能否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浴火重生”?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