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隔离病房的进化史

2020-04-16 11:4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2020年,从方案设计到建成交付仅用10天的武汉火神山医院,被世界看到了中国速度。面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中,方舱医院能够脱离人群密集的城市,又能保证医疗需求和拥有齐全的医疗设备,既起到了方舱医院的移动医疗的效果,又起到了隔离病房的作用。

最早的隔离病房

大约早在公元2年(距离今年2000余年前),就有了设立居民隔离医院的概念。《汉书》中记载,“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大意是对于染上疫病的民众,空出房舍,建立隔离场所,为他们医治,给他们提供药物。(大意摘取自央广网)

后续年代中,陆续设有抓门隔离及医治麻风病人的“疠人坊”;收容贫病残废人和乞丐的“患坊”;设立"查痘章京"官职,一旦发现患有天花的病人立即隔离治疗。

最经典的隔离病房

1910年,鼠疫席卷半个中国,哈尔滨傅家甸(今道外区)是最早发现,也最严重的地区。伍连德逆行来到这里,他发现这次疫情与以往的鼠疫不同,存在飞沫传播的可能。基于这一发现,他采取了一系列的隔离措施。

鼠疫暴发的第一户居民

首先,伍连德将傅家甸划分成了四个区,每个区除了有相应的医生、警察和医疗物资等,还有独立的防疫执行处。居民需要在左臂佩戴证章,分为白、红、黄、蓝4种,每个区的居民一般只能在本区内活动,如需前往其他区域,需要申请特别准许证。(这一理念和现在使用的随申码很相似)

第一区防疫执行处的工作人员

每天,区内都会有医生和检疫人员巡视,一旦发现患者,立即送往防疫医院,患者的亲属和其他接触者同样也会被隔离。

上海的隔离病房

“时疫医院”是在上海这座城市中,每次当有传染病袭来,就会出现的一种由民间慈善力量筹集、建设的医院,是一种私立传染病医院,也是在上海近代史中较早的一种隔离病房。

大约在1908年,第一家“时疫医院”开办。这家“时疫医院”位于宁波路(今淮海东路)43号的安康里,隶属中国红十字会,次年迁至天津路316号。

天津路“时疫医院”治疗室

据《申报》记载,1926年,上海各时疫医院门诊人数统计分别为:西藏路时疫医院,9507人;虹镇时疫医院,2400人;沪城时疫第二分院,7740人;天津路时疫医院,7147人;沪城时疫医院,2158人;闸北时疫医院(两处),3965人;白克路时疫医院,4763人;杨树浦急救时疫医院,1096人;合计38776人。(数据来自网络)

1930年,广慈医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建立“院中院”,在医院内建造一幢新的建筑作为传染隔离病房。当时广慈也称它为“时疫医院”,专门用来收治各类传染病患。

广慈医院内的“时疫医院”

在霍乱时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建造了隔离病房,用来收治霍乱患者。

1946年,中山医院的隔离病房和病房内收治的霍乱病患

隔离病房的进化,是中国面对传染病逐渐进步的见证。

图源:均来自于网络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