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能行”式挫折教育很自信,可它有个问题:不会“认怂”

2020-04-15 10:4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照见心理工作室 心理小厨Plus

关于挫折教育,其实有2部分是值得商榷的:

孩子需要额外的挫折吗?他本身成长中的挫折够不够呢?

真正让孩子成长,提高所谓“逆商”的是挫折本身吗?

我们依次讨论这个问题。

01

孩子是否需要额外的挫折教育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孩子从一出生就在经历挫折。

当孩子出生时,他需要经受产道的积压,然后来到一个陌生的世界,这里跟妈妈肚子里相比简直太糟了,不仅温度时冷时热,而且自己还需要努力吮吸才能吃到奶,否则就会不舒服(后来搞清楚了,这个不舒服叫做“饿”),不像在妈妈肚子里,自己顺着脐带就能“吃饱”。

从最初的原始状态,孩子慢慢明白,自己能否获得照料,这取决于妈妈,如果妈妈及时关注自己还好;如果妈妈临时有什么事情没有关注到,那简直太糟糕了。这时候孩子心里面,对妈妈有两个态度,一个妈妈是照顾自己的天使,另一个是抛弃自己的恶魔。

再往后,孩子还需要接受,妈妈是“天使”和“恶魔”的结合体,自己需要爱一个曾经忽略过自己的人,去厌恶一个非常爱自己的人(这对于成年人来说也有点诡异)。

还要学习使用语言(为什么我也是“我”,你也是“我”呢?),学习规律的起床、睡觉、吃饭、大便,然后迈出离开家的第一步,试着跟邻居小伙伴打交道(也不知道他们喜不喜欢自己,而且他们居然抢我的玩具!!)有时候,还需要直面一个亲生的兄弟姐妹。

更不要提后来学习什么数学、写字、外语了。

所以,孩子从一生下来,就一直在经受着挫折,而这些挫折是天然产生的,它们其实是“适度的挫折”,这些天然的挫折,已经可以帮助一个人训练应对困难的能力了,无需人为添加。

02

那么父母为什么会产生“挫折教育”的念头呢?

第一,他们低估了生活必然的挫折,同时高估了小朋友的能力。成人用自己的视角去看待生活中的挫折,觉得没什么,但这对于小孩来说就是天大的难题了。你去看看那些陪孩子写数学作业崩溃的家长,其实都有这个习惯。他们觉得二三得六,多么显而易见的事情,而对于孩子来说,这可是个全新的课题。

第二,他们被自己焦虑的想象吓到了。父母会想象,如果自家孩子不挫折一把,就会变得软弱无能,不能勇于面对挑战,不能有坚定的毅力。这种想象啊,你越是琢磨,它越像真的,而且你还会下意识忽略孩子的优点,导致你眼里的孩子“一身的毛病”。

第三是文化因素,我们文化中总有一种“忠诚于苦难”的自虐倾向。为嘛梅花非要香自苦寒来呢?为嘛彩虹非得在风雨后呢?为嘛要把成功归结为卧薪尝胆悬梁刺股呢?难道不是这件事本身很有意思吗?因此,很多家长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就是觉得,不能让孩子太舒服了,否则将来会很麻烦。

03

那么挫折到底能不能提高逆商呢?

不能!

挫折本身没有啥作用,但是一个人对挫折的态度,能够产生功能。例如:

我经受了挫折,我解决了问题,我很厉害,我将来就不怕挫折了

我经受了挫折,我失败了,我太废物了,以后要躲着困难走

我经受了挫折,侥幸我搞定它了,但是给我累的半死,以后还是躲着挫折走吧

我经受了挫折,别人都说我是天才。那我以后还是不要触碰困难的好,万一下次没成功,我就不是天才了

所谓的逆商(实际上没有这个词,你跟谁除得商去啊?),大致指的是一个人在面对逆境时,合理健康的希望感。

注意,是合理健康的希望感。为什么要强调合理健康呢?

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大学生,他们在超市、地铁口,背着一个大书包,给你买洗发水、清洁剂、衣领净什么的。他们的推销,90%会被拒绝,但之所以有的人会坚持,是因为他们启动了“不健康的认知”。

他们会扭曲别人的厌恶、反感、拒绝,将其看作是考验、挑战、进步的阶梯。不得不说这种洗脑很精妙,但代价就是让一个人失去了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

他们“逆商”超高,代价也是巨大的。挫折没有带来真的成长,反而发展了他们情感隔离和否认现实的能力。

04

真正让人提高“逆商”的,是合理的认知

你有没有练过瑜伽?在刚开始的时候,你把自己摆成一个奇怪的姿势,然后忽然觉得,我去肌肉拉伸的太疼了,坚持不住了,开始发抖了……这时候你心里会想什么呢?

“不行不行不行,要死要死要死!”

“果然好疼啊!受不了!在坚持一下下~”

“一开始疼很正常,下次就会好,再疼一下下……倒计时,5、4、3、2、1……”

“越疼,越说明我需要锻炼,疼就对了,不通则痛”

“这不是疼,而是身体吸收能量的过程……”

很好判断吧,这些想法很容易决定你的行为。也许两个初学者感受到了相同的疼痛,但他们对疼痛的认知是不一样的,所以最终导致的结果也会不同。

如果你将疼痛本身灾难化,觉得“我不行了”“太痛苦了”“受不了了”,那么实际上,你低估了自己忍受疼痛的能力,高估了疼痛对你的实际伤害。

如果你将疼痛合理化,觉得这是进步的必经之路,那么你就更容易坚持下去。

除了灾难化和合理化,还有希望感在其中起作用。尤其是当你得到了一个糟糕的结果(比如挂科了或者成绩退步),你的希望感会告诉你:以后还有机会,继续努力就好了。

但绝望感会让你进入抑郁状态,过高的心理压力反而会让你更加难以抵挡游戏娱乐的诱惑。

05

高“逆商”可能带来的问题

我们再次强调,所谓的逆商并不是个专业术语,而是我们总结一个人面对逆境时的行为、心理特质。而任何一个特质,在不同的情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而所谓的逆商,它可能会产生一个核心信念,就是“我能行”。这个信念其实挺好的,很自信对不对?但它有一个问题:

它让人永远不会“认怂”。

这就可怕了……因为我们生活中有些困难,是可以克服的,有一些,是需要求助的,还有一些,是需要规避、逃跑的。

过高而僵化的“逆商”,会让人更倾向于独立解决问题。这就会导致他们大概率会成为独行侠,跟问题死磕,虽然有可能真的磕出个结果,但其中的代价是相当大的。

换句话说,过高而僵化的逆商,让人在面对负面刺激时,能体验到厌恶、愤怒,但是会刻意压制恐惧,隔离绝望。

总结

逆商不是术语,因此定义不明

挫折不能提高逆商,对挫折的认知才能提高

刻意制造挫折没必要

过高的逆商会有问题

—END—

照见心理工作室是一家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原标题:《提倡挫折教育,能够让孩子更加坚强吗?》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