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货币的历史演进:对货币本质的探讨

贾鹏飞
2020-04-12 21:18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商学院 >
字号

货币不是金属,而是一种记名信托。无论是以白银或者泥版作为货币,还是纸币,或出现在液晶显示器上的虚拟货币,都没有多大的问题。从马尔代夫的贝壳到太平洋雅普岛圆盘巨石,什么都可以充当货币。现在看来,在这个电子时代,没有任何东西不可以充当货币。

——尼尔·弗格森,历史学家,《货币崛起:金融如何影响世界历史》

《货币崛起:金融如何影响世界历史》,作者:尼尔·弗格森,译者:高诚,中信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

传统经济学教科书对货币的历史演变往往总结为:实物货币(如牛、羊、贝壳等普通商品)——金属货币(如金、银、铜等贵金属)——信用货币。其中,前两类货币为古典经济学家和新古典经济学家所描述的商品货币(commodity theory of money)。传统经济学理论通常以货币的职能来定义货币。货币被认为具有四大职能:交换媒介、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手段。然而,货币的本质却鲜有提及。本文认为货币的本质是两部门之间的债务关系,简单来讲,货币即债务。在现代银行体系中,商业银行负债端的存款即为货币,其本质体现为银行部门和私人部门间的债务关系。本文从历史的视角梳理货币的演进过程,认为货币的本质从未改变,货币从来就是债务。从这个角度来讲,商品货币仅为货币的载体,其从未体现货币的本质。

第一阶段:无贸易经济

在自给自足的经济体中,每个人仅消费他所生产的产品,无贸易发生。如农夫理查德仅消费苹果,渔夫詹姆斯仅消费鱼。此经济环境中并无货币。

第二阶段:贸易经济

现实中,不同的人想要消费不同的产品并且在不同的时间点。如农夫理查德想消费鱼,渔夫詹姆斯想消费苹果,这促使了贸易的发生,鱼和苹果的实物交换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然而这种物物交换有一个严苛的前提假设:交易双方在同一时间需求两类商品并进行交换。实际上,这种同一时间发生的交换或许是偶然的,假如农产品的收获季节为夏季,渔产品的收获季节为冬季,在夏季,渔夫想消费苹果,但他却没有足够的鱼来交换,这阻碍了贸易的进行。如何实现跨越时间的交易?

货币的出现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在夏季,农夫理查德可以先把苹果给渔夫詹姆斯,并要求詹姆斯开具一定数量的鱼的债务凭证,到了冬季,理查德可以拿着之前詹姆斯开具的凭证取鱼。这一债务凭证即为货币,它体现了农夫与渔夫的债务关系,至于这一债务凭证的载体(如石板,羽毛,贝壳)似乎并不重要。

第三阶段:政府信用货币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同的人生产不同的产品,不同的产品之间要进行交换。假设经济体中有n个人,每个人生产1种产品,即共n种产品,贸易的顺利进行则需要n种货币。也就是说,每一个人可针对自己生产的产品开具债务凭证,实现跨时间的交易。然而,多种货币的存在大大阻碍了交易的效率,更为重要的是,这依赖于每一个人之间互相信任,否则,私人信用货币便无法得到公共认可,进而无法流通。这种复杂的私人货币体系显然是难以持续的。经济学家明斯基说过:“任何人均可以创造货币,问题是使得货币受到认可。”

生产和交易的迅速发展增加了经济个体对统一货币(即普遍接受的债务凭证)的需求,经济主体需要更一般性的债务,这促使了政府信用货币的产生。由于政府相对于私人具有强公信力,信任问题也得以解决。取决于时代的技术水平,政府信用货币在历史上采用过铸币、纸币等。然而,货币的载体或许变化,其作为债务凭证的本质却并未改变。在政府信用货币阶段,货币的本质体现为政府与私人个体的债务关系,货币即政府对私人部门的债务。政府在这里扮演着“最终债务人”的角色。值得一提的是,最终债务人还应当与私人部门具有债权关系,否则最终的债务关系不能结清。由于政府具有征税权(即政府对私人部门的债权),政府成为天然的最终债权人,从而成为信用货币的发行人。此外,政府允许私人部门用信用货币缴税,这也保证了货币的流通。至此,货币的天性得以释放,生产贸易得以促进。

第四阶段:银行信用货币

工业革命的爆发导致生产大幅增加,与之而来的是贸易和借贷的活跃。在“金本位”制下,政府创造的货币数量越来越难以满足经济活动的需求。同时,更多的货币意味着政府承担更多的债务,战争的频发也使得政府深陷财务问题。这为新的货币体系孕育了土壤,银行信用货币得以形成。

如笔者在《你不知道的“银行学”:关于货币与银行的两大误解》(2019-11-05,澎湃商学院)一文中所描述,现代经济中银行信用货币(即存款货币)为主要货币形式。例如,在英国,银行存款货币(电子货币)占流通货币总量的97%,而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和硬币仅占3%。对比政府信用货币,银行信用货币还具有以下优点:1)银行通过贷款创造存款,直接组织生产活动;2)银行的货币创造过程相对独立于政府,短期内可创造大量货币,有效解决了“钱荒”问题,进一步释放了货币的天性。此阶段的银行信用货币的本质为银行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债务。此外,由于政府允许个体用银行存款缴税,这意味着政府对银行信用货币进行“背书”,扫清了存款货币流动性的障碍。

结语

正确理解货币是研究各种金融现象的基础。长期以来,经典经济学教科书强调对货币职能的研究,而忽视对货币本质的探讨。本文从历史的视角分阶段描述货币的演变过程,认为虽然不同阶段货币的载体不同,但货币作为两部门间债务凭证的实质从未改变。货币即信用,其体现了债务人和债权人的社会关系。从这个角度来看,商品货币理论并未深刻地理解货币。

(作者贾鹏飞为南京大学商学院经济系教师)

    责任编辑:蔡军剑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