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微信遗嘱上线,你们想好QQ支付宝怎么继承了吗?

2020-04-09 19:5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法律犀牛

来源 | 21世纪经济报道

导语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遗嘱通常会被认为是一种对家人的嘱托,对后人的寄语。大数据显示,中青年订立遗嘱人数持续增加,“90后”三年来立遗嘱人数翻近3倍。

除了房产、银行存款、股票账号等,90后所立遗嘱中分配的财产,还包括了支付宝、微信、QQ、游戏账号等内容,而这些虚拟财产是“90后”遗嘱中常见的财产类型。

在新冠肺炎疫情这场“浩荡”的危机中,很多人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对生死也有了更多感悟。给亲人写遗书、留遗嘱的想法,变得不再突兀。

非常时期,中华遗嘱库开通了“微信遗嘱”功能。一个多月以来,已有近千人通过微信订立遗嘱。

图片来源 / 中华遗嘱库

“微信遗嘱”服务不涉及房产、财产分配

记者在中华遗嘱库官网发现,用户通过“中华遗嘱库”微信公众号,进入“微信遗嘱”小程序,就可在家写一份遗嘱。

这份遗嘱可以用文字、照片或视频等多种形式,还可以选择在本人去世后,或是某个约定时间,由中华遗嘱库将其寄送给想留言的人。而这项服务将免费向公众开放,一直持续到清明节期间。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中华遗嘱库暂停了各登记中心的现场接待和登记服务,仅开放网络咨询、预约服务和微信遗嘱功能。而疫情期间,线上咨询和预约量暴增了几十倍。前来咨询和预约遗嘱服务的人中,绝大多数是因这次疫情的突发和严重,感受到了一种紧迫感。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法律上并没有“网络遗嘱”这种遗嘱方式。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遗嘱通常会被认为是一种对家人的嘱托,对后人的寄语。基于疫情时期人们的这种需求,中华遗嘱库推出的“微信遗嘱”服务实际是一种“情感遗嘱”,主要是用来传递亲人、朋友间的叮咛和嘱托,不作为法律意义的遗嘱。

对于涉及财产内容的遗嘱,还是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办理。

网友体验:“没想到立遗嘱也有疗愈效果”

网友康湛,在疫情期间体验了一把。

真要直面生死时,人们大都会反复思考自己究竟能写下些什么,最后落到笔端的都是最深的表白和祝愿。她说:“生命总是无常,写完遗嘱反而多了几分释然,心里踏实了很多,不再惧怕未来与可怕的病毒了,没想到立遗嘱也有疗愈效果。”

线上操作,人们也能敞开心扉↓↓↓

有女儿对妈妈说出感激:“作为母女可以像朋友一样相处,彼此有共同语言,我觉得自己真的很幸运。只要是方向正确的事你从来不会阻拦我,爱你哦。顺便说一句,我那些专辑、海报、各种周边都是限量的,千万别误扔。”

也有人写下对爱人的依恋:“愿余生身体健康,万事随心,所有的烦恼都与你无关,所有的疾病都能痊愈。如果有来世,但愿依旧可以一起。”

一位在社区工作的妈妈给孩子留言:“宝宝,妈妈永远爱你,因为这次的新冠病毒肺炎,妈妈作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必须冲在前面,为居民们做好预防的一线工作,很辛苦,但回家有你等着我,我就不累了。妈妈希望你健康,平安和乐。不能去到中华遗嘱库,就用微信记录一下。如果有一天妈妈遭遇不测,妈妈名下的房子,转到你名下,归你所有,其他的就你爸爸处理好了。”

全国遗嘱大数据:

虚拟遗产成90后遗嘱常见类型

据悉,中华遗嘱库是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和北京阳光老年健康基金会于2013年共同发起的公益项目,该项目面向老年人提供免费服务:凡年满60周岁的老年人,填写预约卡后,可以免费办理遗嘱咨询、起草、登记和保管。

3月28日,中华遗嘱库正式发布《2019中华遗嘱库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并对所保管的遗嘱进行数据分析,此次白皮书通过对各地数据的详细分析,全面呈现出全国遗嘱大数据及各地特点。

截至2019年底,中华遗嘱库已登记保管了16.5万份遗嘱,目前已生效遗嘱共计781份。

90后三年来立遗嘱人数翻近3倍

白皮书数据显示,立遗嘱人趋向年轻化,6年间,平均年龄从77.43岁逐步降至71.26岁。

2013年77.43岁,

2014年76.54岁,

2015年75.31岁,

2016年73.97岁,

2017年72.09岁,

2018年71.26岁。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19年底,共有2333位60岁以下中青年人订立登记遗嘱,中青年订立遗嘱人数持续增加,“90后”三年来立遗嘱人数翻近3倍。

根据白皮书发布的“90后”立遗嘱数据统计表,走进中华遗嘱库立遗嘱的“90后”人数已连续三年呈现上涨趋势。其中,2017年为55人,2018年为123人,2019年为166人,共344人。

支付宝、微信、QQ、游戏账号成遗嘱财产

与老年人群体相比,90后立遗嘱人群给遗嘱增加了更加丰富的财产类型。除了房产、银行存款、股票账号等,90后所立遗嘱中分配的财产,还包括了支付宝、微信、QQ、游戏账号等内容,而这些虚拟财产是“90后”遗嘱中常见的财产类型。

90后分配财产内容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90后立遗嘱人中,80%已经有自己的房产。据了解,此部分人群中,父母买房挂名在子女名下的现象比较常见,有些父母甚至会将部分股权挂名在子女的名下。

从数据上来看,几乎所有“90后”在写遗嘱时,都会将自己的银行存款纳入遗嘱分配的财产当中,说明此部分财产是年轻人当下比较重要的资产之一。

立遗嘱人再婚比例不断上升

此外,白皮书中另一个数据引起记者关注,即立遗嘱人婚姻状况。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立遗嘱人中再婚比例为2.18%,2018年再婚比例上升为3.86%。

其中北京地区尤为明显,从2017年的1.62%到2018年的3.48%,上涨一倍。

天津、广东、江苏等地2018年再婚人群比例较2017年略有上升。

如果突然离世,你的微信、支付宝等网络遗产怎么办?

目前,国家对于网络遗产还没有明确的司法解释,法律界也没有定论。

据新华社报道,业内人士认为,依照《继承法》,没有人身性质的网络遗产,比如网络理财、余额宝以及作品版权、游戏币等,应当可以继承。而电子邮箱、微信、微博社交、游戏账号等网络资产,因为具有人身性质的网络遗产都是私密性的,属于用户的隐私,不可以继承。

“数字遗产”的追问从未停歇,由此引发的纠纷不时在全球各个角落出现。

事实上,这确实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数字时代,E-mail、QQ号、微信等社交网络、个人空间,甚至包括网络使用痕迹、图片、购买的数字音视频产品服务等,已经成为我们有别于现实财产之外的另一种财产——数字虚拟财产。这些“看得见却摸不着”的财产,维系着我们的关系网以及记录着生活的点点滴滴。

“数字财产”的价值究竟几何,每个人的认知或有不同。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些“财产”的继承仍困难重重。尤其当数字财产变成数字遗产时,相关纠纷也越来越多。

随着网民数量急速扩大,此类纠纷也日益增加。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达8.5亿。网络经济也大为发展,社交网络急速演进。各类个人数字财产或遗产的经济和情感价值凸显。

“数字遗产”的处置主要面临两大难题:

一是其法律定位尚不明确;

二是许多网络运营商和网络平台与用户签订的协议里有“隐私保护”条款。

这就意味着,用户对账户只有使用权,没有拥有权,因此他人不能得到用户的内容,也就排除了数字遗产继承权。

目前,过世者的网络数据保护仍处于法律的灰色地带,社会、网络运营商和平台到底应该如何对待数字遗产?各国都在探索中。

美国总体尚未有明确的立法支持,但“数字遗产”已开始被写入一些州的法律。英国、德国等国家的法律中,已有对数字遗产的一些规定,并在持续完善中。此外,各个互联网公司和IT公司对用户网络数据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原标题:《微信遗嘱上线,你们想好QQ支付宝怎么继承了吗?》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