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欧美关于口罩的风向正在变化,但该不该戴口罩依然是一个问题
在法国巴黎一家超市,收银员戴着口罩和手套工作。
随着新冠肺炎在全球呈“大流行”趋势,口罩使用成为热门话题。在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口罩已成疫情之下的“社会通行证”,几乎所有人都会自觉在外出时佩戴口罩。
欧美社会呈现了不同的面貌,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欧美各国政府大多建议民众无需佩戴口罩,强调只有“有症状之人”才需要佩戴口罩,而主动佩戴口罩者甚至会引起“侧目”。
据《南华早报》4月3日报道,此前一直未发起公共场合佩戴口罩倡议的世界卫生组织态度发生了变化。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负责人迈克尔·瑞安3日说:“在社区层面使用口罩——包括自制口罩和布口罩可能有助于全面防控这种疾病(新冠肺炎)。”与此同时,部分欧美国家也开始建议甚至强制要求民众佩戴口罩。
不过,物资紧缺仍是一大难题。据路透社4月7日报道,世卫组织担忧民众普遍佩戴口罩将导致医护人员无法拥有充足的口罩。据法新社4月1日报道,因口罩紧缺,部分专家开始建议人们自制口罩使用,但这类“非医用”口罩的效用存疑。
因口罩紧缺、其效用科学依据不够充足、文化观念差异等因素,口罩的戴与不戴仍是一个问题。
口罩使用“风向”变化
4月3日,美国疾控中心(CDC)首次公开建议民众佩戴口罩以应对疫情。据《大西洋月刊》4月2日报道,西班牙、以色列、奥地利、捷克等国的有关部门也向民众发出了动员或要求,推广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或是遮住口鼻。奥地利的口罩强制令主要限于超市内,捷克则要求户外场合均需佩戴口罩。
这与欧美社会与政府此前对口罩的态度形成了反差。美国《华盛顿邮报》和英国《卫报》等英文媒体报道多次报道,外科口罩只能“限制”但不能消除吸入传染性颗粒的可能,进而难以起到抵御新冠病毒的作用。
《卫报》3月11日报道认为,因新冠病毒可以通过眼睛接触传播,戴口罩不能保证不会感染新冠肺炎。报道援引研究数据显示,佩戴口罩比不佩戴口罩的防护效果强约五倍,同时也有其他研究认为口罩效力并没有那么高。
《卫报》据此承认,佩戴口罩可以让需要与感染者密切接触的人减少疾病传播的机会,有症状或确诊者也可以通过佩戴口罩“保护”他人。但报道认为,外出时佩戴口罩意义不大,无需批量购买。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3月11日的报道则指出,N95口罩的佩戴需要“专业知识”甚至是考试,大部分的普通人并不具备相关知识。彭博社3月6日的报道也表示,未受培训者在使用口罩时往往会不自觉摸自己的脸,这反而增加了感染几率。因此,美国外科医生与前总统奥巴马均建议将口罩留给医护人员,公众无需抢购也不用佩戴。
这也是世卫组织此前的立场。据彭博社报道,世卫组织在其新冠病毒指南中表示,健康人只有在照顾感染或疑似感染新冠肺炎者时才需佩戴口罩。那时,印尼、新加坡等亚洲国家依据世卫组织指南,未在民众间推广口罩佩戴。
随着世卫组织态度的转变,印尼等亚洲国家也开始要求民众佩戴口罩。据印尼《雅加达邮报》4月6日报道,印尼紧急应对新冠病毒工作小组负责人多尼(Doni Monardo)表示,总统佐科要求他们依据世卫组织建议更改口罩佩戴方针,要求公众佩戴防止飞沫扩散的布制口罩,医用口罩则仍留给医护人员。
据新加坡《海峡时报》与《联合早报》报道,4月初,口罩效用一度在新加坡引起争论,但新加坡政府自4月5日起开始分发可重复使用的口罩。
“患者才要戴口罩”论断动摇
欧美国家在口罩佩戴问题上重新拟定方针的主要原因是疫情的大规模暴发。尽管部分医学专家仍无法肯定口罩具有预防感染作用,但部分专家立场有了明显的转变。据新华社4月3日报道,德国知名病毒学家德罗斯滕曾宣称口罩无用,但在近期节目中透露自己开始佩戴口罩去购物,主要目的是“保护他人”。
德罗斯滕称,新冠病毒可以在咽喉部位非常活跃地复制,在症状出现前几天就可以感染他人,因此戴口罩可以保护他人。
4月1日,《自然》杂志刊登了德罗斯滕及其团队的论文,详细介绍了新冠肺炎患者体内病毒的病毒学特征。该研究称,患者的轻症甚至是无症状感染阶段可能最具有传染性,待出现明显症状后,病毒在上呼吸道的峰值甚至可能已经过去了。因此,患者在出现症状之前就可能传染他人,这动摇了世卫组织及欧美国家“只有患者需要戴口罩”的论断。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4月3日报道,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当日称,政府开始鼓励国民佩戴口罩的原因便是新加坡社区中出现了无症状感染者。
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负责人瑞安说:“可能在某些情况下,戴口罩能降低感染者传染他人的几率。对于希望在口罩使用问题上采取慎重态度的政府,以及将其纳入疾病全面防控战略的政府,我们都将表示支持。”
疫情面前,文化因素重要吗?
相对于欧美国家此前对口罩“敬而远之”的态度,中日韩等东亚国家在疫情中对口罩的接受度更高。这之间的差异,除了上文提及的英语媒体给出的科学上的解释,也有很多讨论提及文化因素。
法国绿党成员马埃尔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说,法国人一直没有生病戴口罩的习惯。
马埃尔说:“政府近年出台了禁止蒙面法,口罩因此涉及法国社会极为敏感的世俗化议题。”3月初,有中国留学生因为佩戴口罩而在法国遭人刁难,理由就是“违反禁止蒙面法”。
德国著名病毒学家约纳斯·施密特-查纳西特教授在接受中新网采访时,则将德国人不愿戴口罩归结为该国“个人主义的传统”。
据《大西洋月刊》报道,英国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医疗人类学者Christos Lynteris说:“在西方,我认为我们需要克服口罩的污名——这不是恐惧——我听说有人因害羞而不敢在飞机上戴口罩。” Lynteris形容,佩戴口罩可能让他人以为自己是一个懦夫或病患。
不过,在疫情蔓延全球的当下,尤其当科学对新冠病毒有了进一步认识后,口罩的“污名”已远远没有病毒威胁那样让人紧张,这让纯粹诉诸于文化因素的分析不再显得有力。
在疫情尚未暴发于英国时,英国广播公司(BBC)曾在报道中指出,抢购超市不是“享受着充足供应和良好市场秩序的英国人”的习惯,多数人选择不戴口罩则与英国人希望保持镇静的“内紧外松”文化有关。
但在疫情暴发后,英国超市的免洗洗手液与意大利面等卫生与生活用品被抢一空。在英国伦敦政经学院留学的中国学生小璐(化名)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如今她在英国大街上佩戴口罩已不像之前那样“引人注目”,路上佩戴口罩的人也开始多了起来。
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留学的中国学生欧阳也曾向澎湃新闻转述过身边的中国人戴着口罩在街上被当地人拦下,结果那个人只是想问哪里可以买到口罩。
Lynteris曾就“非典”时期东亚人民对口罩的认识撰写论文。他发现东亚人民对口罩也有一个从陌生到认识再到接纳的过程。Lynteris认为,面对“非典”疫情,口罩不仅意味着卫生与自我保护,更意味着坚持战斗与团结。由此可见,口罩的社会文化意义也是在变化的。
对于没经受过“非典”疫情冲击的欧美社会而言,当下的疫情或许也会令其对口罩的社会文化意义有一个新的认识。
在印尼,有社会活动者发起了“为了全民的口罩”活动,鼓励大众自制口罩并与邻里共享。德国《南德意志报》评论文章称,缝制口罩已成一项彰显团结的行动。
鼓励戴口罩后,供应仍是个问题
实际上,欧美媒体及医学专家未完全否认口罩的预防感染作用。问题在于,合乎医疗防护标准的医疗外科口罩与N95口罩产量有限,无法遍及全民。
许多国家出于防疫目的开始限制人员与货物流动,这让口罩产能不足的问题在疫情全球蔓延的时期显得尤为尴尬。因此,部分国家开始鼓励人们使用自制口罩或可重复使用的布制口罩。
这又向公众与政府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非医用口罩真的聊胜于无吗?据法新社4月1日报道,香港大学流行病学专家本杰明·考林(Benjamin Cowling)说:“目前尚不清楚自制口罩是否能减少病毒传播,对此的科学研究很少。”
剑桥大学2013年的一项研究着眼于流感大流行下的口罩紧缺问题。研究发现,自制口罩可以减少感染风险,却不能消除,但“总比没有好”。
尽管转变了方针,世卫组织仍强调医用口罩应优先给一线医护人员使用。据路透社4月7日报道,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赛说:“仅仅靠口罩是无法遏制这场大流行的。各国必须继续寻找、测试、隔离和治疗每一个病例,并追踪每一次接触。”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