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口述浦东30年|刘正义:张江高科为何放弃B股主攻A股融资

郭继 孙宝席 刘捷
2020-04-07 16:18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编者按】

2020年4月18日,是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纪念日。

三十而立,浦东告诉世界: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如何书写一座城市新的传奇。中国奇迹的密码,是浦东三十年来的思想解放、制度创新,是一代人的艰辛探索和奉献。

三十而立,浦东的崛起,不仅是崭新城市天际线的立起,更是中国昂首走向世界、拥抱世界的步伐。

上海的浦东,中国的浦东,世界的浦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澎湃新闻·智库报告栏目推出“人海潮·浦东开发开放30年口述”系列专题,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以陆家嘴、金桥、外高桥、张江四个开发区为切入点,采访了浦东开发开放的决策者、参与者、执行者,讲述那段浪奔浪流的进取故事,致敬那段激情似火的创业史,更为今天的浦东改革开放再出发提供一个大历史视角。

澎湃新闻王亦赟  制图

口述:刘正义

采访:郭继 孙宝席 刘捷

整理:刘捷

时间:2019年12月2日

我是1992年由组织调动到浦东的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公司工作的,分管财务、招商引资、综合计划等工作。不过说实在话,那时的我对高科技园

区怎么做是没有概念的。我们这批张江人边思考边实践,看着张江高科技园区在一片农田上发展起来。

资金短缺是悬在张江头上的一把剑

回顾开发初期的张江,真的是困难重重,步履艰难。概括起来,我们当时主要有三个“缺”。一是资金严重短缺。二是项目紧缺。当时陆家嘴、金桥、外高桥三家开发区已经风生水起,有形象、有业绩、有项目,我们也很着急。

三是缺人才。最缺的其实是有开发经验的人才。1993年吴承璘同志过来后,我们队伍士气大振。1993年7月,也就是吴总刚来不久,时任市长黄菊到我们张江调研。其实他是来帮我们诊断的,来看看张江的问题到底在哪儿,到底该怎么解决。那次调研,黄菊同志提了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缩小战线、扩大战果。缩小战线就是捏紧拳头,扩大战果就是要集中精力爆发,通过一些点的突破来带动面上的开发。市领导对张江发展高度重视,1994年1月30日,时任市委书记吴邦国同志视察张江并题词“开拓奋进”,公司上下备受鼓舞。

吴总的贯彻力很强,当时立马就提出张江要重点抓几个“强化”。一个是强化功能定位的研究。因为中国大陆没有太成熟的经验,吴总花了一些精力搞规划研究,请了中国台湾新竹、日本等几家亚太地区同类型高科技园区的专家一起研究,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定位问题。第二个是捏紧拳头强化重点工程龙东大道贯通和重点项目罗氏生物医药公司落地。第三个强化就是解决资金难题。在市领导的亲自关心下,人行积极协调,工行、农业、建行和中国银行在信贷盘子比较紧的情况下,为张江放贷款,支持张江渡过难关。

1993年底我们明确提出张江改制上市设想,得到市、区两级领导首肯后,吴总就把这项任务交给我负责。

成立“股办”开始长约2年半的筹备上市

我们成立了一个股份制的改制小组,抽了三四个业务骨干,我们在一起边琢磨边梳理。首先是去浦东的几个部门听取意见,然后到市证券管理办公室(简称证管办)、市国资委,以及当时分管我们开发区的浦东新区经贸局了解情况和信息,基本上把路径、要义搞清楚。因为我们张江高科技开发区是经国家科技部批准设立的,我们要改制的话,首先需要向科技部汇报。

科技部领导很重视,因为这不仅是上海的高科技园区,也是“九五”期间我们国家的一个重点战略。我们是4月份去的,6月6日科技部就给市科委发了一个批复,明确赞成我们可以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股份制改制和上市。批复同时明确公司所需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票额度,由上海在地方盘子内解决。由此,我们公司的股份制改制进入到实质性推进阶段。

公司党委决定在原改制小组的基础上设立股份制办公室,简称“股办”。人事部门用最快的速度抽调了包括我在内的7名同志到股份制改制办公室工作,我兼股份制办公室主任,集中精力做这项工作。

我们7个人,除了我对股票和股份制有所接触外,其他的几位同志基本上都没有任何这方面的经历。我是从仪表局出来的,算是有点感觉。仪表局下属的飞乐电器是全国的第一个股份制公司,而我在上海广播电视(集团)公司任副总的时候广电正好也在筹备股份制改制。我深知改制上市这项工作的复杂性、合规性、政策性、专业性、时效性很强。公司领导和职工对股份制的改制上市期望值也很高。

1995年制作的张江高科的招股说明书   本文图片均由张江高科提供

因为是临时成立的一个机构,我们办公所在地是从我们张江的“飞机楼”里临时调整出来的,由于办公室是钢结构的,保暖性较差。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白天加黑夜连轴转。由于方案反反复复、几经周折,还要熟悉各项相关法规政策,熟悉各个审批部门的职能、走访相关部门,那时“股办”里最多的就是一箱一箱的方便面,饿了就方便面吃一吃;实在太困了,弄个大衣一盖就在墙角边打个盹。

改制上市的申报材料涉及到很多规定,我们是边学习边往前走。后来弄出来的改制上市文件总共二三十万字,几百页纸头。那时候也没有计算机,用蜡纸打印,有的时候弄得满身满地都是油墨。由于材料很多很重,我们送到有关部门基本上都是用大的旅行箱装。由于材料要报送较多的部门,如果北京那边有一个地方要改动,我们不仅要从北京立刻回来,晚上立马加班改好第二天再送去,还要同时修改报送其他各部门的材料,可以说是牵一发动全身。

改制上市涉及到的许多重大问题的决策判断,更加考验我们的能力和智慧。比如,张江改制上市的路径问题,即A股上市还是B股上市。1993年我们决定股份制改革的时候中国股市进入熊市,国家冻结新股发行。我们经过研究发现主要问题在于上市公司的质量,即资产的质量和经营的质量,这两个质量不过关,股市就不会健康。因为拟上市的公司本身资产质量不好、效益不好,股价炒上去不就是大泡沫嘛,所以国家不得已叫停。我们对自己的公司进行评估,觉得我们是优质资产,应该上市。市证管办给予我们很大帮助,记得市证管办主任杨祥海,副主任张宁、郭银龙,还有严旭、范永进等几个处长,反复帮我们论证,最后提出来发B股,因为B股不要国家证监会批,跟股票大市冻结关系较小,只要上海证管办审核同意了就可以发行。我们回去后又反复权衡,觉得光B股不行,因为当时B股价格较低,远远低于A股的发行价格,这就意味着我们公司能够募集到的资金量会少。我们写了好几份专报,报给市领导。最后领导定了调子,要先B股后A股,这基本上就把工作路径确定好了。

再譬如,张江拟投入资产的性质问题。张江开发公司是国有的,国有公司改制上市是分国家法人股和国有企业法人股两种不同性质的。如果我们要定前者的话,等于张江股份公司直接对接市国资了,那张江的整个规划怎么弄?整个债务怎么弄?面对这一系列问题,我们身处开发一线,感到规划是不能打散了做。市领导和市有关部门听了我们的汇报,觉得我们的意见有道理,统一规划、统筹开发的原则是不能变的,最后确定为国有法人股。

还有,我们是划出一块资产来改制还是整体改制问题。如果整体改制的话,公司原来承担的那块政府功能到底谁来承担?因为一旦改制,它就是一个市场化的公司,这么多的政府职能放到哪里去承担?怎么去面对股东?我们当时反复论证,最后确定还是张江拿出部分资产和久事公司联合发起。久事公司加入的好处在于它长期搞投融资,在资本运作上有一定的经验,再加上它们早期投在张江的3000万元也总要有个交代。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都是不能在根子上弄偏掉的重大问题。

上市一波几折

1995年1月,市证管办正式批复给我们,同意上B股。紧接着1月16日,吴总、我和其他两位同志到香港去路演。因为从来没有直接面对过境外的投资人,所以去之前专门机构还给吴总和我做培训。培训的内容很广,包括战略规划、资源可持续发展、区域品牌营销,危机公共事件管理,还有礼仪、互动、回答问题的一些技巧,怎么面对镜头、媒体等等。我后来回想起来,这次培训还是蛮受益的。

我记得我们到香港的时候是周末,周一开始正式推介,跟16家机构投资人、券商和基金进行个别深入接触,同时还举行了专场推介会,连头带尾共3天时间。尽管我们准备很充分,但终究因为大的形势不好,我们和每一家讲得筋疲力尽,对方就是围绕核心问题,价格要往下压。我们当时是带着四毛几的价格去的,他们价格一压就是一半,我们可以让几分钱,但不可能让两毛三毛,这对国有资产没法交代,另外对A股也没法交代。最后,吴总跟我两个人基本商定暂不发行B股。回来后,吴总向市里领导汇报后,我们正式叫停了B股发行。

我们“股办”又转向怎么攻A股,但股本结构调整也是一次波折。原来我们准备先发B股后发A股的时候,总股本是3亿股,张江以1.85平方公里土地折价与久事公司共同发起。B股13000万股,A股2500万股。起先我们想争取增加A股份额。由于A股受额度限制,整个上海没超过一个亿,是不可能再给我们增加的,因为上海还有其他企业也要发展。后来我们就做了一个大调整,把总股本缩到1亿股,张江仅投入0.85平方公里土地,久事投入1500万元资金。这样我们再向市场去公开募集2500万股,股本结构相对合理。这个调整也带来改制上市方案的一系列调整,公司的财务报告、募集资金的用途、收益预测、资产评估、土地评估等工作统统重新干一遍。

1996年4月13日,张江高科创立大会暨第一届股东大会召开。

那时我们的速度非常快,工作效率很高。我们从香港回来之后就立马做改制方案的调整,然后去北京过证监会这一关。因为准备工作充分,1996年3月22日,全国A股市场开禁的时候,证监会批复同意张江高科改制上市,明确我们可以向社会公开发行2500万新股,也同意我们按照上网定价的方式发行。张江高科作为A股开禁后的全国第一股,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上交所的相关领导和部门也高度重视,给予我们许多指导。

因为所有的工作都做好了,3月22日批复下来,4月3日我们就正式启动公开募集工作。我们网上定价是6.15元/股,募集到1.476亿元。4月13日,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张江高科)召开创立大会,并且开了第一届股东大会。当时吴总已经调走了,会上明确园区开发公司总经理钱人杰为股份公司董事长,我是第一任总经理。4月22日,张江高科正式在上交所挂牌交易。交易开盘价是22.9元,收盘是22.62元,也是创当日各股之首。

我们第一拨募集到的1.476亿元,70%用在投资张江高科生物医药基地上。另外,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我们还探索了对高科技企业的投资。比如复旦大学副教授王海波团队1996年带着创业激情和几十万元到张江创办复旦张江生物医药公司。1997年该公司发展急需资金,我们公司研究论证,决定对其投资大概1300多万元。这家公司也没有辜负我们,坚持了几十年,一直聚焦在新药开发上,在业内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张江人确实不负所望,不负浦东开发的大背景。目前,张江高科已经成长为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的一支重要力量,持之以恒地坚持高科技产业的培育和高科技产业的投资,以及整个区域的开发和服务。从我个人来讲,为她健康的成长,也为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健康发展感到由衷的喜悦和自豪。

(本文标题为编者所加,文章刊发时有删节)

    责任编辑:田春玲
    图片编辑:施佳慧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