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西昌山火中的文物保卫战:火焰最近时距博物馆围墙仅80米

江龙/红星新闻
2020-04-06 07:00
直击现场 >
字号

在四川西昌泸山景区,有一座著名的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它是我国的第一个民族博物馆,也是世界上唯一反映奴隶社会形态的专题博物馆。

3月30日,西昌市经久乡马鞍村发生森林火灾,山火蔓延泸山风景区,逼近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和光福寺等多处文物博物馆单位,文物安全受到威胁。最危险时,火线离博物馆围墙只有80余米。

馆内收藏彝族文物4000多件,其中256件国家珍贵文物,一件宋代的漆皮甲可谓是镇馆之宝。山火威胁,是先撤人还是先转移文物?4000件文物及有关资料,该先带走哪些?近日,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馆长邓海春向记者讲述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文物“保卫战”。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馆长邓海春接受采访。

中国首个民族博物馆差点毁于山火

馆长急得3天只睡了不到10小时

据西昌发布消息,4月2日12时01分,四川西昌市经久乡森林火灾取得重大战果,明火已全部扑灭,转入清烟点、守余火、严防死灰复燃阶段。

邓海春是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馆长。看到明火被扑灭的消息,邓海春总算松了一口气,山火蔓延的三天里,他总共睡了不到10小时,“守护好这些文物交到下一代手中,这是我们的使命。”

这座位于泸山半山腰的博物馆不仅是中国第一个民族博物馆、世界唯一反映奴隶社会形态的专题博物馆,有4000余件馆藏文物及有关资料,对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研究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用邓海春的话来说,“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是彝族人的精神家园。”自博物馆1985年建成开放以来,接待了数十万中外游客。

邓海春表示,博物馆地处邛海景区,泸山上的林木繁茂,加上西昌风干物燥,一直面临着防火压力。为了防患于未然,博物馆周边都种植的是大多是不易燃烧的树木,每年还会组织人员清理周边地表落叶。这次山火发生前,还请当地专业的扑火队员清理出了50米的一条隔离带。

接到人员撤离通知

先将部分文物撤回库房

然而,3月30日突如其来的这场山火,成为建馆35年以来遭遇的最大威胁。

对于每一个火情发展的时间点,邓海春至今记得很清楚。3月30日,西昌市经久乡马鞍村发生森林火灾,山火蔓延泸山风景区,“当天下午5点过,我们接到西昌森林火灾指挥部要求人员撤离的通知。”邓海春回忆,当时火线离博物馆还比较远,“我们想的是,先申请暂缓撤离,先把文物搬进库房。”

紧急闭馆并疏散人群后,邓海春开始监控火情并观测风向,同时安排将展厅内的1000多件文物撤回库房,“我们博物馆50多位工作人员几乎全部出动,先把博物馆迎火面展厅内的珍贵文物撤回库房,其中定级文物以及部分比较精美的文物全部打包装箱转移到库房。”

“一开始吹南风,对我们威胁不大,31日凌晨2点左右,风向突变,开始吹北风。”邓海春一夜未眠,关注着火情的变化,火势并未进一步扩大。31日一大早,多架直升机出动灭火,于上午11点控制住了火情。当日上午,成都消防队的3台消防车、十几名消防队员进驻博物馆。

风势强劲、山火复燃

先紧急转移256件珍贵文物

但在风力的作用下,山火很快复燃。3月31日下午6点,风势强劲、山火复燃,向泸山方向蔓延,逼近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

凉山州、西昌市文物部门和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立即启动火灾应急预案,并结合火情通报,对火势进行研判,组织人员将展厅1000余件重要文物转移至文物库房。由于山火继续蔓延,值守人员按照西昌市“3·30”森林火灾联合指挥部命令撤离馆区,严防死守文物库房等重要区域。

山火复燃,映红泸山夜空。31日20时许,最近的火焰已经接近博物馆后侧、光福寺南侧,最近时距围墙仅有80米。消防救援人员利用博物馆的蓄水池和消防站,用喷水降温的方式抵挡火情。“在得到国家文物局等相关指示后,我们向指挥部申请到半小时的特批时间,希望把一些珍贵文物转移到更加安全的地方。”

消防救援人员用喷水降温的方式抵挡火情。

“火线蔓延到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后山梁,情况危急。”邓海春说,在4000多件馆藏里,只有半小时不可能全部文物都带走,只能先带走珍贵文物。“博物馆内有90件中国国家一级文物、138件中国国家二级文物、8件中国国家三级文物,累计256件珍贵文物。”当晚,邓海春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将这些珍贵文物被迅速运送到救援队的5台皮卡车上,运到山下的邛海宾馆。

火势朝博物馆方向蔓延

再撤出1000余件文物

然而,4月1日凌晨,风速加大,山火迅速形成了长达12公里的火线,并且迅速蔓延下压,从山顶向山下逼近,严重威胁泸山光福寺等一批重要文物单位的安全。

大火逼近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馆。

邓海春回忆,4月1日早上6点过,风势突然变猛,火势迅速朝博物馆方向蔓延,火线最近距离博物馆围墙只有80米。从4月1日4时到7时,博物馆在库房和广场上来回奔跑,将一箱箱文物搬到车上,转移到山脚下的邛海宾馆。凉山州蓝豹应急救援队闻讯紧急赶到,队长王立波亲自率领20多名队员加入抢运,一同撤出1000余件文物。转移至安全地点后,所有文物经清点,无一损毁、遗失。

转移文物。

与此同时,为确保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安全,成都消防救援支队分别部署1台大功率装载12吨重型水罐车、1台装载9吨水和6吨泡沫车、1台10吨重型水罐车,由18名指战员向博物馆周边植被喷洒水和泡沫制造防火隔离带的方式,降低周围环境的可燃性,防止火灾对博物馆造成损伤,最终成功堵截火势。经过全体消防救援人员努力,4月1日上午,成功将大火阻隔在博物馆的围墙外。

除无法转移的文物外,另有部分石碑、鼎等不易损毁的大件文物留于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中。 目前,这些转移的文物存放在邛海宾馆地下库房内,十名安保人员24小时值守,每个包装上都有文物的索引信息。邓海春说,这是博物馆从开馆以来面临的最大威胁,也是唯一一次转运文物,“作为一个文物人来说,我们多抢救一份文物,我们就给子孙后代多留了一样东西。”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原题为《博物馆馆长讲述西昌山火中的文物保卫战:火焰最近时距围墙仅80米……》)

    责任编辑:王建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