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因为原生家庭……,所以我现在……如何降低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

2020-04-08 08:2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照见心理工作室 心理小厨Plus

其实很推荐那些受到原生家庭困扰的同学们阅读阿德勒的。并不是说,阿德勒的理论是金科玉律,而是说他在看待问题时的视角,值得我们借鉴。

01

原因论vs目的论

当我们谈到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时,往往会带有这样一个模型——因为原生家庭……,所以我现在……。

这个公式不是错的,环境当然会给我们造成影响,但是,这个思路并不利于我们解决问题。如果要解决问题,我们可以思考——我现在的……,可以给我带来哪些好处?如果我们从获益的角度再来看这个问题,它就有了可以缓解的可能性。

妈妈觉得我不优秀,因为我不够优秀,在应聘的时候,用人单位凭什么会录用我?因此我会觉得自己配不上那些好的、高薪的职位;在单位也不敢提要求,总觉得自己不配。

因为我没有去和好公司打交道,所以我其实规避了被拒绝的可能性,以及被拒绝后,自己对自己的批评,或者是想象中,母亲对自己的批评。

从这个例子里可以看出,母亲对孩子有一个“糟糕至极”的想象,而这个想象似乎被孩子认同了,也觉得自己糟糕至极,以至于在职场中,因为对自己糟糕至极的想象,而错失机会。

那么,这个想象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如果是真的,那么我们无话可说;如果是假的,那岂不是很“亏”;如果它真假不明,那我们何必不去挑战一下?最差的结果,无非就是被HR告知:你不适合我们。

我们夸大了被HR拒绝的后果,会习惯性的认为,被HR拒绝的后果,和被母亲批评的后果是相同的,所以我们像害怕被母亲批评一样,害怕被HR拒绝。

我们不去选择高薪职业,从它的成因上来讲,有两种解释方式:1.原因论:我们认同了母亲对我们的看法;2.目的论:我们用这种方式规避了想象中的灾难。

02

我们总是忘记自己的力量

其实原因论有一个非常“不理性”的设定,就是很多职场人,已经脱离了原生家庭这个环境,但仍然维持着与自己父母打交道的方式,与周围人打交道。

似乎自己没有争辩、愤怒、拒绝、厌恶别人的能力,也没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工作问题和情感问题。实际上,并不是我们完全没有这个能力,而是在那一刻,我们选择性忽视了自己的这个能力。在那一刻,我们与对方之间的关系,瞬间变成了我们当年与父母的关系。

平时似乎可以跟领导有说有笑,但是在一次例会上,领导当众说出了上月业绩倒数第一,并且评论说:“你啊,不应该这样啊,自己注意点,想想怎么回事儿。”

那一刻,我跟领导有说有笑的能力瞬间消失,一种恐惧、羞耻、无所适从的感觉袭上心头,只能低头不语,用力捏着手里的笔。

事后我想,自己当时可以“嬉皮笑脸”一下,哪怕是掩饰的说:“抱歉抱歉最近状态不太好心不在焉。”也不至于吓成那样。

在原生家庭,我们所处的环境是“不容辩驳、危机四伏”,你敢顶嘴就打死你,你要敢嬉皮笑脸,大皮带就抽上来了。在职场环境里,大家是可以讨价还价的。

很多人在工作(或进入一个新环境)后,周围人都会觉得他“跟之前不一样了”,这是因为,他习惯了职场的环境,开始在心里面,把别人想象成自己过去接触过的职场人。

而有的人工作很多年,大家对他的评价是“还是那样”。这也许意味着,他心里的那个父母形象过于清晰和刻板,一直影响着他去理解周围人。

03

并不舒服,只是习惯了

我们始终带着“和父母打交道的模式”,并不是因为这种模式有多好,而是因为它很熟悉,我们知道如何应对它。这样,我们就陷入了比“舒适区”更可怕的“习惯区”。

在矛盾关系中,你是更习惯把彼此看作是“势均力敌”的对手,还是“敌强我弱”的情况呢?

显然前者更让人舒适一些,我们还有的打;但后者更熟悉,我们知道怎么跟强者(当年的父母)打交道, 只要闷不做声的低头认错就好。我想象不到自己跟一个人势均力敌的狡辩是什么样子,我脑海中总是会冒出一个场景——对方用某种手段彻底碾压我,或者我们冲突升级到不可收拾。

再比如选择工作的那个例子,因为习惯了回避挑战,所以我的习惯区是确定的“失望、后悔”,我很知道该怎么和这种感受打交道。而如果我去迎接挑战,直面“可能产生的失败”,这种不确定性是我不能接受的。

为什么一定要去那些工资低的公司呢?因为我更确定,自己可以被接受。这种确定的100%安全感,比不确定的“50%高收入+50%被拒绝”,还是前者更习惯一些。

04

没有简单易上手,只有坚持和总结

我试着罗列一套方法,重点不在于你今天看了,而是你在接下来一段时间里去练习!

要感知自己的情绪,知道自己此刻正处于厌恶、愤怒、恐惧、绝望、焦虑、抑郁、自责等情绪中。一开始你可能只知道自己正处于强烈的情绪中,慢慢的你会对自己的情绪有所分化,知道它们各自叫什么。

要知道心理学的ABC法则:引起我们情绪(Consequence)的,并不是外界发生了什么(activating event),而是我们对这件事的评价、态度、信念、假设、看法、预期、想象(Belief)。

接下来,非常重要的一步,当你意识到自己的Belief时,一定要问问自己“这是现实,还是我的假设?”

如果能做到这一步,你发现自己已经不被情绪所控制了,你的理智开始发挥作用。

那么接下来,你可以动用自己的理智,想想更现实的Belief可能是什么?过去学过的社交技巧可能是什么?新的方法可能是什么?

然后,行动!!!

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一些阻碍:

较为严重的精神障碍,会因为情绪太过于强烈,而让理智总也不能夺回主动权。这时候,药物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它们直接缓解情绪,让理性更容易被激活

刻板的自责和羞怯,会让人在做每一步的时候都会自我怀疑,可能在第一步中,就陷入到了“我对自己情绪的理解对不对呢?哎呀我根本分不清楚,我太糟糕了”。所以这种层层嵌套的自责,会增加解决问题的难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无解”。

给自己定了过高的目标,或看到别人已经有了成效,但自己还是原地踏步。别着急,着急本身就是你的想象,这又是一层嵌套在外面的想象,所以当你着急时,试着继续用上面的六个步骤思考问题。

套用别人的模板。其实,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就像减肥,无论有氧还是无氧,吃草还是生酮,没有哪个套路是适合所有人的,除非请私教(也就是心理咨询师啦),否则你只能得到类似于“管住嘴,迈开腿”这种一般不会出大错的方案。

—END—

照见心理工作室是一家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提供:心理咨询、心理健康科普、心理咨询培训等业务

原标题:《怎样降低或完全摆脱原生家庭对自己的负面影响?》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