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古墓,有多震撼?

2020-04-05 17:3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星球研究所 星球研究所

↑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清明节特辑

请在阳光灿烂时阅读

在我们这片土地上

死亡

发生过上百亿次

在战火、灾荒、疾病中离去的

每一个逝者

都需要丧葬得以安息

(广州一公墓,摄影师@丁俊豪)

一些远古的墓葬幸存至今

成为丰厚的遗产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当中

古墓葬的数目便有

139458 处

与中国古遗址数目相比

约为其72%

(中国主要古墓葬分布,一个点位代表一处古墓葬,制图@巩向杰&陈睿婷/星球研究所)

黄土之下

古人创造出了不亚于人居文明的

另一重世界

一个宏大的彼岸世界

即将展现在我们眼前

01

逝者的家园

在茹毛饮血的史前时代

人们生生死死、无知无觉

直到一位祖先对同伴的遗体

动了恻隐之心

也许他是不愿见到遗体腐败的景象

也许他是不愿见到

曾经朝夕相处的同伴化作白骨

他用脚下的泥土将其掩埋

这或许是中国古代墓葬的开始

土葬

这种最先出现,也最简单的手段

从目前所知最早的山顶洞墓葬至今

延续18000年

一直是中国丧葬的主流

(2018年1月4日,陕西咸阳,几名村民在为村中的逝者修建坟墓,摄影师@王警)

距今约8000-5000年

先民们一起劳动

一起分配食物

死后也要一起

埋葬在公共墓地

(2019年7月,陕西西安一工地上发现的战国古墓群,摄影师@王警)

之后

血缘与亲情让家族合葬取代了公共墓地

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

社会等级高的墓主

其遗体被越埋越深以期防腐

并出现了

葬具

最常见的便是木质的棺椁

(1995年10月26日,新疆尼雅精绝国“沙漠王子”墓地开棺现场。由于西周之前的木棺鲜少留存,所以代之以西汉的木棺,摄影师@刘玉生 )

与此同时

玉石被发现了

在古人的想象中

未知的玉石能保持尸身不腐

只要肉体不灭

灵魂便能永存

大量玉器开始随墓而葬

玉殓葬就此诞生

(西周三门峡虢国墓,其随葬玉器将墓主人围绕在中央,摄影师@孙岩)

与我们印象中的“小家碧玉”不同

玉殓葬的玉器异常厚重

令人瞠目

(浙江余杭反山遗址12号墓出土的玉琮王,摄影师@柳叶氘)

至迟于汉代

玉殓葬又更进一步“升级”

玉器全方位地包裹逝者

制成“玉衣”

现今已有不下十具完整的“玉衣”

重见天日

(扬州汉广陵王墓博物馆的金缕玉衣,摄影师@李文博)

在玉殓葬和玉衣的帮助下

“逝者永存”

灵魂需要永恒的居所

于是,人们在原有的葬具的基础上

增加了

墓室

在地下建立“房间”

容纳灵魂生活所需的一切

区别于传统的木结构建筑

容易腐烂的木质墓室

在追求永恒的地下世界被淘汰了

中国人基于石材

逐渐创造出一个新的建筑体系

即石墓室

包括崖墓、石拱墓、石板墓等

数种框架结构的墓室

(东汉山东沂南石墓框架结构示意,制图@陈睿婷/星球研究所)

石材固然坚实长久

但其重量也极大

难以搭建宽大的墓室

人们便发明出空心砖代替石材

在西汉盛行一时

然而

在石墓室的框架结构下

空心砖垂直受力,容易折断

人们便将原本平直的墓顶垒成弧形的构件

即拱券

将垂直的压力变成侧推力

延长砖的使用寿命

(拱券受力分析,制图@陈睿婷/星球研究所)

当拱券向后延伸

便形成了一个新的空间

拱顶墓室

(拱顶墓室示意,制图@陈睿婷/星球研究所)

然而单一拱券形成的空间

还不是完美的受力结构

能工巧匠们

让两个拱券相交产生穹窿顶

(穹窿顶示意图,制图@陈睿婷/星球研究所)

纵横两个方向受到的压力

都变成了侧推力

墓室的坚固程度

因此提升了一个等级

(武威雷台汉墓穹窿顶内部结构,铁架为现代产物,起保护支撑作用,摄影师@孙志军)

为了方便施工

匠人们又进一步

将拱从平滑曲线变为一个个“像素点”

一层层向内收进

即叠涩砌

发展出了叠涩砌的穹窿顶

(叠涩砌示意图,制图@陈睿婷/星球研究所)

一个个平顶、拱顶、穹窿顶

由长长的墓道相连

形成豪华的地下宫殿

令人叹为观止

(河南永城保安山2号汉墓复原图,由于剖透视原因顶部被削去,制图@陈睿婷/星球研究所)

墓内长路幽幽

好似直通黄泉

(芒砀山梁孝王陵墓,此墓与上图中的保安山2号汉墓均属于永城西汉梁国王陵与寝园,摄影师@石耀臣)

光有“豪宅”还不够

永恒的家园还需要室内软装

比如马王堆一号汉墓

就容纳了1000多件

经过细致分类的家居用具

其东、西、南三个箱室中装满器物

北部头箱却相对空疏

在这里

墙上张挂着丝帷,地上铺盖着竹席

华美的漆器陈列在一个

设有厚垫、背靠屏风的座位之前

(马王堆汉墓出土漆耳杯,摄影师@柳叶氘)

座位旁放着丝履、1只手杖

以及2个装有化妆品的妆奁

这些都是墓主人的贴身之物

座位对面

8个舞俑在5个乐俑的伴奏下翩翩起舞

不难了解

在设计者的想象中

墓主人的灵魂

在座位上一边享用酒食

一边欣赏歌舞表演

(马王堆1号汉墓墓内场景复原想象图,由于图幅有限,画面中只出现6只舞俑。此外,丝履、手杖以及妆奁等没有实物照片参考,所以没有出现在画面中,制图@陈睿婷/星球研究所)

总而言之

墓室是现世生活的镜像

人们希望亲人在另一个世界

永远幸福

其生前享有的一切

都被尽数带入地下

这一幸福家园

难免被他人觊觎

于是,出现了殉葬的士兵

以及代替活人殉葬的士兵俑

(秦始皇陵兵马俑,摄影师@孙岩)

同时

大量珍奇异兽也随之出现

即“镇墓兽”

用于守卫墓主人的安全

(彩绘泥塑镇墓兽,摄影师@冬雪)

从一道浅浅的土坑开始

到深埋、葬具

再到严密的墓室、地下宫殿

在地下空间日益扩张的同时

地上的部分也随之壮大

世人与故人的真情

贡献了超乎想象的创造力

宏伟的地上艺术即将诞生

02

地上艺术

当逝者消失于人们的视野

亲友为了标记位置以作纪念

开始往墓上堆土

即为

“坟”

有的形若土丘

(樱花丛中的明秦愍王朱樉墓,摄影师@苟秉宸)

有的垒石为堡

(丸都山洞沟古墓群,内部为土丘,表面为石材,摄影师@一只鱼作品)

有的状若巨塔

(宁夏西夏王陵,摄影师@方力)

土堆的大小

体现了墓主人身份的尊卑

土越堆越大

由“坟”“丘”或“冢”发展为

“陵”

中国历史上最巨大的人造封土

便是秦始皇陵

其东西宽345米、南北长350米、高76米

以70余万人历时30余年建成

状若天然山丘

(秦始皇陵,摄影师@王警)

除了巨大的封土之外

地面上还有缅怀逝者所需要的空间

即墓上建筑

古人夯实封土作为地基

将回廊及殿屋层层垫起

硬是用大量的夯土台将极少的建筑

垫成俾睨天下的高台宫殿

(战国中山王墓M1复原,“享堂”为战国时期墓上建筑的称谓之一,制图@陈睿婷/星球研究所)

其追悼活动

直接在墓室的正上方进行

(底图为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战国燕乐铜桮,制图@陈睿婷/星球研究所)

到了汉代

直接踩在墓室的正上方

变为不敬

建筑与封土逐渐分离

建筑从墓上移到了墓前

中间以长长的神道连接

没有了建筑的加持

后世的人造封土在体量上

再也无法超越秦始皇陵

(东汉山东朱鲔祠堂剖面,制图@陈睿婷/星球研究所)

虽然宏伟感不及从前

但是汉代陵墓却另辟蹊径

从建筑角度弯道超车

由单一建筑扩充为建筑群

陵园

其在春秋晚期便有雏形

于汉代发扬光大

在汉代近乎天下三分之一的赋税

都用来修建陵园

其豪华程度比之前代

有增无减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六O,《索靖传附子綝传》)

“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充山陵”

在西汉王朝11座帝陵当中

最宏伟的一座

便是在位54年的汉武帝的陵墓

即茂陵

(茂陵布局及位置,制图@巩向杰&陈睿婷/星球研究所)

卫青、霍去病、金日(mì )磾(dī)

阳信长公主、李夫人等

都陪葬在陵园之中

汉武帝的亲人、爱人、忠臣良将

都在地下重逢

中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

便矗立在霍去病的墓前

从中也能窥见茂陵豪奢的一角

(霍去病墓,摄影师@苟秉宸)

然而

极为丰厚的随葬品

却成了后世盗墓的主要诱因

例如董卓派吕布盗掘帝陵,搜集珍宝

曹操甚至设立官职

专门掀别人祖宗的棺材板

几乎将汉代皇宫贵族的陵墓洗劫一空

掘人祖坟之后

曹操及其子曹丕害怕自己也如此下场

便积极提倡薄葬,宣扬不修陵墓

厚葬文化没落一时

(曹魏名将张辽的墓,摄影师@谢禹涵)

此后

三国、魏晋南北朝、五胡十六国

天下大乱,军阀混战

匈奴、鲜卑、羯、羌、氐等

周边民族趁机进入中原

虽然民族融合

给墓葬带来了不一样的色彩

但是分散的国力也无法再创造出

宏伟的建筑组群

(魂瓶,由汉代的五联罐演变而来,是三国两晋时期墓葬中特有的随葬品,摄影师@包浩霖)

时光流转至唐代

唐太宗李世民及其父

一统江山,开创盛世

一个雄心勃发的帝国需要风光大葬

彰显自己的实力

从坟到陵再发展到陵园

无论是宏大的封土

还是雄伟的建筑群

秦皇汉武的陵墓已经壮丽到无以复加

唐人还能再超越吗?

03

盛世之作

唐人的答案只有一个

依山为陵

既然单纯的以人力造物再难超越秦皇汉武

那就将自然山岳纳入陵园之中

以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为例

陵园之中

突厥、焉耆、吐蕃、高昌等14国国君石像

列队神道两侧为其守陵

李靖、程咬金、尉迟敬德等188位文臣武将

陪葬在主君陵前

生死相随

仅仅封墓的条石就有3000余块

更何况要在山体里修建一整个地宫

工程量之大令人震撼

(埋葬唐太宗遗体的昭陵,位于陕西礼泉县九嵕[zōng]山,摄影师@苟秉宸)

因而这种开凿山体的

依山为陵

非国力鼎盛不可建造

非盛唐不可建造

这也正是其在汉代已有雏形

却直到唐代才被发扬光大的原因

比起昭陵

更为浩大的是

武则天的乾陵

其居然还能更进一步

以山为阙

山川不过是守陵的门阙

天地在她面前也只能沦为陪衬

(唐乾陵,以山为阙,阙是宫殿、祠庙和陵墓前的一种高建筑物,通常成对出现,建成高台,台上起楼观,两阙中间没有建筑物相连,之间空缺,故称“阙”,摄影师@苟秉宸)

地上的唐陵规模远迈前代

地下的墓葬也不遑多让

看到这地宫

我们能想象到唐代屋宇之盛大

(陕西乾县唐懿德太子李重润墓剖透视,制图@陈睿婷/星球研究所)

看到地宫中随葬的杂技俑

我们能想象到唐代娱乐之丰富

(唐三彩,中国陶俑的巅峰,摄影师@孙岩)

看到精雕细琢的碗盏

我们能想象到唐人豪饮美酒

灵感迸发、挥毫泼墨

(唐三彩象首杯,西安南郊唐墓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摄影师@动脉影)

看到异域风情的胡人俑像

我们能想象到丝绸之路上

一队队胡人车马往来不息······

(唐三彩骆驼载胡人伎乐俑,摄影师@柳叶氘)

然而盛唐之后再无盛唐

宋代将陵墓集中一区

恢复封土为陵

着意于纤细精致

(青玉云龙纹饰,摄影师@动脉影)

接下来的元代

游牧民族居住毡包(蒙古包)的习俗

与中原墓葬相融合

发展出独特的圆型墓室

(留村石墓群,是元朝河南洛阳的程姓大户举家迁到此处后所建,摄影师@松顶后)

不过

元代帝陵没有发展出宏伟的地上陵墓

他们保留着草原上的葬俗

下葬之后,万马踏平

莫说陵墓,连一块石碑也没有

后世的陵墓还有可能超越前人吗?

当然!

中国人的创造力永无止境

明代继承唐宋的特点

依山为陵、陵区集中

将祭祀区扩展为两进到三进院落

第一进用于准备祭品

第二进为祭祀的主体建筑

第三进摆放祭品

(明长陵示意,制图@陈睿婷/星球研究所)

随着地势抬高

建筑组群层层递进

最后的遗体安葬却差强人意

明代没有唐代开凿山体的豪气

只是背靠大山建设宝城宝顶

(宝城宝顶,制图@李乾朗/《穿墙透壁》)

明代每个皇陵的规制都是如此

与之前并无分别甚至稍稍逊色

但是当它们组合在一起

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皇家陵墓

明十三陵

便诞生了

(明十三陵布局及位置,制图@巩向杰&陈睿婷/星球研究所)

所谓组合不仅是陵区集中

其还创新性地

用一条神道串联起所有陵园

众多的建筑控制群山做配

衬托得陵园气度非凡

(明十三陵神道,摄影师@Greatwj)

中国现存最大的木构建筑之一

明成祖朱棣的祾恩殿

也在这里

殿内金丝楠木巨柱如林

面阔九间、进深五间

以示九五之尊

(明十三陵长陵祾恩殿,摄影师@Greatwj)

(明长陵祾恩殿剖透视图,制图@李乾朗/《穿墙透壁》)

此后的清东陵和清西陵

都是仿照明代帝陵而建

只是有样学样没有创新

再没能超越明代

虽然清末积贫积弱

但是清西陵和清东陵

依然将中华帝陵的传统

保留到了最后一刻

(清东陵景陵妃园寝,摄影师@李睿)

它们也是中国古代墓葬

最后的荣光

04

彼岸世界

上述的墓葬还远非全部

在中华大地上

曾有多少人逝去

就留下过多少种墓葬

有的藏于洞中

(贵州贵阳花溪栗木山岩洞葬,摄影师@柳叶氘)

有的悬于绝壁

(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僰人悬棺,摄影师@王进)

有的树以木柱

(小河墓地,墓地沙山上密密麻麻矗立的140多根多棱形、圆形、桨形的胡杨木桩,多被砍成7棱体到11棱。摄影师@刘玉生)

有的立石为祭

(青河县三道海子石堆遗址,遗址中安葬了人骨,但是没有任何随葬品,因此,这个遗址可以说是一座墓葬,摄影师@刘玉生)

有的棺椁方正

(西汉马王堆一号墓木椁,摄影师@柳叶氘)

有的三角围合

(绍兴印山越国王陵,摄影师@方力)

除此之外

还有火葬、水葬、天葬

塔葬、海葬、树葬、花葬等等

如此众多的墓葬背后

很多人试图将自己所喜爱

所拥有的都带入彼岸

已故的艺术爱好者

随葬绘画和乐器

(湖北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摄影师@苏李欢)

学者随葬藏书和手稿

(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东椁箱内出土的一件长方形漆盒内盛放了不下40篇有关军事、哲学、医学和方技的帛书,很像是公元前2世纪一位博学之士的微型图书馆,摄影师@王瑞)

妇女随葬化妆品和丝帛

(长沙马王堆汉墓利豨墓T形帛画,摄影师@柳叶氘)

中国古人为逝者提供了

他们所能提供的一切

从小食点心

(吐鲁番阿斯塔纳古墓出土的唐代各式点心,摄影师@柳叶氘)

到猪狗牛羊

(陕西汉阳陵的动物陶俑,摄影师@昱羽翼)

从家居摆设

(河北保定满城汉墓的长信宫灯,摄影师@柳叶氘)

到楼阁殿宇

(河南焦作白庄6号汉墓的七层连阁陶仓楼,摄影师@朱金华)

从百官仪仗

(西安明代秦简王墓粉彩仪仗俑群,共300余件,摄影师@王警)

到千军万马

甚至活物殉葬

(江苏徐州狮子山汉楚王墓兵马俑坑,摄影师@柳叶氘)

就这样

古人创造了另一个世界

一个众生的归宿

一个宏大的彼岸

黄土之下

包罗万象

数千年来关于黄泉的瑰丽想象

以及对逝者的情感都容纳其中

从古至今

也许并非每一个人类成员

都可以善始善终

但我们可以希冀

每一个灵魂

都得到安息

本文创作团队

撰稿:灵均

图片:余宽

地图:巩向杰

设计:陈睿婷

审校:撸书猫

封面摄影师:赵有人

专家审核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雷兴山教授

西安美术学院 于春副教授

上海博物馆 张珮琛副研究员

(排名不分先后)

【参考文献】

1. 巫鸿,《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三联书店,2010

2. 张学锋,《中国墓葬史》,广陵书社,2009

3.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 萨仁高娃,《中国古代墓葬封土起源的研究》,南京大学,2017

5. 刘毅,《中国古代陵墓》,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招聘】星球研究所长期招聘城市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自然地理、天文生物、历史考古、建筑等各领域撰稿人,以及商务策划等,请在后台回复“招聘”即可查看

The End

星球研究所

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原标题:《中国古墓,有多震撼?》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