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傅莹人民日报撰文:在讲好中国故事中提升话语权
核心阅读
在新形势下,我们需要更加敏锐、更加充分地把握时代变化赋予的机会和条件,主动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既有助于增强我们自身话语的主动权和影响力,也有助于推动国际舆论更为真实、均衡地反映世界发展趋向。
一个不断改革创新、持续扩大开放的中国,一个矢志让全体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中国,不愁没有好的国际口碑。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世界上许多国家和众多有识之士对中国发展成就真诚赞叹。不过,也有一些人对中国发展不甚了解,有的还存在误解甚至偏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拥抱世界、学习世界、融入世界、贡献世界,希望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在与世界的联系互动中发展。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准确表达中国主张、发出中国声音,让更多人倾听、理解中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外传播工作,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我们要把握中国故事的深刻内涵,掌握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方法,积极争取国际话语权,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发展的认同,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国际形象要靠自己来塑造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我国对外传播工作有声有色,取得长足进步。我们在许多场合提出中国的政策主张和重要倡议,彰显对经济全球化、多边主义的支持,向世界有力传递中国声音。中国不少专家学者、媒体更加积极主动走上国际舞台,发出中国声音,回应外界关切。我国的对外传播方式更加多样,不仅有面向全世界的传播,也有“一国一策”的精准传播,传播手段加快从单一传统媒体转向多种媒体融合。
我们在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同时,积极宣示自己的立场和主张,不仅政府在外交场合态度鲜明、立场坚定,企业界和学术界也走上前台发挥重要作用,用自身实践助力大国外交,澄清了不少外界模糊认识。这些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积累的经验,让我们有信心通过自身更大努力,通过主动发声,让外界更好了解中国,塑造中国在国际上的良好形象。
提升对外传播能力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外界对中国的认知与判断会随着中国自身话语和行为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我们要及时总结经验,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和时代发展特点,不断加强话语能力建设,探索更加符合国情、体现世情的方法,使我国对外传播更具针对性、时效性,增强感召力、穿透力,加快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积极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增强文化传播亲和力,让当代中国形象在世界上更加靓丽。比如,当前我们要主动回应国际社会关切,就要运用多种形式在国际舆论场及时发声,讲好中国抗击疫情的故事,讲清楚我国疫情防控的积极作为和进展成效,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把握时代变革赋予的机会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在国际传播理论中,话语一词体现的是一种思维符号和交际工具,人们借助话语在传播者和倾听者之间进行有意义的交流,传递特定价值观念。一国的国际话语权不仅指其在世界上说话的权利,更指其话语的有效性和影响力。
从理论上看,话语包含的要素比较复杂。一是话语的内容和质量。话语要有影响力,需要以高质量的内容作为支撑。二是国际议题设置能力和传播能力。在现实国际关系中,国际议题设置能力和话语传播能力强的国家,往往更能塑造和引导舆论,掌握话语主动权。三是话语包含的事实和实践。成功的话语需要以丰富的事实和实践为依托,空泛的概念和宣示不足以打动人,也难以提升话语权。四是对话语的认同和反馈。只有赢得受众的认同,形成正向反馈,话语影响力才会逐渐增强。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人士愿意了解中国、客观看待中国,探究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中国声音随着自身影响力的增长而不断扩大。不过,总体上看,“西强我弱”的舆论格局还没有完全打破,我们在国际舆论场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仍有待提高。同时,我们对已经拥有的话语权运用还不够充分。应当看到,国际舆论场是非常多元和多视角的,不同背景的受众接纳来自不同渠道的信息,仅仅靠官方、外交传播不足以通达所有场合,需要更多人到国际上参与表达。
与过去相比,现在国际社会更为关注中国在各种问题上的政策主张和应对之举,希望看到来自中国的第一手信息和深度解读。而国际舆论场中源自中国的第一手信息还比较有限,不足以反映当代中国丰富的社会实践和文化,无法满足国际上了解中国的渴望。在新形势下,我们需要更加敏锐、更加充分地把握时代变化赋予的机会和条件,主动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既有助于增强我们自身话语的主动权和影响力,也有助于推动国际舆论更为真实、均衡地反映世界发展趋向。
中国愿意与其他国家通过友好方式平等交流和对话。一个成功的国际话语主体既善于用自己的麦克风说话,又善于用别人的麦克风说话。也就是说,要获得话语主动权,更多时候需要积极参加讨论、主动传播思想,通过言语的穿透力、观念的渗透力、事实的说服力,争取受众的理解、尊重、认同。我们要立足于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秉承谦虚、包容精神,坚持交流、学习、开放,通过通俗易懂、接地气的叙事风格和表达方式,既透彻解读在中国发生的事情,也客观评判中国以外发生的事情,在与国际话语的交互传导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风格。
注重沟通民心民意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的人身体进入了21世纪,脑袋还停留在旧时代,习惯于用旧眼光观察新事物,维护多边主义与推行单边主义的声音在国际舆论场上的较量一直存在。我们需要发出强有力的正面主张,让世界明白中国的发展终归是为了广大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也是为了让世界更公正、更美好。我们在国际上争取话语权,需要注重沟通民心民意,获得更多理解和信任。这就需要我们创新理念方法,坚持不懈讲好中国故事。
阐发中国精神。现在国际社会关注中国,不仅关注中国取得的发展成就,也关注不断发展的中国将如何影响世界。看到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世界上总有一些人或出于意识形态的偏见,或出于强权政治的傲慢,别有用心地套用西方一些国家的发展逻辑来歪曲、抹黑中国。人类文明源远流长,国强必霸不是历史铁律。那些用落后、狭隘、片面历史观揣度世界的人,既看不到历史的进步,也看不清时代的潮流,更看不清人类的未来。改变他人的偏见不能只靠批驳和辩解。我们需要向国际社会展示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更有说服力地阐释中国的意图和目标,把叙事重点更多放到展现中国与各国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和行动上去。我们要积极尝试用中国的理论、视角去诠释国际问题、世界趋势,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世界对中国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支持。
形成传播合力。一国的国际形象是立体和多维的,要鼓励各行各业和各个社会群体广泛参与到对外传播中去。积极构建大外宣格局,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作用,形成官方和民间相结合、中央和地方相结合、外宣部门和实际工作部门相结合、机构和个人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元化、立体式对外传播体系。在深化专业和战略层面对外传播的同时,也需要扩大人文和公众层面的对外传播,大家共同努力,形成全社会、宽领域、多角度的完整叙事。加强对外传播知识和技能的普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让不同人才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框架下发挥自身专业特色,将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最大传播合力。
增强亲和力。讲好中国故事,既要讲好中国制度故事,也要讲好中国人的故事。有时候,一个小故事就可以把很多问题都说明白。我们的故事很多是讲给外国民众听的,因此故事中也可以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可以创新对外传播方式和话语表达,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努力增强文化传播亲和力。可以从中国老百姓身边的小事出发,用国外民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途径和方式,讲述真实生动的“中国生活”,让他们从中了解中国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新时代,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入理解习近平外交思想,向世界介绍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一个不断改革创新、持续扩大开放的中国,一个矢志让全体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中国,不愁没有好的国际口碑。我们需要把握好自身,修炼好内功,更加出色地推进对外传播工作,为实现提高国际话语权、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目标而共同努力。
(作者为外交部原副部长、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原题为《在讲好中国故事中提升话语权》)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