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无症状感染者纳入疫情通报,我们对该群体的认知到哪一步了?

澎湃新闻记者 徐雪晴 蒋馨尔 陈良贤
2020-04-02 08:50
来源:澎湃新闻
美数课 >
字号

陆陆续续有所讨论的无症状感染者,在国内疫情总体趋缓的当下,成了新一轮疫情话题的中心。

为“回应社会关切”,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局长常继乐于3月31日宣布,4月1日起,国家卫健委将在每日疫情通报中公布无症状感染者的报告、转归和管理情况。截至2020年3月31日24时,全国31个省份(不含港澳台)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30例,当日转为确诊病例2例、解除隔离302例,尚在医学观察共1367例。

在国家卫健委最新的第六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中,无症状感染者被定义为“无临床症状,呼吸道等标本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学或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检测阳性者”。“无临床症状”的特点,为筛查并判断感染者的后续变化,制造了困难;这也是无症状感染者在当下备受关注的原因。

概念定义看似清晰明了,但这一群体在鉴定时存在不少“模糊地带”。上海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曾在公众号“华山感染”上撰文指出,“轻症和无症状往往又没有一条绝对的分界线”,无症状也可能是“非常轻”、“让患者难以察觉”的症状。

从2月初至今,各省市曾零散地通报过无症状感染者的个案调查,从中不难看出此类患者的难以捉摸。

由于新冠肺炎的潜伏期一般在1天至14天,不少无症状感染者其实是处于潜伏期之中却未明显发病的新冠肺炎患者。因而出现在上图中的这一情况屡屡发生:最初被归为无症状感染者的案例,因临床症状出现,被修改为确诊病例,而此间的时间差可视为潜伏期的时长。

国家卫健委目前对无症状感染者的归类方式是:不计入“确诊病例”;若无症状感染者出现临床症状,再将其订正为确诊病例。

1月至今,对无症状感染者的认知有什么变化?

无症状感染者收获第一轮集中性关注,大约在1月中下旬。在对聚集性疫情和确诊患者密切接触者的排查中,零星的无症状病例被发现。

1月24日,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发表于医学杂志《柳叶刀》的论文中,就记录了一位10岁的无症状感染者,其并未有发热、无力、咳嗽、咽喉痛、胸痛及腹泻等症状,但因家中已有四人确诊,父母坚持带他做了肺部CT扫描,发现有肺炎感染,随后又进行了病毒检测,结果呈阳性。

1月28日,在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第三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下文简称新冠肺炎防控方案)中,首次对无症状感染者做了解释(详见下图),但并未说明无症状感染者是否具有传染性,而对该群体的管控手段与确诊病例也存在差异——在疫情严重且医疗资源紧张的地区,无症状感染者不要求强制集中隔离,而可以选择居家观察。

对无症状感染者的认知与防控,是随着对新冠肺炎了解的深入而发生改变的。第三版至第六版新冠肺炎防控方案相关内容的变化,反映了这一点。

也是从1月下旬开始,钟南山、张文宏、袁国勇等多位活跃于公众视野的医学专家,在观察研究病例的过程中,公布了对无症状感染者的诸多发现;其中的共识是,无症状感染者有传染病毒的可能,会给疫情防控带来困难,因而政府需要加强防控,而个人则需做好佩戴口罩等防护措施。这些发现也推动了官方对多版新冠肺炎防控方案的修改,并加强了对无症状感染者的防控措施。

无症状感染者的占比为何算不清?

尽管从1月至今,对无症状感染者的认知不断完善,但其中尚未明确且争议较大的一个信息点是,这一群体在感染人群中的占比究竟是多少。

对比国内外各类研究或疫情数据中公布的数值,根据检测样本量的不同,无症状感染者的占比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造成这种差异的可能因素之一,是各地病毒检测的力度。比如,在全球新冠病毒检测比例最高的冰岛,其总人口仅有36万人,但进行新冠病毒检测人数在1万以上,其中约半数阳性者没有症状。

同时,无症状感染者的临床状态变化,可能会使这一占比成为与“现有确诊病例”相似的动态化数值。在中国的疫情通报中,若无症状感染者出现临床症状,他们即会被订正为“确诊病例”,并排除出无症状感染者的分类中。

由此牵引出的另一个影响因素是,在无症状感染者中可能存在“伪”无症状感染者。如文章开头所提,无症状患者可能是处于潜伏期暂未发病的患者,且与轻症的界线较为模糊,这意味着医疗机构对无症状感染者的鉴别,也会影响最终的占比。

随着对无症状感染者认知的进一步深入,以及相关数据统计及公开情况的完善,围绕占比问题的争议或许会减小。

对于普通群众而言,需尽的努力与过去一样,在人群密集处及特殊场所佩戴口罩,坚持勤洗手,避免过度忧虑。

“因为我们有强有力的监测系统,一旦发现(无症状感染者)立即隔离,同时对相关接触者也立即隔离观察,第一时间切断传播链的话,不会出现像第一波那样的疫情暴发。”钟南山在4月1日接受深圳卫视采访时,给出了这样的判断。

    责任编辑:吕妍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