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钩沉|少年张闻天的浦东往事
今年是张闻天诞辰120周年。张闻天的祖辈都是浦东的普通种田人,他的父亲张芹梅,以勤劳能干闻名乡里,虽然仅粗识文字,但崇尚读书;母亲金甜花,出身书香门第,是个聪明有决断的女子。
张闻天的童年是在淳朴自然的农村生活中度过的。父母勤劳节俭,使张闻天从小养成了一种勤勉朴实的习惯。他脚上的布鞋、身上的衣服都是母亲做的,在上学前,还帮助父母到地里干过活,从小就知道一粥一饭来之不易,而父母亲的善良厚道,又在不知不觉地对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6岁那年,张闻天被送到村东头张家祠堂办的一所私塾读书,老师是秀才张柱唐,私塾里一共六七个学生。张闻天最小,生性好静,聪明好学,学业上很快超过比他年长的所有同窗,不到半年,他就读熟《百家姓》《千字文》,由《幼学琼林》进到《论语》《孟子》。张柱唐先生很喜欢他,常高兴地跟人说:“应皋这样聪明,将来恐怕不仅是进学得个秀才而已。”张柱唐老师不仅谙熟诗书,而且思想开通,清政府于1905年已正式宣布废除科举制度,推行学校教育,但各地实行起来仍然阻力很大,然而仅隔一年,张柱唐先生就把自己办的私塾改成了小学,起名为“养正小学”,教学内容注入了新的东西,得益于先生这个开风气之先的举措,张闻天童年时的视野开始扩展到中国之外的环球大世界。从这时起,他知道,地球是圆的,世界大得很,有亚细亚州、欧罗巴州等。书上的这些名词,虽然拗口,但他一下子就背熟了。
1976年,张闻天与妻子刘英合影张闻天少年时的求学过程,也是他逐渐脱离家庭不断自主的过程。张闻天童年时一共读过3所小学,除了“养正小学”外,10岁便离家到十多里外的一所“康家宅小学”寄读,张闻天从小就表现出独立的个性,第一次去寄读,父亲因他年纪小要陪送,可是闻天却坚决不肯,一屁股坐在田埂上就是不走,最后父亲也没有办法,只好让他一个人去了学校。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给11岁的张闻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年,清王朝被推翻,张闻天亲眼看到革命的威力,对中国出了孙中山这样的革命领袖,非常骄傲。1912年春天,张闻天请求父母让他继续升学,到南汇县立第一高等小学读书。这时,他已经有了一个弟弟:应祥(后来名健尔)、3个妹妹(爱琴、水琴、新贞)。父亲看他这么喜欢念书,加上张柱唐先生和叔伯兄弟都夸他聪明,说他念书会有出息,就答应闻天的要求。1912年8月1日,张闻天离家来到南汇县城,进入南汇县立第一高等小学(简称“南汇一高”),开始了3年新的学习生活。
张闻天是中华民国建立后,南汇一高的第一届学生,也是这所学校的第十一届学生,他在这里接受了可以说是当时最新的教育。在南汇一高第十一届20多位学生中,张闻天年纪最小,但功课出类拔萃,好学深思、讷于言而长于文,是他留给同学们的突出印象。他的话不多,但在关键时说上几句,很能说到点子上,同学们都很佩服他。除了求知若渴外,他还喜欢跑步。后来,在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读书时,在校运动会上得过一百码冠军和四百码亚军,他还是河海足球队的主力,可以说,都是与他小时候重视锻炼分不开的。
张闻天故居在弟妹们的眼中,大哥完全是个读书人,放假回到家里,总是独自一人坐在西边他自己的房间里念书,不肯跟他们一起谈笑、玩耍,还常常要母亲将他的房门反锁起来,好让他在里面安心读书,免得被别人打扰。
张闻天生长在一个新旧制度交替的时代,这时的农村,女孩没有读书的权利,还要裹小脚。作为大哥的闻天,在学校里接受了民主思想的启蒙,有了男女平等的意识,因此不止一次对父母说:要让妹妹读书;不要给妹妹裹小脚,他17岁离开家乡去南京读书时,还一再关照父母。有了大哥的支持,他3个妹妹中,有两个妹妹最后没有裹小脚。
张闻天是从上海浦东走出来的领袖人物,这位20世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长期担任各种领导职务,但从不搞特殊化,崇尚俭朴、清正廉洁,他的优良品质与他的童年生活密不可分。
(作者系张闻天的外孙女)
原标题:《钩沉|少年张闻天的浦东往事》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