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泰证券杨畅:GDP增速目标不宜取消,基建投资能以工代赈
GDP增速目标重要吗—— 当前很需要
单纯从数字上看,没人会觉得GDP增速目标有那么重要,高一点低一点都可以,只要就业能解决。但这是非异常扰动情况下的表现,确实从历年新增就业数观察,无论GDP增速高一点低一点,新增就业都能够达到预定目标,完成任务。
但当前环境是受到了异常的冲击,而且主要矛盾已经开始切换,3月之前国内疫情正在发展,内需被“暂停”是主要矛盾,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进口干散货运价指数(CDFI)大幅下挫,尤其是铁矿石、煤炭、粮食(大豆)等商品运价指数下跌明显,
而进入3月,伴随着国内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全球疫情快速演化,外需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在近期高频数据上,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CCFI)出现了明显回落迹象,已经开始反映外部需求受到扰动。
对于全球经济的严峻性,个人觉得争议不大。例如美国持续申领失业金人数两周升幅已相当于2008年两个月。而根据3月30日公布的欧洲经济景气指数,环比表现已经录得40年以来的最大降幅,这都说明了全球经济形势的严峻性。
而当前外部冲击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要较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更加迅速,危机向中国出口传导的时间正在被快速压缩。在这种情况下,加快复工复产,将损失尽可能控制在一季度,尽可能缩小损失,理应是当前政策的核心考量,在此背景下,内需政策发力也是必然选择。
欧元区19国3月经济景气指数月度环比录得40年来最大降幅 资料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那如何评价复工复产,是否需要一个工作目标?个人认为需要:政府工作从来都是目标导向的,只有设置工作目标,才能使得各部门、各地方鼓起干劲,加快复工复产,为后续大概率到来的全球贸易衰退、全球经济衰退做好准备,也为已经初现苗头的就业问题做好应对。
新增就业数能否作为唯一的工作目标?个人认为不能:首先,近几年新增就业数远超政府工作报告的目标值;其次,每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新增就业数”,只是由人社部门统计的“新增”,并没有统计“新减”,如果考虑到城镇调查失业率的明显提升,尤其是其中非主力就业人群调查失业率更高,那就必须要各部门、各地方抓紧复工复产。再次,即使把就业作为工作目标,也需要一定的GDP增速作为保障,而且需要设置工作区间。
如果不设置目标会怎么样?现阶段,正处于复工复产的关键阶段,在新增就业数并不适用,尚未提出较GDP增速更优目标前,不适宜取消GDP增速目标,那只会影响各部门、各地方复工复产的积极性。从这个角度上讲,GDP增速目标当前需要,不能取消。
基建投资是浪费吗?
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始终存在一种观点,认为前期所谓的“四万亿”投资导致建设了很多无效项目,但这往往是回头看,危机已经渡过,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当然是需要的,能够为未来的投资,进一步提高投资的效率和精准性。
但如果回到2008年的时间点,我认为当时的投资是需要的,而且也是必要的。例如对于铁路是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领域,如果局限在铁路投资本身,或许会觉得投资效率不够,但如果眼光放宽,就会发现铁路网络的逐步定型,对于中国产业链、价值链的重构,具有无法抹杀的重要作用。
从当下看,基础设施投资有两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满足需求。前期构建了“人均基础设施相对量”考察传统大类基础设施潜在需求。测算各地区基础设施存量的变动规模、趋势和贡献,进而分析基础设施的潜在需求。
结果表明,供水设施需求集中在东部的北京、天津、河北、浙江、山东,西部的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道路设施需求集中在东部的河北、上海、福建和海南,中部的河南、湖南,西部的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用电设施需求集中在西部的重庆、四川、云南和西藏。公交设施需求在东部的河北、上海,中部的山西、江西,西部的内蒙、广西、重庆和西藏。铁路设施需求集中在东部的上海、江苏、浙江、广东,西部的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再考虑到社会民生领域的基础设施投资,如医疗、教育和社保相关的基础设施,“搞基建”仍然是有需求作为支撑的。
根据“人均基础设施相对量”测算的潜在需求 资料来源:中泰证券研究所第二,确保就业。制造业和建筑业是容纳城镇就业人员的主要行业,根据公布数据,超过4000万人员在制造业就业,超过2000万人员在建筑业就业;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农民工行业分布,制造业和建筑业合计超过全部人数的45%。
当前受疫情冲击,一方面,要通过制造业和建筑业,尽可能拉动就业人员,这就需要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发力;另一方面,需要相关行业能够尽可能“稳住”就业,不能出现大幅波动,导致向行业外释放就业人员,造成全社会的就业压力。从这个角度上讲,现阶段投资基础设施项目,也是非常必要的。
城镇就业人员与农民工的行业分布 资料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基建投资对于解决民生问题有没有作用?
让老百姓有饭吃是最大的民生。方法存在直接和间接两种。
第一,直接手段包括各种社会救济。典型代表为杭州,以支付宝形式,给老百姓发放消费券,本轮消费券政府发放额度为5亿元,其中1500万元用于困难群众的消费补助。全体在杭人员(包括域外来杭人员)均可申领消费券。困难群众除人均100元的现金消费补助外,仍可以按常规方式参与本轮电子消费券的申领和使用。根据杭州市商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29日下午4点,已兑付政府补贴2893万元,已带动杭州市场消费4.53亿元,拉动效应达到惊人的15倍。
第二,认为基建投资对失业后的民生作用不大,这其实需要回答一个历史老问题,是否需要“以工代赈”?个人认为答案是非常清晰,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历史上的“以工代赈”做法很多,而近年来采取的“以工代赈”也不少,2019年发改委也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发挥以工代赈政策作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对于促进贫困群众就地就业增收,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
因此,GDP增速目标是预期性目标,的确存在不足,但也有明确的导向意义。尤其是现阶段,面临疫情的冲击,更要慎重改动,不能依靠感觉做事。更何况2020年才走完一个季度,如果现在就担心全年目标的完成,给人们一种不好的预期。毕竟今年是全面奔小康的最后一年,即便翻番认为没有完成,至少在消灭绝对贫困、稳定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方面要有成绩。
(原标题:GDP增速目标不宜取消——不妨放宽区间)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