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带你看展:“黑皮书”不是一座孤岛

2020-03-31 18:3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郑煦妍 凡是摄影

| 凡 | 是 | 摄 | 影 |

本文原载于浙江摄影家协会公众号

作者:郑煦妍

最近在杭州一个叫“黑皮书”的摄影展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我也借此机会去看了这个展览,并且有幸向该收藏机构“映Studio”的负责人请教了不少问题,以下是当时的对话。

映·Studio 展览现场

这面墙的“黑皮书”是按什么顺序分类排列的?这套书看上去好像种类繁多包罗万象,目前一共出了几本?

映Studio:这面墙上是按原出版的4大类进行分类的,最上面是“主系列”,这一系列是摄影名家集系列,迄今一共出版了157本,其中以单个摄影师的名字命名的有124本,每一本都是一位摄影大师一生作品的浓缩,其余33本是各种合集。第2个是“Note系列”,9本专题著作,然后是19本“社会(Society)系列”和12本“历史(History)系列”。四个系列加起来迄今一共出版了197本, 据悉今年3月底马上要出版第198本,今年的5月份还要出版第199和第200本。从社会话题、历史事件,摄影技术层面的归纳,到对各个摄影师的专著选编,在“黑皮书”以前,从未有人有过如此野心,把摄影史的各种片段,放进一套口袋大小的书里,构建真正的摄影史。

映·Studio 展览现场

这里是签名版专区吧,一共收藏了多少本签名版“黑皮书”?

映Studio:这次展出的签名版“黑皮书”一共33本,编号S15《中国边陲-吴家林》是我们收藏的第一本签名黑皮书,可以看到签名时间是2009年5月13日,吴家林是唯一一位入选摄影黑皮书的中国摄影师,也是从吴老师那里才第一次知道这套书。边上这本是马克·吕布的,把这2本放在一起是因为马克·吕布和吴家林他们俩亦师亦友,交往了20多年。这里展出的还有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罗伯特·弗兰克,艾略特·厄威特、唐·麦卡林,还有维利·罗尼、罗杰·拜伦和威廉·克莱因等等,很难得,都是大名鼎鼎的摄影家,这些都是签名版本。《罗伯特·弗兰克》是1984年签给了美国纽约传奇书店的老板Harvey Zucker,弗兰克是这家书店的老主顾,后来这家书店在2000年的时候关闭了,所以这些签名版里面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东西。值得一提的是莎拉·莫恩的这本,你看这是莎拉·莫恩签赠给吴家林的,莎拉·莫恩的先生就是编这套书的罗伯特·戴乐比尔。

映·Studio 展览现场

“黑皮书”有多少个版本?各自哪些特点?

映Studio:“黑皮书”前后一共换过4个出版社,1982年至1986年是由法国国家摄影基金会和国家摄影中心发行,当时罗伯特·戴勒比尔是主席,在此期间出版的编号为1-67以及全部9本Note系列,印刷及其精美,全部由摄影师原作打稿,尤其是在瑞士印刷的首版No.1《纳达尔》和No.2《布列松》代表了黑皮书印刷的最高水准。即便跟同期的顶级画册相比也毫不逊色,极具收藏价值。国家摄影中心的版本,纸张呈奶白色,不同于后期版本的纯白,整体质感非常好,早期黑皮书几乎全部是经典的黑白照片,这种纸张会让灰阶的过渡更为自然,当你同时拿一本《布列松》或者《寇德卡》的老版本和新版本做比较时,这种印刷上的区别是一目了然的。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新版本的装订比老版本要好,基本杜绝了老版本年久开胶的问题。1996年戴勒比尔离任摄影中心,“黑皮书”的版权被移交给纳森出版社,在此期间到2004年出版的编号为68~98、早期S及H系列。“黑皮书”整体印刷都很出色,后期绝版的几本也是目前收藏市场上的大热门。2004年“黑皮书”的版权被南方文献出版社买下,直到今天。封面封底做了小改动,总体印刷水平开始下滑,但也在情理之中,要知道“黑皮书”保持同一价格已长达三十几年,这是非常难得的。

如果真要研究版本的话,布列松这本或可称作活化石,它再版16次,去年刚刚又再版一次,已经卖出近200万本,整个出售情况可能创出了摄影书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这是再版最多的一本,销售数量第二的是杜瓦诺的这本,两人都是法国国宝级的摄影师。

映·Studio 展览现场

这套书之前好像在国内鲜有听说?

映Studio:在国内不太知名可能跟是法语版有关。在国内法语受众较小,现在有翻译成英文、葡萄牙文、日文,但是中文版目前还没有。

这套书入选的摄影师如果按国籍分的话,是怎样的情况?哪些国家的摄影师比较多?

映Studio:据我们统计,这套里书入选的摄影师美国的最多,有39位,法国的其次37位,其实摄影师的国籍不是很重要,他们经常是流动的,像安德烈·柯特茨,年轻的时候在巴黎,晚年他去了纽约。罗伯特·卡帕是匈牙利人,在巴黎和布列松他们成立著名的马格南图片社,在越南踩地雷去世,最后葬在纽约。约瑟夫·寇德卡是捷克人,1968年拍完苏军入侵布拉格后一直流亡,居无定所,最后法国收留了他,他现在是法国籍。罗伯特·弗兰克是瑞士人,之后却在美国拍出了著名的《美国人》,而后加入了美国籍。

您觉得在当下的网络时代,黑皮书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或者说网络时代的纸质书还有哪些意义?

映Studio:很多人都讨论过实体书和电子书的区别,我个人觉得看书还是要有一定的仪式感、触摸感,屏幕可能只是一个视觉方面的,而这些老书可能就有它独特的气味,味道、颜色等等这些都是一种综合的感受。实体书还可体会不同版本的细微区别。就像一杯葡萄酒,只有喝到嘴里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味道。当然这种体会如果用文字描述出来可能就比较苍白了,包括我现在看文字书也一样,比如用Kindle,虽然很方便,可以装几百本书在里面,但是和实体书相比完全不同了。

映·Studio 展览现场

“黑皮书”的每一位摄影师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构建起自己的语言体系,文字相对来说比较少,您觉得这些摄影师的影像需不需要解读?或者说需不需要以文字来阐释?

映Studio:要看是什么图片,我个人认为如果纯粹看图片的话,图片是不需要解读的,图片的魅力更多也在于此,就是说天人千面,1000个人看同一张图片会有1000种想法,那么这才是一张好的图片。但是像一些特定历史下的照片,了解背景就会对了解这张照片有更大的帮助,比如卡帕这张1944年6月6日拍摄“诺曼底登陆”的照片,是盟军反攻的序曲,如果把图片延伸开去,也可以结合其它的艺术形式来理解,比如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的前20分钟,出现了模糊、晃动的镜头,影片的导演斯皮尔伯格就是在向这张照片致敬,也就是说你的外延知识越多,对这张图片的理解、体会可能会越丰富。作为本次展览组织方,曾经考虑过是否把这些照片下方都配上文字说明,但后来觉得不合适,照片不需要说得太明白,应该让参观者自己去体会,他们个人的侧重点以及他们在各方面的素养都会起到一定作用,还是留给参观者更多想象的空间比较好。

另外值得一提是“黑皮书”的文字部分(前言)其实也非常精彩,基本都是请顶尖的专家学者或者和摄影师心灵默契的作者撰写,可以给读者最权威的解读。比如《中国边陲-吴家林》这本的前言就是马克·吕布写的。不过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去挖掘这一部分的内容。

映·Studio 展览现场

“黑皮书”不是一座孤岛

“黑皮书”这个词我过去曾经以文字的方式知晓,当时觉得充满某种神秘感,很希望进一步了解,恰好在同一座城市就能看到这场展览,虽然仍处非常时期(新冠疫情还未结束),但还是选择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欣喜前往杭州市西湖区西溪路527号,探寻这个值得期待的“黑皮书”摄影书展,等到达展厅,和以往见过的其他展览大有不同,陌生的氛围中竟感受到些许熟悉的气息。

一、策展的微妙之处。

1、策展的微妙之处

这是一个被分割为几个区域的近一百平米的空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黑色书墙,整齐排列着等大的一百多本“黑皮书”。与书墙相对的是“黑皮书”签名版专属区域,大玻璃柜里陈列着那些举世闻名的摄影家们在他们各自的黑皮书上的亲笔签名。其余几面墙上均匀布置着收藏的原作照片,这些照片大小不一,尺寸最小的12x20cm,最大是105x160cm 。而展览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将这些收藏的原作照片和对应封面照片的“黑皮书”并置摆放在一起。除此之外,还设有摆放着桌椅的阅读区域。

2、关于出版人罗伯特·戴乐比尔

据收藏机构映Studio的负责人说,这套黑皮书共有197本,创始人是法国著名出版人罗伯特·戴乐比尔,他年轻的时候因为买不起摄影书籍而深感失望,等做了出版商才意识到,应该出版一些大学生能够买得起的摄影书籍,因此他从廉价摄影图书的念头出发,自1982年开始,花费近40年时间,编辑出版了这套袖珍摄影丛书“黑皮书”,为推广普及经典摄影作品作出了重要贡献。大家可能对罗伯特·戴乐比尔这个名字不太熟悉,但若提起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相信一定耳熟能详,而罗伯特·戴乐比尔正是帮助弗兰克在成名以前,和他一起编排并在法国首先出版《美国人》的大编辑。但是《美国人》刚出版的时候,情况非常糟糕,许多评论家对它抱以否定的态度,这本画册只能亏损出售,而出版人罗伯特·戴乐比尔却坚信自己的眼光,并一直支持着弗兰克。现在看来,他的坚持是对的,无论对于《美国人》还是后来这些叹为观止的黑皮书系列工程。

映·Studio 展览现场

3、如何有序阅读

如果把整个展厅看作一个小型图书馆,那么按照4个系列排列的197本书,就如同一棵参天大树,大树叉和小树叉分枝不断延伸越分越细,产生了一种秩序感。整面墙是目录索引,选择书目时,不妨先识别书的封面,再查看封脊编码,将它们一一对应到一旁可转动的书架上,找寻相应书籍,书架上的黑皮书也按照编码顺序有规则排列。同时,喜欢的作品还可以找一找是否有相对应的原作,原作在细节方面会比书本更出色些。

虽然这些书是按照出版人戴乐比尔的分类方式排列,但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可以听从内心的意愿,按自己的想法来阅读,比如先从最了解的摄影师开始着手,我想,我刚进展厅时的那份熟悉感,可能就来自我过去对一部分摄影师的略有所知。重温这些似曾相识的照片,视觉上受到重复的刺激,会让眼睛以轻松的方式去重置这些影像,从而发现更多不同的新事物。比如我看曼·雷的作品,当看到过去从未见过的一些照片时,会有一种“哦,原来是这样的”的感受。

映·Studio 展览现场

接着可以去看一看那些之前有所耳闻但记忆尚不深刻的照片或内容,相信翻开这些作品的时候,你也同样会找寻到意外的惊喜。黑皮书的第四个系列是HISTOIRE系列,按历史事件来编辑,共有12本。取出印有切·格瓦拉头像照片的封面那本,在前面数页中我都没有找到切·格瓦拉的身影,但是直觉告诉我上面的这些人物应该和他有关联。继续往下翻,快接近书本中段时,才看到切·格瓦拉以及他的游击队,还有较为眼熟的他死亡以后的影像,而我更感兴趣的是那些并不熟悉的照片。另外,整本书翻下来,发现当这些照片被组织成为一个共同体,它好像是描述切·格瓦拉生活的那个特定年代的一部电影,一张张照片具有蒙太奇的效果,把这些不同瞬间串在一起构成了关于切·格瓦拉的故事。

对我来说,还有许多摄影师是相当陌生的,之前从来没有听说过,所以最后去光顾从未涉足的领域,探询这些摄影师们究竟拍过怎样的照片,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比如一些关于天文或医学等科技摄影领域的照片,这些照片我们过去可能早有所耳闻,但如何把它们运用到艺术创作中去,也是一个值班得探讨的问题。据我所知,有一些摄影师已经将部分科学摄影中的图像模式运用到艺术创作中去。

当然,你也完全可以不按照所谓的导图目录,进行随意阅读,不过这么做,有可能会迷失方向。

映·Studio 展览现场

二、打破过去的认知。

那些耳熟能详的摄影师们,因为他们为人熟知的作品而闻名遐迩,尤金·阿杰拍摄无人的巴黎街头,荒木经惟的情色照片,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这些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作品是我们识别一位大师的要决。但是这类识别方式却往往忽视了他们作为一个“人”的存在的特性。每一个摄影家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在一生中拍摄的所有照片构成了他们独特而漫长的生命,但生命并不可以被某一种固有类型定型,因此当我以单一的方式打开这些黑皮书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过去对他们的部分认知是错误的。比如对于决定性瞬间的理解,我过去一直认为,布列松就是决定性瞬间的代表,他所有的照片都应该是“决定性瞬间”这一理念下完成的,但其实不然。在布列松这本黑皮书中,不乏一些画面模糊的影像,他的大部分照片和我之前理解的决定性瞬间并没有直接关联,而他生活的那个年代盛行超现实主义,他也不遗余力地尝试过超现实主义摄影。

1、关于决定性瞬间。

布列松曾说:摄影,要屏气凝神,把一切感官集中在稍纵即逝的现实前,若能成功掌握这瞬间的画面,无论身心都会深感愉悦。但他的这一观念常常被误解。我发现现在许多所谓决定性瞬间的照片,好像只是抓住了形式或行动顶峰上的瞬间,而忽略了对情感、诗意等其它方面的瞬间的把握,通常拍摄这类照片的摄影师会被归类为老法师。老法师式照片在我看来,其实是一种单一性的表现,这些照片只在单一瞬间和几何构图学方面是成立的,却没有表现出整体渲染力的平衡。决定性瞬间也不是指照片中每一个元素都呈现出最完美的那一时刻,而是从影像中的形式和内容给影像以真实的意义方面来说的,换言之,当感情、诗意等要素和技术元素配合到最佳状态时,画面或许看上去较为平淡,但是当你深切凝视它,长久体会时,才能悟到其中的奥妙吧。如果从这个角度来定义决定性瞬间,我认为中国摄影师严明的作品就比较符合这一要求。在这本黑皮书中,布列松的照片给我的印象是,这些作品不以追求技术上的影像清晰度为目的,他的许多照片清晰度是欠佳的。布列松自己也嘲笑那些只追求摄影技术的行为,说他们远离了真正问题的核心。事实上我也正是看了这本书之后,才开始去试着思考什么是决定性瞬间,也试着理解布列松的作品。

映·Studio 展览现场

2、所谓摄影史中的“一脉相承”关系。

继续探讨“单一与多元”的话题。打开比尔·布兰特这本黑皮书,可以看到他的照片没有固定的标志性主题和风格,涉猎非常广泛。从摄影师成长的轨迹来看,在比尔·布兰特的摄影生涯中,他经常从尤金·阿杰、雷·曼、布拉塞这三位大师身上汲取灵感。而他对后来的安塞尔·亚当斯、罗伯特·弗兰克、大卫·霍克尼等风格迥异的艺术家也都产生过比较深远的影响,连20世纪英国文学中的杰出人物,也从布兰特作品中汲取过灵感。

从上述来看,我们很可能会以“脉络”这一角度来考量摄影师们之间的学习关系,如果把黑皮书以摄影史的时间顺序梳理,也很容易按照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和罗伯特弗兰克的“非决定性瞬间”,将摄影师们分为两条脉络主线。但是,我觉得这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因为单一的“脉络”实质上是一种不可逆的上下式的层级关系,好比师徒之间的继承,但其实质却是一种单一视角的一元思维模型,不免有落入了“固定分类”这一陷阱的风险。前段时间我在网上看见沃克·埃文斯晚年时拍摄的宝丽来照片,和他过去的风格完全判若两人,与作品的变化同理,人的关系也不是绝对的。你可以说罗伯特·弗兰克的“非决定性瞬间”影响了某些日本摄影师,但是我相信日本摄影同样也影响了后来的西方摄影发展,他们之间不存在一种层级式的脉络方向,而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平等交流。也只有当他们不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时,我们才可能从他们当中的任何环节去汲取营养,从而体会到多元变化思维带来的思想碰撞。

映·Studio 展览现场

3、回去以后的再消化。

看展览如果只限走出展厅之时就戛然而止,我觉得这和没有去看过这场展览是同一回事。就像我们在嘴里咀嚼完食物之后,要经过肠胃消化,才会被真正吸收。看完展览回去之后,还有一个后期消化的过程,包括这次展览是否让你有更多的思考或者让你在技术方面进一步落实到实践中去,等等。我在回去以后也进行了不少思考与实践,包括如何来撰写这篇文章。

自从看过这次展,我对比尔·布兰特的照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在昨天把他的影集拿出来重新翻阅,随便打开一页就吸引住了我的目光,那是1934年布兰特拍摄的“客厅侍女及其下属准备侍奉主人享用正餐”。在这张照片中,两名女侍从站在餐桌前,奢侈繁华排场的餐具摆设与两位女侍从严肃的表情形成了一种张力。她们仿佛各怀心事,但是这里面却大有文章可看,就像哲学家萨特所说的,人和器物是有区别的,器物始终是器物,性质上不会改变,而人是会发生变化的。照片上的那一瞬间,这两个女人,她们的确是侍女,但也许有一天,她们其中的一个或两个,已不再以侍奉主人为生,她们的人生会发生变化。人也往往借助器物来彰显自己,一桌奢侈华丽闪耀的玻璃和金属器皿彰显出了这家主人的某种形象,可以想象那又是另一番怎样的故事。于有形之中探寻一个无形的世界,这是一种看照片的方式。

映·Studio 展览现场

在黑皮书展上我看到了塞杜·凯塔的作品。他的照片基本是摆拍的,也就是说他在摄影棚里为那些非洲中上阶级的人们拍摄结婚照或个人艺术照,一开始我并不喜欢这类照片,回家以后,我的脑海里不时浮现出这些照片,于是我思考,为什么这样的照片会在纽约被热捧呢?后来当我在网上看到放大的照片时,瞬间领悟到几点:一是,摄影或者说照片,它始终是一个现实,也就是说不管是现场抓拍,还是艺术照、摆拍照,它都体现出那个现实世界的真实,凯塔拍摄的照片中那些人物的表情,会让你去联想他们所生活的那个世界的实际生存状态。二是,塞杜·凯塔当年摄影的目的是非常单纯的,因为他那时还不知道这样的照片也会价值连城,所以这些摆拍的照片才会留下如此真实而动人的影像。

生活的日常也许没有太多变化,但某些东西可能正消然改变着你。黑皮书展览对我来说,后续还会有许多帮助,只等待时间来作慢慢消化。

映·Studio 展览现场

三、黑皮书对今天摄影的意义

如果你对这些黑皮书上的摄影师不甚了解,那么通过这次短暂的看书过程,你大概就会对过去这一阶段的摄影史有了一种整体把握。但如果你和我一样,只是对过去的一部分认知有所了解,那么就非常有必要再去扩充自己的认知。这次看展经历给了我学习和思考问题的框架。回到家以后我才发现,还有好多摄影师的书没有来得及细看,或者根本就没想起来要看,比如亚历山大·罗德琴科,我就后悔怎么没去翻一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罗德琴科的理解只限于他是一个和苏联政治捆绑在一起的摄影师,我非常想看到自己所了解的那部分之外的一些东西。还想看一看保罗·斯特兰德,看看他有没有其他的一些我不知道的作品。另外,有一本《我不是摄影师》的黑皮书里收录的全是业余摄影师的作品,也同样相当有启发性,是我喜欢的书籍之一。

小书和大画册比起来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大的画册会让你深入画面本身,容易陷入到局部当中去,而较少顾及这位摄影师所有作品的一种综合而全集的感受。如果从作品需要“反复观看研究”这个角度来说,黑皮书的细节可能是不够的,原作会有更多细节。但它仿佛是一个图鉴,让我们了解每一位摄影师到底拍过哪些作品,令我们构建起一个图片思维导图,或者还可以说它是一张地图——摄影史地图,去了解自己的定位以防迷失方向。

以廉价的形式让摄影普及,这是非常伟大的创举,能够让更多人看到经典照片,推动摄影向前发展,这个意义就如同过去中国书法的普及,名家辈出杰作频现为人类文明添砖加瓦,而任何艺术只有在普及发展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共同作用下,才可能出现一座又一座令人叹为观止又无法超越的高峰。

特别建议法文好的朋友去看一看,据说每一本书的前言都不一样,是分别由资深评论家或非常了解这位摄影师的人士所写成的。不过虽说这些文字十分具有诱惑力,但对我来说,不懂法文也是有好处的,可以直接看图片,图像本身有自己的语言,如果事先以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占据自己的头脑,很可能就不会得到一张最原初意义的照片。

映·Studio 展览现场

黑皮书就像是一幅摄影地图,你有多少知识,就能在这张地图上得到多少知识,你有多少认知,就能从地图上再挖掘出更多的认知。对于收藏者来说,如果想把这197本黑皮书全部收齐,是相当困难的事情,许多黑皮书已经绝版,从二手市场购入往往价格不菲,所以如果没有映Studio收藏机构在幕后进行的工作,比如收集、保存、研究、编目等等,参观者也就无从观看这些有趣的书籍了。

END

参观请加好友预约

“摄影黑皮书”暨封面作品原作收藏展

展期/Duration

2020年03月09日-2020年07月31日

09 MAR 2020 -31 JUL 2020

票价/Ticket

25元/人

¥25 / Per

地址/Location

杭州市西湖区西溪路浙商创投中心B座402室

402, Block B, Zheshang Venture Capital Center,

Xixi Road, Hangzhou

—【凡是摄影】—

| 带你进入摄影大师的世界 |

投稿请联系微信号 fanbuys

法律顾问:江苏袁胜寒律师事务所 13776609922

原标题:《带你看展(18):“黑皮书”不是一座孤岛》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