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融资难仍是小微企业最大难题,急需金融工具协同创新
自从岁末年初新冠肺炎暴发以来,为遏制疫情蔓延,各省市陆续进行了隔离管控措施。人员、交通和各类资源流通受限,经济遭到极大冲击。除家庭必需消费外,其他消费和企业投资基本停滞。
李克强3月20日考察国务院复工复产推进工作机制时强调,要想尽一切办法让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生存下来。今年“六稳”工作的头稳是就业,而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是就业最大的“容纳器”。
小微企业,包括小型、微型、家庭作坊和个体工商户,其数量占企业总数的98%,吸纳了70%以上的人就业,纳税占国家税收总额50%,其产值占GDP总量的60%,在此次疫情中损失惨重。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对26个省市自治区各行业进行网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民企和个体工商户受到疫情冲击最严重,主要面临资金链、流动资金及要素价格的影响。张夏恒(西北政法大学商学院)通过网络问卷调研法,对116家小微企业负责人就企业损失、复工、经营压力、经营资金、账面资金、用工需求及未来预期进行调研,结果显示:一半企业损失严重,复工手续复杂,物流订单和供应链压力较大,营收减少且成本增加流动资金紧张,账面资金大部分仅维持三个月,未来会减少用工需求,约四成对未来经营态度悲观。
武汉大学中国新民营经济研究中心联合武汉市工商联搜集了湖北境内573份企业问卷,其中,小微企业占比高达75%,结果显示一半企业仅能维持三个月,对未来比较悲观,超过七成的企业存在资金紧张和经营成本上升的困境,企业面临的困难首当其冲的依然是资金问题。
即使国家和湖北省出台各种减免社保费、缓缴公积金、减税、金融普惠等政策,大部分小微企业依然无法从银行获取贷款。为了让小微企业活下来,从融资来看,金融工具的协同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小微企业借贷市场供不应求。
一方面,要引导和吸引更多的银行和保险进入小微市场,消除国有大中型银行在支持小微融资中的“恐贷”心理。从放贷从业人员看,银行内部的不尽责处分,尽职调查和抵押登记的流程太复杂;从银行的机会成本看,其资本资源有限和稀缺,小微占用资源,则其他企业资源变少;从国家金融政策看,激励政策过于单一,难以激励相容,尽管监管从宽,支持和给与配套奖励的激励力度仍显不足。
另一方面,要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搭建一个统一的小微融资平台,建立激励相容的机制,实现资源高效配置。小微企业借贷市场不健全,银行贷款动力不足,银行缺乏小微企业的征信系统,而信息不对称导致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使得小微企业无法获得正规贷款,转向民间借贷,引发系列借贷危机。
本着“多元化扶贫小微企业”的原则,短期内央行可降准降息,确保银行有充足的资金供给,银行成立专门小组(实验改革区)建立定向小微绿色通道,地方政府组织各部门尤其是工商登记部门了解的小微信息提供给银行协助银行主动了解需求,地方政府担保,一企一策。作为政治扶贫任务解救尤其严重的湖北小微企业,保障70%的人有工作有收入,刺激内需。
首先,国家层面看,央行需要降息降准,增加信贷支持,避免信贷收缩,保障国有大银行资金供给充足。当前疫情全球蔓延,经济衰退难以避免,全球疫情管控的背景下,外需订单大幅下降,内需的超额预期回升依赖80%的工薪阶层生计的中小微民营企业,而国有大中型银行资金有限,且十分稀缺,无法满足所有贷款需求,因此,需要央行降息降准,增加资金供给。
其次,地方层面看,地方政府引导和鼓励当地国有银行建立小微企业借贷供给市场,协助解决银行贷款的动力不足问题。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激励措施,制定国有大中型银行资金帮扶政策,将帮扶纳入政治任务,将小微企业纳入“扶贫”行列。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为鼓励银行为小微企业贷款,当前银行业绩主要是关注存贷款数量以及不良贷款,疫情当前,地方政府可以新增“小微企业帮扶数量和质量”考核,并对银行制定现金、职务晋级奖励和不作为的惩罚的政策。总之,各地政府要将扶贫小微作为政治任务,建立以银行为核心的帮扶措施,尤其是湖北省小微企业,根据受灾严重程度进行帮扶。
最后,从银行角度看,在央行的资金支持和地方政府的扶贫动力下,各银行可就近建立临时“专项绿色小微通道”+“专项小微帮扶小组”。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帮扶措施:
1.银行内部制定激励措施。针对国有大中型银行的贷款顾虑及从业人员的“恐贷”心理,金融机构可以出台各种免责措施,鼓励、激励和奖励内部从业人员主动积极与小微企业联系。例如,把救助小微的行为纳入业绩考核范围,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免除贷款无法归还的责任风险等具体措施,解除从业人员的后顾之忧。
2.小微企业存量贷款给与展期。针对银行已有的小微企业的存量贷款给与展期,缓解该企业流动性资金紧张问题。疫情暴发期间以及结束后几个月,银行可按下贷款偿还“暂停键”,将短期贷款转为中期或者长期贷款,并根据小微企业的到期贷款的还款难易程度,对利率进行适度下调,尤其对湖北省内受疫情影响较大、有发展前景但暂时受困的企业,存量贷款给予6-12个月甚至更长的展期,对武汉严重受灾区甚至可以考虑免除利息。
3.银保合作小微新增贷款给与免息降费。针对就近申请贷款的小微企业,提供免息贷款,同时降低担保费用,鼓励和引导担保公司和保险公司介入,拉动担保公司提供担保,拉动保险公司为企业提供贷款保险。对于湖北等严重受灾区可以考虑政府部门出面担保。例如,湖州市级政策性担保公司在原有担保费率基础上下浮30%以上,政府出面协调各金融机构降低企业贷款、票据贴现及信用证议付等融资利率,减少企业财务费用等刚性支出。
4.银政合作简化贷款流程。针对复杂的贷款流程,开辟绿色审批通道,充分发挥政府简化抵押登记手续的服务,借助互联网,采用云服务,上传各种资料证件,提高贷款效率。例如,中国银行广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花都分行成功为一家消毒剂生产企业发放绿色贷款1000万元。银行对该笔贷款开辟“绿色通道”,从方案设计、行内审批、合同签订到贷款发放仅用时2天,贷款将全部用于企业生产对环境完全友好的“一元稳定型过氧乙酸复合消毒液”2000吨,可调配50至500倍的稀释消毒液,产品已被广东疾控部门及广州相关医疗机构采购。
5.银行内部制定“绿色金融、分类分批”放贷政策。针对小微企业需求量太大太广的问题,制定以“绿色金融”为核心,分类分批的放贷策略。首批解决与当前抗疫相关的卫生领域生产制造类行业的资金问题,其次要积极拯救小微环保行业,绿色金融重点为绿色产业保驾护航。必要时,可协调其他企业利益相关政府部门协调参与帮扶,例如民政局、财税局、工商局等相关部门协同参与。
6.银行增设创新试验区,扩大小微企业借贷市场。大力建立和发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加大对疫情防控相关绿色领域的资金支持,助力企业尽早复工。例如,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之一的浙江湖州,在此次疫情中,当地政府便鼓励各银行机构在原有贷款利率水平基础上下浮10%以上。其他地区可效仿湖州建立更多的“创新试验区”。
7.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搭建统一管理的在线借贷平台。针对目前小微企业转向民间借贷,引发危机,难以管理的现象,需要借助互联网搭建一个统一的小微融资平台,建立激励相容的机制,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成本,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例如,众所周知的蚂蚁金服平台。而此次疫情中很多政府都要求银行发挥好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业在线便捷办理贷款、股权、担保等金融服务。
8.银行与法院合作,建立事后监督机制。针对银行贷款后的风险,借助大数据和区块链,与法院等机构合作,建立事后监督机制。例如,3月20日,在最高人民法院指导下,上海交大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副院长杨力教授科研团队与上海银行、上海市新虹桥公证处、上海翰迪数据服务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基于普惠金融的赋予强制执行力公证债权文书区块链与法院执行一体化平台(简称“赋强通”)已经完成,并交付试点落地应用。积极响应国家普惠金融政策,“赋强通”的落地应用,能够对借款人起到提示和警示作用,大幅度缩短贷后管理的时间和成本,是当前形势下推进“零接触”金融服务的有力保障。
在疫情全球蔓延,各国政府管控加强,经济日渐衰退,外需不足的宏观背景下,国家更加需要扩大内需,稳定中小微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正如疫情中80%的女护士救国救民,疫情后80%的小微企业也必将成为救国救民的利器。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助推器,需要发挥积极作用,增加小微借贷市场资金供给的同时,通过互联网平台提高市场效率,优化市场流程,发挥政企联动作用,想尽一切办法让小微企业生存下去。
(作者喻平为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包莉丽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后、武汉商学院经济与金融学院讲师)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