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除了瑞·达利欧和桥水,你必须要了解苏世民与黑石的故事
“封神”达利欧,“封王”苏世民
2018年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的《原则》在中国出版后,畅销150万册,不仅红透投资圈,更是“出圈了”。达利欧之所以被“封神”,一是因为他白手起家,创立了极其成功的基金公司桥水——这家公司管理的财富达到1600亿美元;二是在屡次经济危机中,桥水公司在达利欧的带领下,展现出了精准的预测和稳定表现;三是瑞·达利欧创立了一套理论体系,完美诠释了他的工作和生活原则,蕴藏在他那部风靡中国的《原则》里。
瑞·达利欧
其实,在瑞·达利欧成名之前,黑石和苏世民也已声名鹊起。在华尔街,黑石在度过了创业初期阶段之后,投资生意开始顺风顺水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功。在日本,早在1987年,以日兴证券为首的投资公司就向黑石投入了3亿多美元。在中国,2007年,黑石集团上市前夕,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就以30亿美元入股了黑石。
黑石集团
苏世民和“封神”的达利欧有极其相似之处:首先,两个人都出身于美国中产家庭,年龄相近,而且基本都是白手起家。其次,他们“发达”之时正是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高度繁荣的发展阶段。当时美国经济在里根总统任期内强劲复苏,贷款利率很低,借贷很容易。大量资金在寻找投资机会,而金融业正在调整架构以及提供新型业务,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再次,两个人的经历极其相似,都经历过创业维艰,也都遭遇过各种投资风险,最终也都获得了极大成功。最后,两个人身上都有着坚毅的个性,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他们两个人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一直都在追求卓越,看到独一无二的机会,都会竭尽全力去抓住。
黑石集团创始人 苏世民
苏世民的“封王”之路绝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创业初期,为了推动业务发展,他给每个认识的人写信介绍黑石公司。在发出400多封热情洋溢的信后,他的预期是找他们做业务的电话会响个不停。但结果只有几个电话打进来,还都是祝他好运的。他不断地恳求:“给我们点儿生意好吗?”但对方的回复一直是:“现在还不行,但将来我们会考虑你。”几周过去了,他仍然一无所获。苏世民每天都环顾四周,看着他们租来的办公室,感觉好像在盯着一个沙漏,时间和金钱在慢慢流逝,生意却一笔也没有。
对此,苏世民的反思是,创立和运营小企业的难度和大企业相差无几。一家企业的创立,无论规模大小,都有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你会承受相同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筹集资金并找到合适人才的难度也同样大。在同样的困难和压力面前,要确保创业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全身心的投入。
在黑石成立一年时,苏世民和彼得从华尔街飞到了亚特兰大,想从达美航空基金公司那里募集一笔1000万美元的资金。但最终被无情拒绝,达美航空基金给出的理由相当简单、粗暴——“因为你们都是金融界的知名人士,我们想见见你们” 。
对于这件事,苏世民得到的教训是:“拒绝是可怕的,它会让人羞愧难当。挫折似乎无穷无尽。我们遇到过骗子,也曾经跨越整个美国去赴约却没有等到对方,也遭到过与我们关系很好的权威人士的拒绝。我们的遭遇几乎让我感到山穷水尽,我们的事业几乎让我深感挫败无望,我几乎看不到前面的路。但我绝不能回头,我必须勇往直前,百折不回!”
在埃德科姆交易中,苏世民由于投资判断失误导致巨亏,“我们预期的利润,也就是用于支付我们借贷成本的那笔钱,再也没有变为现实。我们无法偿还债务” 。为此,苏世民遭到了基金投资人劈头盖脸的训斥:“你是能力有问题,还是脑子不好使?得蠢到什么程度,才会把钱浪费在如此毫无价值的东西上?我怎么能把钱交给你这种低能儿呢?”苏世民的反应则是,“坐在客户的办公室里,我感觉自己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涌了上来,双颊变得通红。我不得不努力控制自己不能哭出来。我说:‘我知道了,我们以后会努力改善的。’走在去停车场的路上,我对自己发誓,这样的事情,以后永远永远都不能再发生在我身上。”
在苏世民的投资生涯中,这样的投资风险不胜枚举。他一直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在苏世民看来,一家工业公司可能需要数年时间才会失去市场地位,最终破产,而一家金融机构破产只需要一天时间。在金融界,突如其来的运气逆转,一笔糟糕交易,一笔不良投资,都可能将你击垮。
到今天,黑石集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管理着超过5000亿美元的资产。苏世民“华尔街之王”“投资界王中王”“美国房东”的头衔已实至名归,他的投资策略和投资哲学也得到越来越多全球投资人士的认可。
财富杂志称苏世民为“华尔街之王”
创立苏世民书院:为什么是苏世民?
在自己的投资生涯中,苏世民一直以坚韧的毅力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个性被投资同行所称颂。苏世民认为,成功的企业家、经理和个人都是具有志在必得的气魄和一往无前的精神的人。他们会在恰当的时刻当仁不让。当其他人谨小慎微时,他们会接受风险,当其他人瞻前顾后时,他们会采取行动,但他们会选择明智的做法。
苏世民更善于挑战别人不能解决、不能完成的任务和困难。他说,为人所不为,为人所不能,以此建立自己的声誉。对于一个试图突破的企业家来说,解决困难问题将成为自我证明的最佳方式。
在苏世民看来,一个人的信念必须超越自我和个人需求,它可以是自己的公司、祖国或服役义务。任何因信念和核心价值观的激励而选择的挑战都是值得的,无论最终的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
也许创立苏世民书院正是他这种坚毅的个性、该做点什么的想法、超脱的信念和核心价值观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产物。
苏世民和苏世民书院的学生
但在中国的一所传统大学创立一所书院绝非易事,尤其是这所书院需要承担非凡的使命:要鼓励来自世界各地的最优秀和最聪明的人在清华大学一起学习;这些学生在中西方教授的指导下学习,在这些前辈的帮助下,找到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当他们日后成为影响各自国家的领军人物时,他们可以理解彼此的文化和信仰,他们会在友情和理性的基础上采取行动,摒弃导致各国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疑虑和不信任。当然,困难远非这些,还要招聘教师、募集后续投入资金、建设校舍……
苏世民说,如果有人认为出资人支持高等教育只是写张支票、换取荣誉学位,那就大错特错了。
在苏世民学者项目启动之时,苏世民捐赠了1亿美元,但他很快发现这1亿美元对自己设想中的规模宏大的苏世民学者项目来说是杯水车薪。于是,他一边确定师资队伍,一边向著名大学的校长、院长和奖学金项目主任推荐苏世民书院,但更重要的是,他要找到更多出资人来向这个项目捐赠。
用苏世民的话说就是:“我又回到了推销创意的阶段,从商业圆桌会议到婚礼殿堂、从达沃斯经济论坛到纽约派对,无论我走到哪里,我都跟身边的人讨论这个项目。如果我认为与我交谈的人对中国或教育有一丁点兴趣,我就会提出让他参与出资,每个有钱人都逃避不开我不厌其烦的推销。”
除了募集款项之外,还要进行硬件建设,也就是说苏世民学者项目需要在清华大学校园里从无到有建设一座“实体”的苏世民书院。苏世民的想法是,建设这个项目的主旨应当不仅仅是让全球各地的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他们彼此在学习期间建立起良好关系。他希望在书院的设计中倾注自己设计黑石办公室的心血和理念。
最终经过了反复的沟通、研究,甚至是唇枪舌剑,集古朴、典雅、现代于一体,融合中西方特色的苏世民书院得以在清华大学校园里落成。
清华大学
“每个人都有梦想,尽你所能帮助别人实现他们的目标。”这也许是苏世民投资创立苏世民书院的初衷和情怀。中国古语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苏世民书院这一创举,若以成败论英雄,苏世民肯定算得上一位英雄。
《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一本价值15亿美元的书
自成立以来,黑石每年以大约50%的速度增长,现在它管理着超过5000亿美元的资产。但是成功并非易事,一路走来,苏世民也遭遇了诸多艰难。他对如何实现卓越、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追求有意义的人生进行了总结和思考,这些总结和思考都体现在了这部名为《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的书中。
苏世民曾经跟出版社开玩笑,说这是一本价值15亿美元的书。因为他花了两年时间亲自撰写这本书(苏世民每年从黑石公司获取的薪酬是7亿-8亿美元),公司的事务,如果不是非常重要的话,他也几乎把它们放在一边。他说,“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我30岁之前就了解这些,我做的事一定会更多,我会忽略一些想当然,更为专注,也更为广阔。”
这本书的英文版在美国出版后,迅速登上了各大畅销书榜,受到了企业家、学生和组织内各个层面员工的广泛欢迎,因为这本书为如何开辟成功之路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借鉴和建议。书中提供了很多有益的经验教训,可供希望增加个人影响力、进行自我提升,甚至志在建立具有独特文化的卓越组织的读者参考。
《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英文版《What It Takes》
一位投资公司的总裁曾这样说,“这是我这么多年来读过的最优秀的一本书,每一页都有触动你的部分”。他说,这本书详尽地描述了苏世民的人生经历和黑石的投资历程,包括其间所经历的各种挫折与磨难,国内投资行业的不少知名人士都对这些经历感同身受。
苏世民的老朋友杰克·韦尔奇是这样评价这本书的,“这本书介绍了黑石集团在过去30年里取得伟大的商业成功的经验,记录了苏世民和黑石集团成为全球顶尖商业传奇的故事,充满了新鲜的洞见和苏世民的个人经历。从学生到首席执行官,每一个人都会与之产生关联并从中有所收获。”
通用电气集团CEO 杰克·韦尔奇
金融领域从来不缺投资逻辑,但很少有人愿意无私分享,苏世民在这本书中分享了他的投资与并购战略——尤其是他总结的25条工作和生活准则,分享了华尔街“金钱至上”的投资逻辑。可以说,这部书出版之后,华尔街投资界已经没有秘密可言。
同时,他分享的投资理念、创新投资思路对于中国投资人和投资市场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他在书中所分享的对培育企业文化的重视,公司规模扩张之后如何进行高效管理,以及他的识人、用人策略,对企业管理者来说,无异于是一本企业管理圣经。他分享的创业和奋斗精神,以及他创新、突破和开放的头脑,对于中国创业者来说,也是一份难得的成功创业宝典。当然,对普通读者来说,《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也是一部睿智的人生指南,书中满满都是可以坚守的人生信条。
中信出版集团《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