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简体字版陈寅恪论著引发争议,学者:一样能呈现古典世界
译林出版社日前宣布,即将推出简体字版《陈寅恪合集》,由此引发了一阵讨论。
1960年代初,中华书局想出版《金明馆丛稿初编》和《柳如是别传》,陈寅恪先生两次去信,谈到“请不要用简体字”,后人也一直坚执这一要求。陈寅恪先生去世50年后的今天,著作权保护期终止,进入了公有领域。
现在出版合不合适用简体?3月28日晚,《陈寅恪诗笺释》的作者胡文辉发文,谈了自己的看法。
胡文辉是媒体人,工作之余从事于学术研究。作品《陈寅恪诗笺释》《现代学林点将录》广受好评。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众所周知,陈寅恪的诗中,包含不少隐曲之意,不与其当时心态结合不容易明白诗歌含义,是陈氏本人的“心史”。《陈寅恪诗笺释》初版受到不少好评,帮助读者更深刻认识陈寅恪的思想世界。
不仅读者,研究陈寅恪的领域内顶尖学者也多有赞誉:“古典今情,各极其致”,“精解妙悟,触处皆是”。
作为年轻一代中受好评的陈寅恪研究者,胡文辉怎么看待这次简体出版?
“这本是不成问题的问题。”胡文辉是在简体横排的文字世界长大的,对繁体字,认识却无法书写。
“繁体是汉字,简体也是汉字。简体字足以传达繁体字所传达的内涵,通过简体字,一样可以呈现那个古典的世界,正如弗兰克的大提琴协奏曲,也可以用小提琴拉出来。”
他认为,“古籍简体并没有真正破坏文本的本来面目。简体字仍然有效地——更有效地——承载着古籍的意义世界。”那么既然古代的古籍都能简化,陈寅恪先生的作品,为何不能?
陈寅恪作品不能简体化,唯一可成为理由的,就是他的意愿。怎么看待他的意愿呢?
胡文辉说,当时陈先生把繁体字看作传统的象征之一,在“传统文化雨打风吹的年底啊”,可以有“了解之同情”。
陈寅恪为王国维墓碑撰文: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但今天,简体字完全成为主流,这样的语境中,对待陈先生见解的态度,不妨用陈先生对待王国维见解的态度。崇敬他“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同时,对他的学说,要承认有商量的地方。“若只知亦步亦趋,依样画瓢,则有负陈先生遗说之大旨矣。”
对陈先生,首要的是传播的最大化。
“不论以何方式(繁体或简体),不论有何动机(膜拜或赢利),只要能不失原义地传播其学说,我们都应乐见其成。”
(原题为《陈寅恪的论著简体字出版合适吗?胡文辉:简体字一样能呈现古典世界》)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