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战疫启示:佛山离“韧性城市”还有多远
不久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2月,佛山市外贸进出口总值671.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增速及增量贡献度均居全省第一。佛山经济的韧性再次凸显无疑。
事实上,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不仅是经济韧性,一座城市的设施韧性、服务韧性、治理韧性等多个“韧性指标”都在承受着很大的考验。如何成为应对不确定性风险、降低脆弱性、提升系统恢复能力的“韧性城市”,也成为公众讨论焦点。甚至有专家提议,应将“韧性城市”纳入“十四五”规划体系。
从2003年非典疫情到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再到如今的新冠肺炎疫情,每一次突发公共事件都会激起社会各界对城市风险防控和承载力的反思。佛山作为一座人口和经济规模都不断增大的城市,如何以城市韧性抵抗危机,摆脱“大城市的脆弱”从而保持稳健,显得越加紧迫。
面对“韧性城市”这门综合复杂而又极具挑战的功课,佛山该如何作答?
大城市时代的倒逼以韧性面对“黑天鹅”
3月11日,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下称“研究院”)微信公众号上的一篇文章刊出后不久就受到多方转载和关注。在这篇名为《“战疫”思考:应将韧性城市纳入“十四五”规划体系》的文章中,其作者——研究院创新与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余晖认为,疫情倒逼下,需要将“韧性城市”理念和思维融入到“十四五”规划体系的各个领域。
城市战略高度的思考,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激起的社会各界对城市风险防控的反思,让“韧性城市”再一次进入公众视野。
“韧性城市”并不是什么新概念。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ICLEI)在2002年给出的定义是,韧性城市是“对于危害能够及时抵御、吸收、快速适应并做出有效反应的城市”。不过,全球各界对韧性城市的内涵界定也不尽相同。
“但总体来说,它是个系统工程,要求城市系统内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功能体系都应具有恢复力、灵活性、冗余性和包容性。”余晖表示,整个城市功能体系抵御和化解冲击的能力越强,也就是韧性越强,则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越强。
而这个概念再次成为舆论焦点,是时势与时代倒逼的结果。
一方面,“黑天鹅”事件的持续发生,让民众的风险意识增加。从2003年的非典疫情到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再到如今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预测的“黑天鹅”对城市发出了一次次的抗压性与恢复力测试。
另一方面,全球化与大城市时代的到来,让城市间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此次疫情的暴风眼武汉,这座九省通衢、常住人口超千万的超大城市遭受的突发公共事件冲击,让外界看到大城市在抗风险上的严峻挑战和对全局的影响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佛山同样避不开增强抗风险城市韧性的命题。
“过去我们的城市在推动快速发展增强实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此次疫情提醒我们,同时要注重增强城市韧性,尤其是在当前,我国处于以都市圈为特征的城市化阶段。处于珠三角城市群中的佛山,更需重视起来。”余晖说。
2019年佛山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大关,跻身中国内地第17座万亿级城市,成为当之无愧的产业经济大市。但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数据显示2019年底,佛山常住人口达815.86万人,去年新增人口数创近9年新高。珠三角9市中,佛山去年常住人口增量仅次于广深。按照国务院对城市规模的划分,佛山已属于特大城市。
对这样一座人口和经济规模大市来说,如何在城市的开放性和人口高度流动下摆脱“大城市的脆弱”,无疑是一个紧迫的命题。
多维度试炼造就佛山“韧性”基因
其实,佛山与“韧性”这个词一直有着不小关联。这个一度创造了草根创业和民营经济造富传奇、一路稳扎稳打走来的城市,本身就潜藏着“韧性”的基因。
佛山的“韧性”最华彩的篇章,是制造业与民营经济的稳健发展。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让不少国内城市产业经济遭受冲击。但佛山凭借一批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制造业龙头企业、内生型强的民营经济特色和较低的民企资产负债水平,在危机中依然延续了平稳较快发展。当时,佛山民营经济表现出的良好抗风险能力,让外界惊叹。
十年后,佛山又率先发起制造业领域的品质革命,让高品质密码深入多元化行业的实践,奠定产业基本盘的质量基础。承安铜业生产出百亿颗优质铜球,保障电子产品原材料安全;蒙娜丽莎坚持“让价不让质”,树立陶瓷行业品质标杆;华兴玻璃砸碎数百万个瑕疵玻璃瓶,成就“亚洲日用玻璃大王”名号。
在这些优点加持下,佛山渐行渐稳的城市经济发展轨迹逐渐被勾勒。2011年以来,佛山GDP增速长期保持在8%左右。这对一个拥有高经济基数的人口特大城市来说,实属不易。
在经济韧性不断融入佛山发展血脉的同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蜕变,也在试炼着佛山的治理韧性。
佛山从2010年起建设智慧城市,这为佛山的城市升级与变革打开了新大门。在政企联动下,佛山推进基础网络建设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应用,逐渐搭起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
其中禅城的智慧城市在2014年入选“中国社会治理创新范例50佳”,其“一门式一网式”创新改革获得国家级荣誉点赞,社会综合治理云平台提高了政府对社会事件的反应速度。佛山更是在全省成立首个地级市数字政府建设管理局,打通政务数据的信息孤岛。
诞生广东首张通过“市民之窗”自助机打印的《食品经营许可证》,市民通过自助终端设备可自主办理营业执照申请业务,用手机就能上报交通事故,医疗服务与居家养老也开启智慧模式……广泛赋权,并利用新技术激活城市的快速反应力,佛山以治理韧性优化着企业服务和市民生活的质量,更提升着其应对社会变化的能力。
进一步深挖新科技利好,以安全产业为切入点,佛山近两年更是向一座安全韧性城市迈进。南海推动大量的安全产业前沿创新资源在本区集聚,全面建设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提升安全生产乃至整个佛山的应急保障能力。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范维澄所说,佛山公共安全科技整体进步挺快,且政府重视,营商环境不错,正成为一个安全产业集聚发展的高地。
探索前路打造转危为机的“韧性城市”
尽管底子不错,但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佛山的城市韧性又提出了更多的考验。目前,北京、南京等城市已明确推进或出台相关的“韧性”规划。面对“韧性城市”这门综合复杂而又具有延续性的功课,佛山该如何作答?
“目前国内外韧性城市的实践,从领域来看,主要涉及地质灾害、气候灾害等防灾减灾领域;从建设路径来看,更侧重直接风险防范、空间规划和硬件设施完善、个别部门能力提升。”余晖表示,佛山建设韧性城市,应该是全方面多领域的,不仅是局限于空间和硬件设施的规划,而应包括直接和间接风险的防控、系统的规划制度、部门联动机制等。
余晖建议佛山制定城市专项规划,在经济韧性、设施韧性、服务韧性、治理韧性、生态韧性等方面提出相应举措。而这与佛山此前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强化综合竞争力的思路是一脉相承的。
不过,在对“韧性城市”的系统布局中,佛山又该如何找到主要抓手?
在余晖看来,作为制造业大市的佛山需要特别注重产业韧性,尤其是注重产业链安全,保持供应链弹性,以防产业因“黑天鹅”式风险而陷入供应链断裂,或导致自身产业链外移。
疫情发生以来,供应链缺口一度成为佛山制造业企业复工复产的最大痛点之一。而这一挑战也触发了佛山复工政策的新思路。在顺德,整个产业链的复苏成为其安全有序推进复工防疫的重点。为保障供应链产能畅通,顺德区政府部门首创“产业链复工”模式,成立了复工复产工作组,梳理出各个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名单,帮助整个产业链复工复产。佛山市商务局等部门也出台了多项举措,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
对产业链韧性与供应链弹性的打造,也可以在未来进一步形成体制机制,常态化纳入佛山经济韧性的举措制定中。
另外,在现代化治理上巩固优势,在“治理韧性”上实现新飞跃,也可成为佛山重点。
此前多位专家在建设韧性城市的对策建议中提到,提升治理韧性关键是城市治理要下沉到社区居民。余晖则表示,治理韧性要增强社区归属感,通过社会整合实现自我振兴。
此次防疫充分凸显了社区的战略性作用。如何将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的更多数据共享至社区,为社区服务提供更精细化的指引和数据支撑,形成一种“自下而上”的城市修复功能,也将成为佛山练就城市韧性的关键。
“总体来说,政府的主导作用,社会的多元主体参与,城市间的联动机制都是关键。韧性城市内涵一直在变化,目前世界上并无成熟的经验可借鉴,需要佛山探索前行。”余晖说。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