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隔离”日志|3月的伦敦,逐渐“社交疏远”
3月8日,伦敦市中心有不少游人。本文图片均为作者拍摄并供图。
在经历了几天风暴外加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之后,迈入3月的伦敦终于暖和起来。
为了去英国北部做一个视频采访,我要在伦敦市内搭公交加火车,路上总共要花至少8小时。由于2019新型冠状病毒疫情(Covid-19)在英国亦有病例,我踌躇了一阵,还是决定上网去搜寻医用口罩。
1月初,亚马逊等网站上的口罩已经处于脱销状况。此刻,虽然还有网店销售,但卖的都是天价。我也去几家药店问询,包括英国连锁的Boots,都说明平时就并未销售任何品种的口罩,但门口的货架上摆上了一次性擦手巾。
既然没有医护口罩可戴,我就在器材包里塞上一小瓶酒精擦手液和一个以防万一用的棉布口罩,踏上了北上的旅途。
坐上一列拥挤的英国火车
去年年末,我在上海呆了一个月。由于鼻子过敏,大部分时间我都戴口罩出门,路上遇到戴口罩的人,也觉得稀松平常。回到伦敦后,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中国暴发并蔓延到亚洲各国,在英国戴口罩的亚洲人也明显多了起来。
1月23日,武汉封城在国际媒体上引发热议,也让更多人关注到武汉这座城市和新型冠状病毒。那时,我在网上见到的讨论和身边朋友的聊天内容,多集中在中国的经济,人权状况,信息流通和种族、地域歧视上。那时候英国还未有感染者,但在媒体的社论栏目和社交媒体上,已经有人提出本地种族歧视案例的出现和继续攀升的可能性。
幸好,在我周围,大家照旧工作、生活、出行。一个月来,只有一位在牛津大学做病毒研究相关的朋友见面时小心翼翼地问我:“你最近没去武汉吧?”她平时在进出皆需沐浴并全身消毒的实验室工作,自然比其他人多留了一份心。
2020年2月4日,英国发现两位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后,多家英国媒体立刻跟进报道,并提供了详尽的英国如何处理病例和隔离从武汉返英人士的信息。
2月间,我陆续以各类方式接收到2019新型冠状病毒相关资讯。首先,社区诊所发来关于疫情的通知,并建议有症状的市民不要出门,更不要去诊所和医院,而是拨打111医疗热线;接着,我的社交网站账号上跳出了NHS的中文资讯 —— 这应当是NHS通过社交网站的付费服务而特别指向使用中文的人士的;2月底,各类社交网站上开始出现2019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信息的专属链接。
3月这一天的早晨,我按时抵达火车站台,却被告知,因早晨铁轨上发生事故,多个班次被取消。由于多部班次的乘客都上了同一辆列车,车上极其拥挤,但还算安静有序。上了车,我在一位老太太旁边发现了一个空座位,便问她是否能入座。她想都没想,就答:“当然,随便坐!”
计划中的视频采访在大学里进行,我发现采访对象也用起了酒精搓手液。我们在闲聊间说起疫情,她的态度冷静、有礼。拍摄顺利进行,只是握手、拥抱之类的见面礼暂时免了。
在从北部回伦敦的路上,车厢前的电视荧幕里滚动播出当日新闻,七成都是关于新冠疫情的。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在三月初推出英国抗击疫情的计划,包括控制(Contain)、延迟(Delay)、科研(Research)和缓和(Mitigate)。他还不忘强调洗手的重要性:“抗疫,有件我们大家都能做的事情就是:用肥皂和热水洗手,要洗两遍‘生日快乐歌’那么久。”
虽然首相说了:“现在,大家还是可以继续照常生活”,媒体和科学界也都作出了较及时的回应并付诸了行动,但在欧洲病例每日增加的情况下,英国的医疗系统是否能承受得了更多的病患压力;依靠进口并处于脱欧中的英国是否能保证民众有足够的平价日常用品;需要隔离或在家工作的劳工是否有相应补偿或扶持,都还是疑问。
政府政策出台前,民众已自觉“社交疏远”(Social Distancing)
3月8日国际妇女节,英国街头庆典侧影。
3月8日是周日,伦敦各处公共场合有不少妇女节的庆祝活动。扶贫非营利组织CARE在英国议会大楼和白金汉宫中间的广场上搭了大舞台做讲演,现场有数千人汇集。那天还下着阵雨,大家未顾及天气,在雨中高昂地欢呼和舞蹈。
3月9日那周,唐宁街在周四开了记者发布会,也提前放出风声,英国的抗击疫情计划或许会进入“延迟(Delay)”阶段,也就是说,有可能会关闭学校、商店。更严谨的政策可能是让民众居家办公,再进一步就是停止公共交通和关闭机场。大家在等待消息的时候,已经做出了闭门不出的准备。
我所在的工作单位也作出了一定的应对措施,员工已经可以申请在家工作。相关的同事也为我们的器材做好“搬家”的准备。一切就绪,然而,周四(哪一天)的记者发布会并未提出让民众在家上班,而是着重在如何在医疗资源欠缺的情况下打长期战。
在记者发布会上,有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保护老人和身体有恙的人,如有不适,要与他们自觉隔离,并且保证医疗资源能继续提供给医院里的其他病人。对于有呼吸道疾病症状的人,政府建议在家自我隔离七天,因为大部分人会自愈,如果七天后仍然身体不适,即刻拨打111热线,会有专人来接收病例。这样能减少病毒测试数量,减轻医疗负担,总患病人数的曲线也会保持稳定。
不少民众对英国的“佛系”政策感到担忧。在记者会上,也有人提问为何不关闭学校,得到的答案是,如果关闭了学校,就更难保证这些孩子的去向,而在学校,起码能集中管理。另外,“自我隔离疲劳”(self-isolation fatigue)会导致人们无法长期在家不外出,这样的政策要选择最佳时期才用。
虽然有不少反对声觉得英国政府的政策实在太宽松,首席科学顾问帕特里克·瓦伦斯勋爵(Sir Patrick Vallance)在3月13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支持政府的决定,并提及了事后饱受争议的“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理论,即如果有60%的人口患病,所有人口将能得到群体免疫。虽然“群体免疫”在英国一些媒体上了头条,但少有英国民众谈及,反倒是在各大中文媒体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称这是“英国抗疫政策”。
3月14日,295位学者联名公开信,希望英国能实施更严谨的抗疫政策。英国健康管理和社会关怀部门回应:“群体免疫不是我们的抗疫政策之一,这只是一场疫情的副产品。我们的目标是救治生命、保护弱者,并减少国民健康体系的压力。”
一场新闻发布会之后,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各种声音交战之间,民众其实早已开始 “社交疏远”。伦敦的连锁超市里,囤积意大利面的人更多了,不少超市开始限购,家附近的小超市加紧进货,我在路上碰到不少捧着卫生纸的人。有朋友表示,后面几个月要坚持骑单车,不再坐公共交通工具,并时刻提醒父母要注意卫生。
3月8日,英国女性穿上1920年代的服饰,纪念女性获得选举权 (Women's suffrage)。
如何让“热爱自由”的英国人配合抗疫政策
从3月16日这一周开始,英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措施,并首次将“社交疏远”作为政府的抗疫建议。首相每天直播讲演,公布最新的建议和政策。从最开始的“建议”,如减少集会、减少乘坐公共交通的次数,到后半周比较严格的“政策”,如周五(哪一天)开始中小学生在家学习、周六(哪天)开始关闭酒吧、餐厅咖啡厅等场所,政府循序渐进地将“社交疏远“变成了民众日常生活中必须考虑的事实。演出场馆、庆典活动和体育集会在一周内陆续发出通告,表示接下来的活动将取消或无限期延迟。
上几周,部分身在疫情率先发地区的民众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对英国的“佛系”政策感到不满,并用中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更严苛的政策来做比较。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行为经济学教授苏珊·米基(Susan Michie)也是这次英国政府抗疫科学团队的顾问,她在接受BBC访问时用行为经济学谈到,为何建议英国政府在“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之间选择“胡萝卜”—— 虽然可能是根难啃的胡萝卜:
“我们从社会和行为证据中了解到,如果抗疫政策要长期有效,首先,社区需要获得良好的财务和物质支持。第二,必须有非常好的社区参与度,即社区动员。第三,人们需要非常清楚他们被要求做的是什么,什么时候、什么地区政策会放松,他们得有一定的把握。如果人们感到困惑,他们会焦虑,然后就不会遵守他们(政府)的要求。”
米基也向政府发出警告,表示政府提出的措施必须有公平性,如考虑到已处于贫穷处境的社会群体和个人,如果他们因这些措施而遭受更大的困难,不平等现象将会加剧,人们可能会抵抗和拖延。
所以,在建议减少社交并下令关闭学校和餐饮设施的同时,英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对受影响人群的补助政策,而学校也依旧为疫情期间从事相关职业的工作人员(如医护人员、记者和送货工人)子女开放。在当地中学任教的朋友说,虽然现阶段预计很少会有家长把学生送到学校来,她和同事们仍会轮流在学校值班,以应对万一有人需要将孩子送来。
英国家庭现在面临的内部压力,可能平时只有在圣诞期间、全家聚集的时候才有。因此,英国媒体不但持续关注疫情报道,也有不少基于专家采访的“干货”指导性文章,比如如何劝说家人遵守“社交疏远”、如何让孩子在外玩耍时和别的孩子保持适当距离。
在抗疫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并非没有风波。我有不少文艺界朋友平时是自由职业,在政府推出补助领取的指南时,由于惠及的政策有各种严格的条款限制,他们已在具体政策出台前,联名向政府倡议扶持自由职业者。
而在连锁超市里,过度购买的现象似乎加剧了,而弱势群体,特别是老人则无法大量采购。3月20日,三家英国最大的连锁超市集团推出限购令,并有不少超市将开门后的第一小时设为老年人的购物时间。另外,英国较完善的反不正当竞争法限制了送货时间和补货的频率,即使大超市集团表示供应链上没有问题,由于这些法令,超市补货不太及时,因此号召政府在特殊时期暂缓这些法令。反思这些风波,许多是由于法律太过“谨慎”甚至可以说是“繁琐”,反而需要“松动”已有的法律,为特殊时期的政策留出空间。
上周六(3月21日),在餐厅、酒吧关门前,不少人最后狂欢了一次,这种行为让不少英国临床医学工作者紧急呼吁年轻人留在家里,阻断病毒的传播。首相约翰逊在3月20日的每日讲演中强调:“我们希望您留在家中,这样我们才能保护我们的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并挽救生命。我知道这多么困难,这似乎与英国人热爱自由的本能背道而驰,但我们将克服这一困难。我们将一起经历它,我们能打败病毒。”毕竟,这次疫情是英国自二战以来遇到的最大危机。关闭企业、学校等都是战时才会用到的特殊手段,是否有效,可能需要时间来检验。
3月22日早上,公园里一边保持社交距离一边锻炼的人们。
(作者陈姗姗系多媒体制作人)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