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不会办公司的大学不是好大学

2020-03-27 11:0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大学是教书育人的象牙塔,但如今不少高校跨足商界,创办或投资了不少企业,有的甚至坐拥好几家上市公司。哪些高校在商界风生水起?高校投资的企业主要涉及哪些行业?高校系上市公司股价如何?

南大真数团队作品。作者:刘蒙轩 阚晓倩 张欢 周恩培

哪些高校最爱开公司?

在天眼查输入“清华大学”,截至2020年3月,可以找到32家由清华大学100%持股的公司,其中投资规模较大的有清华大学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北京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清华控股有限公司、北京清华大学企业集团等。

在天眼查输入“北京大学”,可以找到48家由北京大学100%拥有的公司,其中投资规模较大的有北大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北京北医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北医控股有限公司、北京北大科技实业发展中心等。

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一样,很多大学都办了各式各样的企业。除了由校方100%持股的企业外,还有参股企业,以及普遍采用的通过资产经营管理类公司进行控股和参股的商业企业。

我们统计了15所“双一流”高校资产经营管理类公司投资企业的数量,发现哈尔滨工业大学最爱投资公司,在15所高校中遥遥领先,接下来依次是北大、武大、清华、复旦、南大等。

高校投资公司不仅数量多,所涉及的行业也“五花八门”。通过分析15所高校控股的600多家公司名称发现,“科技”“技术”“投资”“工程”“出版社”“教育”等名称出现频率最高。此外,“后勤”“物业”“服务”“招待所”等词频也较高。可见大学投资企业离不开自身老本行,即科学技术和教育服务,同时也不忘后勤保障、物业管理等校园基础工作。

此外,高校名下还有各种人们想象不到的公司。以北京大学为例,它在1994年开设了北京市家佳搬家公司。1995年,北大还注册10万元开设了北京北大宝石鉴定中心。2003年,北大开设了北京北大方正乒乓球俱乐部有限公司。2015年,北大成立北京信景浩汇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高校公司管理体系

一所高校投资多家公司,涉及多个行业,忙得过来吗?

通过分析高校企业管理体系后发现,母子公司模式和集团化公司管理模式是高校常用的企业管理框架。简单来说,高校通过行政划转方式组建一个或多个资产经营公司,该公司全资控制多个子公司,子公司再控股或参股子公司,借此实现母公司对子公司统一管理。

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截至2019年底,通过天眼查搜索,哈工大参股和控股的公司有24家,其中100%持股的公司有9家。以这9家公司为母公司,进一步设立子公司,哈工大实际控股或参股的企业多达547家,足迹涉及航天、机器人、小卫星、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出版印刷、教育、私募等各行各业。

为加强对学校资产的管理,2002年6月哈工大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处,以处理校办资产相关事宜,其管理职能包含事业性固定资产管理、经营性资产管理等。其他高校也有相似的职能部门,例如华东师范大学设有国有资产管理处,复旦大学设有财务与国有资产管理处,南开大学设有校产管理办公室……

这个部门的处长或办公室主任管理这么多资产,岂不是比校长还要“牛”?

其实不然,高校的资产经营企业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行政特征,资产管理公司的管理层大多由学校委派和任命。以北京大学为例,北京大学负责管理学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决策机构是产业党工委,北京大学产业党工委书记萧群也是北大资产经营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归根结底,这些资产都是北京大学所有,都是国有资产。

高校系上市公司

公司是否上市,是评判一个公司是否具备融资能力的重要评判标准,也是企业能否进行大规模扩张的关键因素。公司上市需要满足众多条件,如A股上市公司要求股本总额不少于三千万人民币,开业时间在三年以上且三年连续盈利等。

据不完全统计,清华大学持股的上市公司最多,共有11家,包括同方、紫光、启迪三大系列,涉及环保、集成电路、大健康等多个领域,例如第二代身份证IC卡芯片,就是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与北京清华同方微电子有限公共同研制。

经过资产重组,同方微电子公司演变为同芯微,是上市公司紫光国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支柱企业。截至2019年12月18日,紫光国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市值为304.93亿,在本文统计范围内排名第四。

截至2019年12月18日,高校持股的上市公司中市值排名前三的分别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持股的科大讯飞(002230)、清华大学持股的紫光股份(000938)以及北京大学的方正证券(601901)。三家公司的市值分别为742.46亿人民币、645.56亿人民币、586.13亿人民币。

高校办企业历史

梳理资料发现,比较早创办且现在还在业的校企代表为北京大学印刷厂,于1954年创办,企业类型为全民所有制,此后,北京大学一直没有停歇创办企业的脚步。

高校创办企业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的校办工厂是高校附属的事业性质的基层单位,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企业”。80年代中后期,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高校创业进入了发展期,企业数量明显增加。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后,经济改革更加深化,在此背景下,高校创办企业进入高峰期。

下图梳理了北京大学的校办企业史,可以看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明显是一个高峰期。

作为科研高地和教育资源汇聚中心,高校一直以来都在推动校办企业现代化、资产化、透明化发展,推进资产经营公司建设、校办企业上市等等都是显著表现。校办企业在增加国家税收、促进社会就业、推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在支持学校学科建设、提高科研综合水平、弥补教育经费不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