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把豆瓣评分还给作品本身

2020-03-23 13:4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三声

短短半个月时间,豆瓣上的《陈情令》评分从8.2降到7.9分。《陈情令》大结局已经超过半年,半个月内评分骤降0.3分,意味着有大量用户同时涌入豆瓣给它打了一星。

这些人打一星的理由很简单:讨厌肖战,于是通过打一星表达不满,把你的作品分数拉低,让你难受。

不止陈情令,肖战参演的另一部作品《庆余年》也收到了大量的一星,尽管肖战在该剧中露面仅有几集,只是个配角。

回顾豆瓣的打分机制,本意很简单,当你看完一部作品,你用打分的方式留下你的评价,这是互联网时代最轻盈的一种文艺评论方式。尽管轻盈,但溪流汇聚成海,成千上万个观众的评分汇聚在一起,形成了这个作品的豆瓣评分。这个分数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玩法规则变了,有时两波网友发生争吵,得知你喜欢的演员有如下作品,我就号召我方阵营的人,涌入豆瓣去给作品打一星。或者有时,一些作品外的争吵发生,不管作品本身质量好不好,一些人为了表明反对作品的立场,就会带头去给该作品打一星。很多人根本没看过该作品,为了一起表明立场,也跟风打了一星。

在这样的号召中,豆瓣评分脱离了文艺评论的范畴,变成了一些人在争吵中打击对方的工具,而这些争吵根本和作品质量本身无关。

这是一个危险的风气。脱离作品质量的评分逻辑,会直接干扰豆瓣评分的公正性。而评分被干扰,连锁反应是一系列的。

首先,广大观众接收到的参考信息被污染了。假设一个观众看到一部作品在豆瓣上的低分信息,她判断,“分数太低了,不看”,实际上,低分来源于这个作品的某个演员遭到了部分反对者的一星差评。一个原本旨在为观众提供良性参考价值的评分,变成了误导观众的存在。

其次,一部作品从来不是‘一个演员’的作品,而是成百上千人共同付出的心血,有时,仅仅因为一个演员的某些作品外因素,这部作品就要承受大量与其质量无关的一星差评,这伤害的是所有为作品付出过的人。《陈情令》也好,《庆余年》也好,肖战只是其中的一个演员,从制片导演,到众多演员,再到幕后工作人员,所有人的心血最终凝聚在一部作品里,决定了作品质量的好坏。而质量好坏,才是该给它打几颗星的根本出发点。

想得再糟糕一点,“打一星”会不会变成作品之间的恶性竞争手段?你的作品上映了,我希望你的口碑差一点,那我可以想办法鼓动一些人,找各种理由给你打一星。反过来等我上映了,别人也用这套办法来给我打一星。一开始可能只是个别不守规矩的人用了这样的手段,到后来所有人都被迫卷入。

当这种脱离作品质量本身、仅为在争议中打击对方而打一星的风气被纵容甚至默许,没有哪一家能够幸免,最终只能变成所有人都深受其害。再往深了想,当所有人都深受其害,那么进一步被伤害的就是制作方踏踏实实做内容的信念。做了好内容,却因为作品外的因素被打一星,谁不难过呢。长此以往,愿意踏实做优质内容的制作方少了,观众能欣赏到的好作品少了,这不是危言耸听。

文艺评论应该是一个认真的事情,对一个作品的评价应该是在看过之后,发自本心的评价。豆瓣是影迷剧迷平等交流的平台,豆瓣评分的初衷是汇聚大家的打分,为广大观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它不该被异化为网友们意气之争时互相攻讦的工具。

所以,请让豆瓣评分回归理性,回归它本来的目的和价值。看过作品,你觉得值得推荐,就打高分,觉得不值得推荐,就打低分。不要盲从跟风,为一些意气之争去给无辜的作品打一星。

一个作品能不能获得客观公正的评价,是一个文艺市场能不能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把作品外的因素留给作品外的舆论场去讨论,把豆瓣评分还给作品本身,还文艺评论一块净土。

©三声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原标题:《把豆瓣评分还给作品本身》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