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护理的战场

2020-03-24 08:0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疫情一线,也是护理的战场。这场新冠肺炎战”疫”检验的不光是护理人员的个人素质,更是对整个护理团队协调工作的专业化、标准化、流程化与信息化的综合考验。在武汉的护理临床大考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基于十年磨一剑的专业化护理发展积淀,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重症隔离病区打响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官网截图

驰援武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派出了三批的精兵强将。其中护理人员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共计有100名高素质的骨干护士驻守武汉。包括护理部主任王泠,她是中华护理学会伤口造口失禁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内科科护士长王雯,也是中华护理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秘书;还有重症医学科丁璐护士长及急诊科王秋老师等9名护理组组长共同奔赴湖北。她们正是一线最需要的护理专业领域专家。在这群护理专家带领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百名护理人员组成的团队,在这次一线护理的战场中交出了一张自己的答卷。

 

王泠:战“疫”时流程是第一位的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护理部一共派出了三批,共100位护士。王泠作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在第三批时奔赴武汉一线战场,并同时带去了85位同事,其中有7位护士长。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前线医生合影

拥有二十余年工作经验的王泠主任,经历过SRAS的洗礼,参与过2010年玉树抗震救灾。17年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在“非典”时期是全国抗疫的第一线,17年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医护团队再次来到了武汉战“疫”的最前方。初到武汉的日子里,新建的重症病区大量的治疗和护理工作扑面而来,骤然面对伴有众多其他疾病的重症患者,许多并非相关专业年轻护士们并没有特别的紧张和不适,规范化培养中的急诊、重症轮转经验锻炼了他们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王泠主任和其他年长的护士长们是年轻护理人员内心里的“定海神针”,她早在出发之前就制定了规划和组织架构,将人员和工作进行了分配。

“在我们到达武汉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把整个病房的相关流程都梳理清楚,将物资全部准备好,将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并做好相关的培训工作。”王泠对于战“疫”一线繁重、复杂且具有突发性的护理任务做到了方方面面的预案准备,“这样大家面对问题时才不会紧张。在专业护理技术方面大家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对于一些防护、传染病的感染控制等,接触的较少。所以我们在梳理流程时会相对关注这些问题,把它每一条都梳理的特别清楚。“流程确认后,每一位护理人员都在第一时间接受了相关的培训。”

在紧凑的工作中,王泠主任还抽空起草了《新冠肺炎防控中医务人员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预防》,《新冠肺炎患者失禁相关性皮炎的护理》,《抗击新冠肺炎一线支援护理团队的组建和管理》等护理标准和工作经验介绍。她说,“中华护理学会联合了我们很多护理领域的专家,一起完成了《新冠肺炎重型、危重型患者护理规范》,我们把一些很重要的内容都写出来,让临床一线的护士能够规范的去执行。

此外,她也保持每天到病房参与和指导临床一线的护理工作。“我们跟着他们(年轻护士)一起干,他们看到主任在身边就会觉得很安全。”王泠主任介绍道,“我还是伤口造口失禁专科护士,会第一时间带着他们去处理失禁相关性皮炎、压力性损伤等的病人,把棘手的情况梳理好,他们就不会觉得害怕,能够踏踏实实的安下心来工作,这也是我最高兴的一件事情。”

2020年,没有突如其来的疫情,王泠也在日程表上写下了武汉的坐标。每年的夏天,千余位专科护理人员参加的中华护理学会全国伤口、造口、失禁护理学术交流会议都会在全国不同的城市举行,而今年的会议选址正好就是武汉。“我觉得武汉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城市,所以定了今年我们的年会就在武汉。”今年7月,王泠主任原本将与护理同仁们共同在武汉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她很期待这次学术交流能如期举行,能再回到武汉。

2020年3月5日,武汉举行了一次特殊的临床现场学术交流。18家医院70余位护理人员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进行了联合大查房,王泠所在的病区通过透析病人的病例和整个基本情况向大家进行汇报。这场学术交流,强调了专科护理、相关防护中的注意事项。

王雯:“战场”正式开启  发挥专业化护理能级

内科科护士长王雯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第一批赶赴武汉的医疗队成员,同时他们也是驻扎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6个国家队医院中第一个开设重症病房的医疗队,她还作为首批护理团队队长负责了病区开放后的第一个班次。

北大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派出的医护团队照片

三个紧迫的“第一”,让王雯科护士长和同事们在武汉第一夜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我们到这儿以后大家都没有休息,连夜做了关于进入病房的培训,包括开始设置病房的分区、住院流程、消毒规范......几乎整个病区的设置我们都参与了,然后我们负责了开病区后的第一个班次。”

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疾病、甚至因为共六家医院联合在一起,人员互相也是不熟悉的,刚开始工作后,两个班次之间工作交接不清;无法准确统计病人数量;使用的文件系统和信息系统各不相同等状况出现。

“所以上第2个班的时候,我给他们做了一个有关病人基本情况的交接单子,都放在桌面上,我们几家医院一起用。”王雯护士长针对信息交互困难的问题,统一制定了交接记录登记表。“然后我们又给我们团队的护士做了一个简单的登记本,里面可以记录规范中要求的各种数据和情况,经过统计再把信息系统地录入到电脑里。”随着各项工作的具体开展,王雯科护士长也和团队一起做进一步更加细致的改进。

呼吸内科是战“疫”的主要“对口科室”之一,许多应用在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上的机器和治疗方法,同样适用于新冠病毒的重症患者。作为内科科护士长兼呼吸内科护士长,王雯一直用她专业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问题。“我们需要配合医生,根据病人的不同状态去完成不同的护理治疗操作。很多需要注意的细节和我们之前的呼吸内科护理工作都是相通的。”她一直在强调,这是作为一个专科、专业的护理人员应该要有的视野。

在病区里,还有许多其他医院其他专科领域的护理人员。“对我们来说,这些工作其实是我们的专科,但是他们可能不是,所以我们需要互相帮助。在工作中,我们都是两个人配合。”这是考虑到防护服带来的不便,也是考虑到人员的相互照应和安全性,团队里还有来自其他专业的年轻护士,王雯就帮助她一起完成呼吸科相关的专业操作。

“我们是一个团队的。在这个过程中,全国护理人员真的是共同携手,努力抗疫,能够把疫情控制住,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心愿。”正是这种和谐、团结互助的工作氛围,在他们的努力下,大部分患者已经顺利出院,病房开始渐渐出现了空床。

王秋:武汉像是一个“大型急诊现场”  我们要做的是急中有序

1月26日作为第一批医疗队队员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奔赴武汉一线的还有急诊科王秋老师。她把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重症隔离病房看作是“大型急诊现场”

作为急诊科的专业人员,面对病人随时出现的突发状况,他们早已习以为常。王秋说:“我们在急诊,尤其在抢救室,随时要面对很多不同的患者,所以我们对这种工作氛围都已经熟悉了,而且也习惯了。”

王秋和王雯两位老师是第一批医疗队里的核心人物,第一批进病房的时候她们是一起去,一起熟悉的,成为了整个团队里的领路人和探索者。“如果他们有时防护不到位,我们也会协助他们。因为我们是第一批进去的,是最先熟悉环境的,所以我们把那些我们认为有用的经验都告诉他们,这样能让他们少走弯路,上手快一些。”

王秋同样经历过SARS,经验丰富的她要确保每一个人都是安全的,“首先在护理病人的时候,我们要保证能够达到最高级的安全防护;第二是尽量的减少暴露。包括给病人发放和更换口罩,进病房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等。”她强调在病区的护理工作中,做好病人和医护人员之间的防护是重中之重。

下班后,王秋还是团队里的“气氛担当”,她常常会组织大家一起唱歌,聊天,调节气氛。“在一线的工作总是有些压抑的,休息也不能出去,容易发生独来独往的情况,所以生活方面也要多多关心其他的同事。我主要负责生活物资,我能保证大家生活上什么也不缺,保证日常生活的维持。”在王秋的平衡下,团队氛围十分融洽,他们喜欢唱《打靶归来》,每天工作归来,都是一次胜利凯旋

丁璐:国家医疗队应该有  国家队级别的护理水平

和重症患者“打交道”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丁璐的日常,“因为我们接收的都是重症患者,我觉得过来以后特别能体现我们学科的一些特长。”

对于她来说,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重症隔离病房的工作,除去厚重的防护服和层层叠叠的手套带来的操作不便外,这里的工作对于她的专业领域较为得心应手,“比如说给重症的病人带百帕呼吸机面罩,还有对一些有创呼吸机的这种插管的病人来说,特别能体现我们学科的优势。

除了一些操作技能,身为重症医学科的护士最重要的是对于患者疾病情况转变的敏锐度。新冠病毒的重症患者的病情,很有可能在几分钟甚至几秒内突然发生转变,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及时干预是和死神博弈的抢跑。丁璐所在的病房要求接班时到每一位病人的床旁进行评估,在他们即将要离开病房时,刚做完评估的一位患者心率突然减慢了少许。丁璐和其他两位同样为ICU的护士敏锐的察觉到了这一转变,综合其他数据,她们立即得出结论,患者的病情发生了异常。

当下,她们马上联系医生调整药物,因为及时的急救措施和抢救,病情平稳下来了,又一场战斗胜利了。“这是ICU护士的天性,也是我们工作多年培养出的预见性能力。在紧急状况发生时,我们还能知道第一时间需要做什么,需要相互间如何配合以及怎么和医生进行沟通,我想在这个战场上,我们应该也是起到了一些作用。”提起这次惊心动魄但堪称完美的临床急救,丁璐至今印象深刻。

“有些患者病情很严重时我们都感到很揪心,后来看见他们一个个好了起来甚至离开了我们的病房那种欣喜的感觉是很难描述的。”一开始,丁璐刚来到武汉时,她所处的病房就需要接受50个病人,压力和紧张感兼并。随着他们在王泠主任的带领下,流程逐渐完善,细节做的越来越好,康复出院的病人也越来越多,“很多病人离开病房时都说,‘你们是国家医疗队的,我们信任你们,是你们给了我希望’,听到这些话我们都感觉非常骄傲,对自己身为国家医疗队而骄傲,同时也鞭策自己要拿出国家队等级的护理水平, 不能辜负了国家和患者的信任。”

截至3月14日,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经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护理团队精心护理,共有45名重症患者相继康复出院,这是对他们日夜工作最好的收获。

他们要感谢同济医院的医务人员

“这里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地方,同济医院的老师们特别的热心,总是在询问我们需要什么,能帮助我们些什么。对于一些我们不熟悉的流程,他们总是耐心一遍遍讲解。我们还有一个微信群,大家常常在群里沟通,对于我们提出的问题,他们总是很及时为我们解决。这也让我们觉得身后有着强劲的后援,心里有着暖暖的感觉。现在我们配合特别的默契,一起工作,一起搭班。我们多了一个武汉朋友圈,多了好多好多的武汉战友。”

他们收获了许多患者的感谢

这一个多月里,他们收到过两封均来自两位81岁老爷爷的感谢信。一位是每次治疗都特别配合的老爷爷,不论是在自己接受护理还是周围的患者接受护理,他都会感谢护士们。知道老爷爷特别想看报纸,王泠主任他们就天天从酒店给他带报纸。医患情谊在将心比心的感情中深化,老爷爷一笔一划的写下了一封表扬信。还有一位是一名透析患者,他也将护理人员的付出记在了心里。他在信中表达了自己的欣喜和感谢,喜的是,他顺利达到了出院标准;谢的是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

他们还收到了出院患者送来的锦旗,上面写着“医者仁心赴生死,大爱无疆天地间”。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