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侯麦诞辰100周年:他的电影中的文学与哲学
2020年是法国著名导演埃里克·侯麦诞辰一百周年。虽然关于侯麦的生日说法不一,十分注重隐私的他给出了不同的日期,有说是1920年3月21日,也有资料显示是1920年4月4日、12月1日,但百年诞辰是无疑的。
作为战后法国新浪潮的指标人物,侯麦的系列电影“六个道德故事”、“喜剧与谚语”、“人间四季”独具个人风格,代表作包括了《慕德家一夜》、《绿光》、《秋天的故事》等。侯麦的电影充满法式清新,他擅长在电影中探讨情感与道德,采用富有哲理的人物对话,看似平淡,却充满了智慧的火花,极富诗意。
侯麦本人喜爱哲学和文学,他的电影也极富文学性,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说:“不管怎样,没有哪部电影不存在文学上的意义。”他的电影主角们大都属于中产阶级,受过良好的教育,谈吐中常常提到哲学或文学书籍。书籍有时在他的电影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有时甚至是情节的重要枢纽。那么,侯麦电影中引用了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书籍?这些使用对他的电影创作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绿光》是儒勒·凡尔纳的长篇小说。绿光是一种罕见的天文现象,当太阳在海平面上下落时,有时候会短暂地放射出绿色的光芒。传说看到绿光的人不会在感情上走错。这个传说是小说情节发展的主要动因,为了使苏格兰淑女海伦娜放下对婚姻和亲密关系的迟疑,两位舅舅带她登上了寻找绿光的旅途。然而在见到绿光的刹那,海伦娜被一位苏格兰年轻贵族炽烈的目光打动,她错过了绿光,却最终找到了爱情。
侯麦的同名电影《绿光》中借用了儒勒·凡尔纳小说中的许多设定,诸如电影中的主角戴尔芬也像小说中的女主角一样,期待着亲密关系的出现,但同时又感到迟疑、紧张。朋友预言这一年绿色是属于她的颜色,在马赛的海边她听到了绿光的传说,“见到绿光的人,会懂得自己,也懂得别人”。戴尔芬也像传说和预言所说的那样,看到了绿光,也理解了自己,找到了爱情。
了解凡尔纳原著小说的背景,会帮助观众理解侯麦电影中绿光的含义。绿光是自然界罕见的奇迹,人心也是最深邃复杂的宇宙,寻找绿光就像是发现自己,这是贯穿一生的跋涉,也是侯麦电影中常常出现的主题。但这个传说毕竟带给了人们一丝希望:如果跋山涉水,我们最终可以看到绿光,那懂得自己、懂得他人或许也不是一件没有希望的事情。电影《绿光》中还出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著《白痴》。《白痴》是又一部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直视人的“灵魂的深”的长篇著作。故事的主人公梅思金公爵是一位圣徒般的男性角色,他博爱、感性、善良,然而在功利、充满了算计的现实中,只能被人看做白痴或是堂·吉诃德那样耽于幻想但百无一用的骑士。
侯麦也在用电影探索人心的复杂难测,或者说,整个现代社会的人所面对的灵魂疾病,在陀氏的文学中都早有体现。电影中出现《白痴》时,戴尔芬已经对于寻找同伴共同度假的计划感到失望,准备一个人返回巴黎,独身一人度过漫长的夏天。她在车站的候车室翻开《白痴》,一位年轻的绅士因此注意到她,并和她交谈起来。戴尔芬说她从没有在车站读过这本书,因为不喜欢离别。他们决定一起前往圣吉恩,在那里,他们看到了绿光。
博尔赫斯说:“发现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像发现大海,发现爱情。”或许陀氏对于所有爱书、也不停止寻找懂得自己和他人的途径的人而言,都像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暗号吧。正因此,他们会如此轻易地认出彼此。《冬天的故事》是威廉·莎士比亚后期创作的剧本,首次出版于1623年。这部剧情复杂的作品主要叙述嫉妒成性的专制君主里昂提斯怀疑他的女儿是私生女,将还在襁褓中的女儿弃之户外,他的妻子埃尔米奥娜在悲伤中死去,从此里昂提斯过着懊悔与悲伤的日子。幸运的是,牧羊人收养了里昂提斯的女儿,长大后的女儿经过重重波折终于回到里昂提斯身边,哀恸死去的妻子其实也是假死,最后一家人团圆并以喜剧收场。
侯麦在他的同名电影《冬天的故事》中,将莎士比亚戏剧片段直接嵌入影片之中。电影女主菲利茜曾与查理在海边浪漫相恋,生下一女,却因在分离时不小心写错地址,五年来再无爱人音讯。她又遇到了两位喜欢她的男子,可查理始终是挥之不去的至爱。菲利茜与路易一起去剧院看莎士比亚的《冬天的故事》,在看到埃尔米奥娜从雕像中复活并开口说话时深受触动,潸然泪下,此后更加确信自己的选择与等待。影片结尾,菲利茜终于在某个冬天与查理在公车上重逢,一家人美满团聚。
侯麦对该戏剧的引入,使得电影主题由男女之爱上升到了哲学高度。莎翁话剧中埃尔米奥娜的复活极富人生意义,正如菲利茜观看后所说“显然是信仰使她复活”。借助该话剧,侯麦亦在强调信仰的意义以及一种无需信仰上帝的宗教,菲利茜没有皈依宗教,但信仰灵魂与至爱,牺牲快乐和生活,只为了那触不到的恋人。电影设定的喜剧结局帮助观众重燃希望,正如莎翁戏剧结尾表现的那样:只有找回了失去的,戏才能落幕。通过戏剧,侯麦与观众共同探讨人生哲学,信者得救,信仰本身自有价值。《思想录》是布莱兹·帕斯卡尔的代表作。布莱兹·帕斯卡尔是法国17世纪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压强单位“帕斯卡”便是为纪念他而命名。然而抛开自然科学,他在哲学领域也很有成就。帕斯卡尔在《思想录》这部遗作中,继承了理性主义的传统,以一种浪漫思维的方式来谈自身的哲学和神学思想,深入探讨人生、人性、社会、宗教等问题,并提出了著名的“上帝存在赌博论”。
《慕德家一夜》是侯麦“六个道德故事”系列影片之一,在影片初始,34岁的天主教徒路易斯在书店翻开帕斯卡尔的《思想录》,自此,对于帕斯卡尔哲学思想的讨论贯穿电影始终。在偶遇老朋友维塔尔后,他被邀请到一个极富魅力的离婚女人慕德家中,三人在饭桌上畅谈宗教、爱情、道德以及帕斯卡尔的哲学。当晚,路易斯留宿慕德家中,二人同床一夜,路易斯半推半就最终抵制住了美色诱惑。后来,他遇到自己信念中的真爱并结婚生子,却发现她原来就是慕德丈夫的情妇。结尾,路易斯牵起妻子与孩子的手奔向海边。
我们可以将《慕德家一夜》理解为一部探索性影片,电影中主人公路易斯以自身经历践行着对于帕斯卡尔哲学的探索。理解《思想录》,便能更好的理解影片情节对生命偶然性的诘问,对于道德和信仰的讨论,以及对于爱情与欲望的权衡。《春天的故事》讲述了中学哲学老师让娜在一次聚会中认识了年轻女孩娜塔莎,并随之卷入了娜塔莎、她的父亲和父亲的女友的紧张关系中的故事。让娜是中学哲学老师,她与人交流中也常常谈及哲学。康德理性、冷静的生活和思考方式对她影响很大。电影中提到了柏拉图、胡塞尔、康德、黑格尔、斯宾诺莎等哲学家。
让娜与娜塔莎在聚会上第一次见面时,她提到如果有人戴着柏拉图《理想国》中提到的、能让人隐形的西杰斯(商务印书局郭斌和、张竹明的译本译作“古各斯”)的戒指,就可以看到她这一天做的所有事情。另一次提到戒指,是电影中项链失踪的情节,娜塔莎说,如果有人有西杰斯的戒指,那么或许一切就可以水落石出了。
古各斯戒指在《理想国》中是格劳孔提出来与苏格拉底探讨道德和正义问题的。这个故事是说,吕底亚人古各斯偶然发现了一个可以使人隐身的戒指,他利用戒指的力量勾引了王后,夺取了王位。格劳孔因此认为,如果同时给一个正义的人和不正义的人这样的戒指,他们最终都会走上作恶的道路。行正义的事并非心甘情愿,而仅仅是没有本事作恶。电影中的项链最初也是作为道德事件出现的,娜塔莎怀疑父亲的新女友偷了戒指,而父亲则认为可能是娜塔莎出于对女友的讨厌藏起了项链。电影最终以项链的失而复得收束。柏拉图的古各斯戒指意象的出现,暗示了电影的道德主题。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