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蔡艺芸:戏剧是现实的镜子

2020-03-20 18:4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小云×蔡艺芸 世纪朵云

世纪朵云旗下第5家书店——朵云书院·戏剧店将于今年开业。

朵云书院·戏剧店由设计师吕永中勾勒出一张“书式面具”。面具之下的眼与鼻,成就建筑与读者的哲学式对视、互动与诱惑。

书店开业前,我们决定先行走进不同戏剧人的世界,以“面具之下,阅见真我”为题,翻开他们的“戏剧之书”,揭开一场场人生帷幕。

本期戏剧人

蔡艺芸

编剧、导演、诗人,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代表作有《我的秘密生活》、《写诗》等,2014年受邀丹麦哥本哈根舞台,2017年受邀法国阿维尼翁艺术节off单元,2018年受邀丹麦赫尔辛格passage Festival,多次参加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南锣鼓巷戏剧节。

独家专访

契诃夫的世界与我最亲近

Q

最近在读什么书?平时的阅读偏好?

蔡艺芸:最近在读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平时阅读以小说居多,比如波拉尼奥的作品,去年读完了《2666》。

Q

最喜欢的戏剧家、戏剧作品是什么?谈谈原因。

蔡艺芸:每个阶段喜欢的作家都不一样。大学时期刚开始接触戏剧,看了很多现实主义题材的剧本,后来接触到奥尼尔、皮兰德娄、斯特林堡,发现他们不是只注重讲好故事,还会注意形式的变化。当然,形式服务于内容,但形式就像个体的标签,我比较看重作者的“作者性”。

大学毕业后自己开始做剧团,写戏、导戏,读荒诞派戏剧作品居多。最吸引我的是《等待戈多》,它所表达的“人的困境”适用于任何时代。荒诞派剧作家甚至已经放弃讲故事,像贝克特、品特这些作家的作品,很多精髓都在“台词”里,贝克特更是把文字“玩”到了极致。

现在,我最喜欢契诃夫。精神层面上,契诃夫的世界与我最贴合、亲近。

Q

经常去书店吗?如果有一家完全以戏剧为主题的书店,您觉得应该是什么样子?

蔡艺芸:常去,喜欢逛逛、翻翻,看看最近有哪些新书。

如果有一家完全以戏剧为主题的书店,我希望它是亲切的、温暖的,装修质朴,以人为本,比如使用木质结构,类似于巴黎“莎士比亚书店”给人的感觉。我希望戏剧书店不仅有各种戏剧类的书籍,还能有一间舒服的小咖啡馆,墙上贴满了国内外的戏剧海报。最好有个小舞台,定期举办剧本朗读会、剧本赏析等活动。

精神困境催生创作冲动

Q

您的戏剧作品多以探讨人与人之间关系、剖析多面人性为主题,为什么会趋向于此?跟自身存在怎样的关联?

蔡艺芸:人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和一个“自我的人”存在两面性,有时,我们必须戴上面具才能生存。我觉得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挺累的,我不喜欢争吵,但生活中好像总会发生争吵,每个人都想表达自我,甚至扮演上帝。取悦他人与坚持自我之间发生了冲突。

这种探讨也和我的经历有关,无论是大学毕业后在电视台实习,还是进入社会后与更多人接触往来,我都觉得自己格格不入。很多时候,我更愿意像个“局外人”一样自己呆着。这种精神上的困境让我有了创作的冲动。

《卡利古拉》剧照

Q

结合您导演的《卡利古拉》、《四个寻找剧作家的剧中人》等,谈谈您对经典作品改编、创新的看法。

蔡艺芸:我最喜欢的剧本就是加缪的《卡利古拉》。加缪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不单单描写了一个暴君,而是描写了这个暴君的内心世界。很多时候,我们容易把反面人物写成“机器”。因为他做了罪不可赦的事情,他就没有人的情感吗?我认为,世界不能如此“非黑即白”,正是这里面的“灰色地带”吸引了我。

无论是加缪还是皮兰德娄,改编他们的剧本,也是以此来讲述自己的故事,表达所思所想。把它们放在今天,看看是否还能引起这个时代人们的共鸣。这就是我理解的经典作品创新。

Q

《写诗》这部戏从2012年首演告捷到接连巡演的火爆,包括去年还受邀哥本哈根舞台并提名特别奖,影响力在持续蔓延。它对您来说有什么特别之处或特殊意义?

蔡艺芸:《写诗》是我去北京之后执导的第一部戏。这是一个集体创作,所有的诗人都参与了创作,他们自己写剧本、提想法,我来帮他们完成。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认识了很多有意思的人,包括莫西子诗、任航等。他们都是不普通的人,跟他们比起来,我非常普通。我还不够勇敢,这个戏让我意识到这一点。

Q

作为一名女性导演,如何看待自己在剧场创作中的“女性”身份?您通过《一个女人一天中的24小时》与《女人,她说》两部作品的前后承接,从女性视角出发渴望表达怎样的观点?

蔡艺芸:这两部作品并不成功,至少在排演的过程中非常煎熬。当时,我急于表现作为女性的自己到底有什么特别,想证明“女人”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后来发现,越是极端的想法越不可取。现在,我更倾向于“不用刻意证明自己女性的身份,只是做自己喜欢的事”。

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看戏

Q

您觉得大众对戏剧的认知有哪些误区?欣赏戏剧有“门槛”吗?

蔡艺芸:大众对戏剧的认识还停留在“讲故事”阶段,其实戏剧有很多类型,在我这里,只要好看就行。欣赏戏剧没有“门槛”,用一种包容、开放的心态去看戏就好。

Q

如何看待戏剧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蔡艺芸:戏剧是现实的镜子,现实是戏剧的依托。

Q

谈谈您对“面具”的理解。

蔡艺芸:人都是戴着面具生活的,当你不需要戴面具的那天,才是你真正自由的那天。

Q

除了编导戏剧,您也写诗、填词、画画、弹琴、摄影,为什么愿意涉足诸多领域?不同艺术门类的探索对您产生什么影响?

蔡艺芸:因为我是一个“生活家”嘛!我不愿称自己为艺术家,我更愿意去好好生活。其实,我的精神世界更像“杜尚”。有一次记者问他,“你还画画吗?”。杜尚说,“不画,我又不欠社会一幅画”。我也很长时间没导戏了,但我不着急,我可以做许多其他的事。人一辈子那么长,年轻的时候总喜欢表达,年纪大一点的时候发现,生活是自己的,所有回忆只属于你一个人。

书单推荐

《伊凡诺夫·海鸥》

理由:契诃夫的剧本、小说建议大家看一下。契诃夫剧本里的人物很有趣,好像活着都没什么意思,但又都在找寻活着的意义。而且他们的行为和语言让人觉得可笑又可怜,这不就是我们的生活吗?

《杀戮之神》

理由:《杀戮之神》这个剧本是我看了波兰斯基导演的《杀戮》之后读的。一个室内戏,一共四个人,但剧本写得惊心动魄,一层又一层,节奏感极好。我们缺乏这样有思想性又场景集中的剧本。所以,我抱着学习的态度去阅读它。

《2666》

理由:《2666》是一部拉美鸿篇巨制。波拉尼奥太特别了,以至于过往任何一种阅读经验在他这里都消失遁形。他不设定框线,似乎写得很随意,就像写日记一样。你也很随意地看,但突然有那么一刻,把自己吓一跳,就沉浸在他的世界里了,再也出不来了。

《红楼梦》

理由:《红楼梦》是我们中国的经典。小说写了几大家族的家长里短,从兴盛到衰败。在四大名著里,我最迷恋它。究其原因,可能是这种琐碎的描写,看似平淡却一点也不平淡,写透了人生。

《巴黎评论》

理由:《巴黎评论》系列的每一本都很精彩,也可单独拿出来看。无论你手持哪本,都能看到作家与作家之间的不同,他们性格迥异、风格独特。从访谈中,可以学到写作经验,也可以窥伺他们的癖好,很有意思。

在朵云书院·戏剧店开业前,为感恩读者,我们特别推出限量10000份、仅需1元的 “一直在一起”会员卡。持有该卡者将有机会成为朵云书院·戏剧店的首批读者,享受独家优惠,名字也将出现在朵云书院·戏剧店主题墙上。

原标题:《蔡艺芸:戏剧是现实的镜子 | 朵云书单》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