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城市课︱武汉之声②:江湖格局之下
那时,不知从哪儿读来一个段子,父母分别来自江苏和湖南,组成家庭,生出来的小孩就是正宗的“江湖”人士。我的情况恰巧如此。
我的老家在一片水系较发达的地区,城中心被两条交错的河流围合成了一方天地。
儿时,站在岸边,凝望着远去的河水灌入天际,我偶尔会想,长大是不是能顺江漂流,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河流,有时就像一座城市的过客,顺道来看看你,又毫不犹豫地踏上下一程。
十几岁时,我去武汉旅游,从中华路码头坐轮渡过江。在模糊的记忆里,轮船在那段水路上飘摇了许久。随后几日,我坐车在城里穿行,车子一会驶上桥,行过江面,一会沿着堤岸前进,车窗外时不时闪现出江河或湖面。那次旅行,我在武汉见识到了真正的“江湖”。
2015年元旦,谌毅拍摄于鹦鹉洲的长江大桥。那天大桥通车,不少市民自发上桥参观。
谌毅说,中国最早开始修铁路时,还没有武汉这座城市。那时候,这片土地被大江大河划开,成为三座各自独立的城市。
其中,汉口因水路而兴,东南西北的水系聚合于此,此处的汉正街便应运发展成了繁盛兴隆的贸易市场。明清时代的汉口,不过是汉阳府县下设的一个乡镇。直到1861年,汉口开埠通商,才最终形成了武汉三镇的江湖格局。
民国成立,汉口商业街歆生路(今江汉路)遍插五色旗。 武汉市档案馆官网 图
20世纪30年代江汉路上的中国实业银行(右)和日本台湾银行大楼(左)。 武汉市档案馆官网 图
如何理解武汉的江湖格局呢?
在谌毅看来,首先,水运的便利,才有了武汉的兴起,“江城”即是武汉的别称。
其次,武汉人应对“江湖”挑战的历史,事实上也是武汉这座城市从无到有的过程。
依江、临湖而居的人,靠水吃水,但也免不了要与“水祸”抗争。抗洪史正是武汉历史上重要的一笔。
除此之外,人们也依靠建造大桥打破了江湖格局中天定的边界。
2016年,谌毅拍摄于天兴洲长江大桥青山桥头。
谌毅认为,理解武汉江湖格局的最后一点,便是要解读武汉人的”江湖气“。
他对这种江湖性格的理解是,“有外向的一面,敢冒险、敢闯荡,讲义气、讲味口(武汉话,意为大气爽快);也有内向的一面,顺天从命,随遇而安,不管外头每天怎么不一样,我们小市民过好小日子就可以了。”
2015年,谌毅在武昌江边拍摄的钓鱼人,远景是汉江口。
在第二集《武汉之声》中,谌毅将聊一聊武汉的江湖。不知在听这期节目的你,对“江湖”有什么想法?倘若你有想说的话,或是想问的问题,可以录制一段音频或写一封信发给城市课制作小组,邮箱是kangning@thepaper.cn。
一位男士正在用东湖水洗脸,谌毅拍摄于武汉大学凌波门外。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