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尘不到|读梅陀先生的画
一尘不到|读梅陀先生的画
郑寄月
刘一汉
刘一汉,字庄人,号梅陀,1972年生于乳山,现为北京北山公画院副院长。少拜师乡贤许召南(1907一1998)先生,学习萧谦中画风,1995年中国科大郑孝通(1931一2012)教授收其为入室弟子,传授其父郑午昌先生艺术精髓十余载,列为“郑杨柳”第三代传人。一汉攻写意花鸟画,尤擅画梅,偶作山水画,宗法“新安画派”,以梅瞿山入手,仰追石涛法理,参萧谦中古风,作为艺术创作的理念和实践。《山东书画家》《中国书画家名录》《东方之子》《中国美术家作品拍卖库》《逸品签藏》《中国文艺家》等载其传略。
人生如花
拟青藤笔意
民以食为天
消夏
“白云红树路纡萦,古殿长廊次第行。南望水连桃叶渡,北来山枕石头城。一尘不到心源净,万有俱空眼界清。竹院逢僧旧曾识,旋披禅衲为相迎。”
再读唐彦谦的《游清凉寺》,更喜欢了“一尘不到心源净,万有俱空眼界清”这一句。料梅陀先生书这“一尘不到”四字时,必也是胸怀山也朗润,水也清和了。
只是这清和,应是从“荷衣松食住深云”或是“一榻萧然傍翠阴”中走来吧?于记忆里,便浮出那个矍铄的影子。冷硬的眼神,刀削的脸庞。灯下,一盏茶,一枝笔与寂寞夜、性同梅花,嫌了俗姿的男子。这便是最初的印象。
先生从画,偶也写文。早间画得多的便是山边幽谷水边村中,一夜清香发,冰雪林中著此身的梅红。近见的便是山水清音。无论在山清水明中,或在云层断崖上,或在松风竹影里,都可见一个不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于滚滚红尘之外,自顾行走,无意风雨,蓄水,心底植竹的背影。
有时,他在“远公心地元无住,却共飞云此住持”的青藤诗里游走,有时,又在“一叶一清静,一花一妙香”的石涛诗中留连。有时他在蔬菜地里来去奔回,在烈日下汗流夹背,有时他又在明几上伏案行书,转念间,又似乎见了那个善情感意的山东汉子,在一声慈父背后,在那坚持执着的背后,所流淌出的绢绢细细。
这个冬天,年气的热闹,都是门外的。世人的圆满,也是别人的。只有纸上,才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在文案的瓶子里,在一壶的氤氲里,在百页的篇幅里,皆可拾得幽香,既而气吞回肠。
由一曲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的指引间,我读了先生的文“闭门即是深山”。闭门深山,不是入深山,而是心无杂欲。须净的,不是窗明几案,也不是金堂玉瓦,而是一颗浮躁的心。是“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的静,是“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的美,是“春雪满空来,触处是花开。不知园里树,哪个是真梅”的“糊涂”。
“埋没一生心即佛,万年千载不成尘。”
忽然间就住到先生的画里,为一瓶花动了梦,为一案的香净了心,身无垢,神清目逸。
大富贵
冰清玉洁
笔底明珠
百事如意
福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