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城市课︱武汉之声①:城市的身份认同
表姐在大学教书,就住在校园里,学校位于武昌。
从我所住的酒店去她家,坐19站地铁,算上步行的路程,大约一个半钟头就能到,交通没太大障碍。
但直到要离开,在停留的两天里,我也没能与她见上面。
站在汉口,总觉得武昌很远,像另一个地方。
在人心上,这段被江水隔开的距离显得格外长。
2015年1月2日,谌毅拍摄于武汉武昌江滩,远处是长江大桥。
十八岁离开汉口,过江去武昌求学,在此之前,武昌对于谌毅这个汉口人来说陌生极了。
他认为,不少人是通过方方和池莉的文学作品最先了解到武汉的。
作家方方 图片来自网络
封城后,方方的日记逐渐成为了一些围城内外的人关注武汉的窗口。前不久,方方接受了《新民周刊》的采访。她说,“武汉人其实蛮老实的。尽管有一股大大咧咧吊儿郎当的劲,敢说敢骂也敢打,有江湖气,也仗义。但骨子里是老实人,胆子不算太大。”
作家池莉 图片来自网络
池莉创作的小说《生活秀》描述了武汉吉庆街一位女老板来双扬的生活。有人评价说,在她的笔下,无论是城还是人,都带有浓郁的武汉味。
谌毅说,事实上,方方和池莉都算不上是狭义的武汉土著,却是本地人认可的武汉人。
改造前的武汉吉庆街。 图片来自网络
改造后的武汉吉庆街。 视觉中国 资料
谌毅在这一集中谈到的另一个“外地人”是叶调元。
这位祖籍浙江余姚的才子,最有名的作品是《汉口竹枝词》。
叶调元笔下的“汉河前贯大江环,後面平湖百里宽。白粉高墙千万垛,人家最好水中看”,写的就是长江水与汉江水交汇的景色。
《汉口竹枝词》 图片来自网络
竹枝词是一种诗歌体裁,原在古代川东、鄂北一带流行,是一种与音乐、舞蹈相结合的民歌。不少竹枝词的作者是土生土长的在地文人,他们熟谙乡邦掌故及当地的风俗民情;而另一些作者则是外来的观察者,这些人对于异地的风俗更是充满了好奇,“沿途据所见闻,兼用方言联成绝句,随地理风物以纪游踪”。故而,竹枝词对于一地历史文化的研究,具有无可替代的史料价值。(摘自新浪)
在谌毅看来,武汉为人熟知的文化代言人多是移民,而非土著。
他觉得,在这片被划为一体的土地上,人们的城市认同还没有最终完成。
第一集《武汉之声》中,谌毅谈了谈武汉的身份认同。
不知在听这期节目的你,对这个话题有什么想法?倘若你有想说的话,或是想问的问题,可以录制一段音频或写一封信发给城市课制作小组,邮箱是kangning@thepaper.cn。
2018年,谌毅拍摄于武汉青山江滩。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