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疫情中的社工①|武汉方舱里的隐形志愿者

郁之虹 黄红
2020-03-17 09:56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编者按】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成为全球焦点。自抗疫开始,有人在一线奋不顾身,也有人在后方倾力支持。3月17日是第14个世界社工日,同时也开启了中国的社工周,澎湃研究所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联合推出“陪伴:相信人类关系的重要”专题,邀请国内外11位学者谈疫情中的社工。

今天刊发专题第一篇,武汉大学社会学院社工专业讲师郁之虹讲述“社工伴行”志愿者团队在线进舱的故事,以及参与驰援的黑龙江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黄红对方舱中社工力量的观察与思考。

口述|郁之虹:我们能做的是尊重和陪伴

进舱

2月6日,我接到了朋友陈宇的电话:“好消息!我们的服务可以进方舱了!”陈宇是武汉江汉区友谊青少年空间社工中心的总干事,也是帮“社工伴行(原名社工共振)”敲开北湖社区大门的领路人。

在此之前,志愿团队已经通过微信群为北湖街工作了近一周。二月初正是武汉最艰难的时候,朋友圈里医院物资告急,微信群里患者求助信息刷屏。那段时间,无力感、焦虑感和急于想做点什么的紧迫感,经常让我在凌晨四点醒来。

2月7日上午,在省民政厅社工联王卫民秘书长的引荐下,我第一次接触了湖北省肿瘤医院的肖燕书记,干练俐落是她给我留下的印象。尽管疑惑“线上能做什么服务”,肖书记还是同意了我们的服务进方舱,并且安排医院的社工与我对接。

郭丽萍是广州一家咨询公司的负责人、资深社工督导,也是潜水我朋友圈多年的老友。就在团队获准进入方舱前不久,她主动联系我,想为武汉出一份力,于是,她便成了“社工伴行”在洪山体育馆武昌方舱的协调人,带领着从前期团队里挑出的8名精兵强将进入了武昌方舱的东区。

潜伏

正式服务的前一天,郭丽萍和团队成员们潜入舱友自建的微信群观察。她们留意到一位名为馥梅的群友特别活跃,既能积极地替舱友表达需求,又能适时地替医护说上两句话。团队里来自黑龙江的资深社工牛洋主动加上了她的微信私聊。

社工与方舱微信群病患“馥梅”的聊天记录。 文中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根据馥梅提供的线索,团队很快制定了入舱第一天的工作安排:1、选出年轻有热情的舱友担任区长,组织舱内志愿者队伍,实现自我管理;2、草拟指引病人的“武昌方舱入院须知”和“武昌方舱出院须知”,帮舱友理清程序,减少反复询问医护的次数;3、确定四人一班(社工、医务、心理、助理各一名)、两班轮班的工作制度,每班各工作六个小时。

2月8日上午九点,随着志愿团队的第一声问候,武昌方舱东区病友群顿时热闹了起来。“医生,我们出院以后还会不会传染别人?”“拉肚子还没好,会不会越来越严重?”“能不能帮我带些药进来?”在志愿者们的耐心解释和安抚下,舱友的情绪逐渐平复。在得知我们是一支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队伍后,舱友们又一阵好奇:“广州?那么远?”“原来你在黑龙江啊!”“谢谢你们从四面八方来支援我们武汉!”

两天后,在舱内医护和舱外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舱友志愿者队伍组建成功,出院和入院指引也完成了,群助理还贴心地撰写好饮水处、卫生间和洗漱池的提示语,请舱内的医护负责人打印出来,四处张贴。卫生环境变好,饭菜准时送达,疑问有人回应,舱友群里体谅替代了抱怨,医护人员终于可以专心治疗病患。

西区的医护们注意到了东区的变化,悄然潜入东区病友群,发现了群内的“秘密”,于是人民医院的护士长主动联系了郭丽萍,两天后,“社工伴行”的另一支志愿团队线上进入西区开始工作。

急救

事实上,方舱里需要陪伴的不仅是病人,还有一线医护。2月19日早晨,郭丽萍来电,建议成立一支24小时可响应的心理急救队。

原来,前一天半夜,一名外地驰援的护士突然发烧,担心是自己在工作岗位染上了新冠肺炎,恐慌的情绪悄然在医护中蔓延。武昌方舱是武汉市最早开舱的方舱,场地及医疗设施并不完备,加上十多支医疗队来自全国各地,彼此不熟悉,信息渠道不畅。因此,护理团队的负责人第一时间向我们发出了求助信息,后来成为团队武汉客厅方舱协调人的沈尹靖立刻跟进,在线对疑似护士进行心理急救。

凌晨一点,郭丽萍联系上舱内的昌医生,询问方舱检测的步骤以及方案。在得知当日上午便可安排CT和核酸检测,还有志愿团队的心理治疗师跟进后,当事人情绪基本稳定。19日下午,好消息传来,疑似护士危机解除,重新回到工作岗位。

激活

随着武昌方舱工作的顺利推进,武汉最大的方舱医院——东西湖客厅方舱的主管部门也希望我们团队提供服务。当时,客厅方舱有三个厅,八个国家的医疗队和六个本地医疗队汇集于此,最高峰时,舱友总数过1500人。

面对庞大的病患数量,医护们忙到飞起,加上医疗团队间彼此不熟悉,我们团队一时间找不到武昌方舱的地面医护对接方,如何接触到舱友,如何与医护们建立关系都成了问题。

与客厅方舱后勤保障方沟通后,我们最终决定请中南医院的一位值班护士将群二维码及招募书人肉带入舱内,贴在显眼处。次日,五个微信群扫入了五百多名舱友;服务扩展到第三厅后,群组里最终总计近800名舱友。

针对舱内的医护处于高度应激的工作状态、无暇理会我们的问题,我和沈尹靖决定走一条不同于武昌方舱的对接路径——将服务的舱友变为我们的地面对接方。

沈尹靖和志愿团队立刻建成了“在地志愿者群”,把各群的活跃分子拉了进来。当听说拉他们是为了成立舱内志愿者队伍,不少舱友犹豫了。

“你们不晓得,武汉的嫂子们有几狠!我们算哪根葱?她们不会耳(理)我们的。”小杨的担心代表了一部分志愿者的心声。

“没关系,今天下午三点,你们约个地方,群里的朋友们碰个面,大家认识一下,有了组织,工作就好开展了。”我在群里回复道。

下午五点,志愿群里传来了舱友志愿者帮医护运物资的照片,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运物资、分餐食、发图书、做卫生、清垃圾,处处都有舱友志愿者的身影。在第一批志愿者行动的感召下,小杨担心的那一幕没有发生,反而越来越多的舱友加入到志愿服务中。

舱友志愿者帮医护运物资

与此同时,在小杨的帮助下,沈尹靖绘制出了客厅方舱的舱内床位分布图,并通过询问舱友,总结出了医护查房时间和用药指引,写成了“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入院须知”,交给了上海东方医院的高彩萍护士长。

东西湖客厅方舱医院及社工共振(“社工伴行”)服务团队共同编写的“东西湖客厅方舱(B舱)入院须知”

感受到志愿团队的用心,高护士长把她团队里的医护人群全部拉进了工作群,开始主动配合我们的工作。通过一次线上会议,我们团队里的医务志愿者和舱内的医生就医疗方案进行了对接。自此,但凡群里遇到关于治疗方案的疑问,团队的医务志愿者会主动回答,为舱内的医护过滤大量的咨询类工作。

休舱

一个月的时光转瞬即逝,3月7日客厅方舱关舱,三天后,武昌方舱也正式休舱。欣慰之余,也禁不住感慨万千,在此引用我于2月26日分享在朋友圈的一段话:

……我始终认为我们团队最宝贵的价值就是对每一个服务对象作为人的尊重,以及在他们身陷绝境时不离不弃的陪伴。这种陪伴会让黑夜中的人感到心安,让寒风中的人感到温暖。

观察|黄红:“生命之舱”的社工力量

方舱是一个特殊的临时病患社区,它具备社会学意义上社区的特征,所以我称其为“方舱社区”。在这个特殊的社区里,社工可以做什么?

2月5日23时40分,武昌方舱医院迎来首批患者。对于一名从事社会工作研究与实务的人来说,我对方舱病患的社会心理问题有着职业的敏感,因此当知道之虹的“社工伴行”志愿团队入驻方舱时,我很欣喜,也很有幸,我们黑龙江社工在全国首先以团队的形式参与驰援,加入方舱的在线社工服务。

目前尚未有系统的关于方舱医院患者社会心理特征的研究成果,但是此前的相关研究显示,传染病患者存在恐惧、迷茫、自卑、情绪低落、焦虑、抑郁、烦躁、易激动、自暴自弃等心理特点。也有调查发现新冠肺炎患者的焦虑、抑郁和失眠问题非常突出,达50%以上。

社工帮助方舱病患减低恐惧感、焦躁感,增强信心,更重要的是,让舱友感到温暖,尊重与安全。

社工和纯心理工作者在这个时候看上去做着一样的事情,用同样的技术,但是,社工更强调“社会”的框架,比如,从个案的社会支持去评估、找问题,然后链接资源帮助病友解决物资上的困难、医学知识的缺乏,帮助他们与家人和医护人员更好地沟通。社工更关注困境中个体的内在优势,强调发掘患者内在动力,增强他们的信心,以唤醒个体强大的生命力量。

我看到一篇纪实,一位武汉的婆婆染病后,告诉与同样染病的儿媳,给孙子写遗书,这位年轻的妈妈,在写完“亲爱的儿子”几个字后,就泪流满面,马上端起鸡汤,大口喝下,增强自身免疫力。这位智慧的婆婆激发了儿媳的社会角色感,激发了她作为一名母亲的责任感,而责任感是一种强大的生命力。

社工是“催化剂”,通过寻找骨干,促进舱友的链接,激励他们“抱团取暖”,迅速重建临时的社会支持网络,减少孤独、恐惧,传递积极信息。

社工也是“粘合剂”,在方舱这个特殊的救治环境中,通过线上社会服务推动医护工作人员完成医疗救治过程。方舱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医患关系,使其不仅是一个救治场所,更像是患者临时安放心灵的地方。

现代医疗服务模式已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这种全人的医学模式转变,医务社会工作应运而生。医务社会工作源起于英国,医务社会工作者与医生一同协助患者应对与疾病相关的社会问题。

中国的医务社会工作始于1921年,当时北平协和医院成立了“医务社会服务部”提供相关服务。2018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明确 2018 年起医疗机构要建立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制度,并且将医务社会工作作为一级考核指标,明确要求配备医务社会工作,设立医务社会工作岗位。

但从整体来看,许多地方卫生部门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一些医院根本就没有医务社工,许多管理者甚至认为社工就是志愿者,医务社会工作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另一方面,中国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也亟待提高。上海是全国最早在所有三甲医院设立社工部、配置专业社工的城市,目前无论是医务社工机制的建立还是专业化水平,都走在全国前面。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许多医务社会工作者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在后疫情时期还有很大的工作空间,比如武汉地区的丧亲辅导。

虽然武汉16家方舱医院已经全部休舱,但是方舱社工35天的在线陪伴将对中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文中方舱患者均为化名。)

    责任编辑:董怿翎
    图片编辑:施佳慧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