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刀为什么得有鞘?因为刀的真意不在杀,而在藏

2020-03-13 15:3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一代宗师》里,宫师傅问徒弟马三儿:“你知道为什么刀得有鞘?”

“因为刀的真意不在杀,而在藏”,马三儿回到。

 

去年的时候,因为工作,跟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聊了一个多小时。临走时,笑着对我说,“虽然第一次见面,但感觉你有些强势。”除了扔下一个强势的判定,还有些弦外之音,就是山外有山,不要故步自封,多去见见高山。

 

说实话,当时心理是不服气的,别人眼中的我跟自己眼中的我出现了矛盾冲突,自认为说话一向平和,不争也不退,即便判断,最多也就是个固执,还不到强势的地步,此后一段时间里,这个问题经常环绕在心头。

 

这个春节似乎能让人沉下来,无事可做的时候,往往就可以找些平时不一样的角度看看自己。就比如说在公号里写字这件事,已经坚持了大概五六年,虽说一直的宗旨就是个人兴趣为主,划一块自留地,但人难免会有点好胜心。

 

有时候看着别的号几乎类似的题材都是十万加的浏览,心中难免艳羡,还时不时分析看到底自己差在哪儿呢,同样的东西,别人十万加,我就二百五呢?最后只有痛快的关上别人的号,心有不甘的扔下一句嘟囔,写的还没我好呢。

 

前几天看到一个小故事,给了我一些启发。古希腊第一位讲故事的人希罗多德(古希腊历史学家),在他的被视为西方文学史上第一部完整流传下来的散文作品——《历史》中,有一则关于埃及国王伯曼尼特斯的故事。

 

埃及在与波斯的战争中落败,国王伯曼尼特斯被俘虏。波斯国王打算羞辱埃及国王以及其他战俘一番,于是下令把他的囚车放到街道旁,让他亲眼看着波斯军队凯旋。

 

此外还刻意安排埃及国王看其女儿沦为波斯人的女奴,走向井边取水。在这种情况下,与国王一起被关在囚车上的埃及俘虏不忍目睹这个惨状,垂头丧气,长吁短叹。唯独老国王静静的站着一言不发,如同一尊雕像一般面无表情,两眼紧盯着地面发呆。

 

过了一会儿,波斯国王看见埃及国王无动于衷,便令人把埃及国王的儿子和其他俘虏拉出去砍头示众。埃及国王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儿子被拉去行刑,可依然不动声色。

 

可是,当埃及国王在即将被砍头的俘虏中,认出一个从小到大一直跟随着他的又老又贫的老仆人时,他终究没能忍住,重重地拳击脑门,哀伤到了极致。

 

看了这个故事的人,都会在心里画上一个问号,为什么埃及国王看见女儿为奴,儿子被砍头都能保持冷漠与克制,唯独看见他的老仆人的时候才忍不住让悲伤泛滥呢?

 

法国思想家蒙田的回答是:“那是因为他有满腔悲痛,一直克制着,只有到了最后的关头,因为一个最普通的理由才会悲痛全露。”

 

当然,希罗多德只讲述了这个故事,蒙田也只给出了他的猜测,也有可能埃及国王认为他的女儿和儿子身为他的子嗣,带着他血统的诅咒,必然要遭受这种厄运。虽然不幸,但亦是身为战败者应该去承受的。但那个老仆人,实则是一个外人,是一个真正的无辜的受到牵连的不幸的人,也正是在这种无辜的触动下,老国王才心力交瘁,悲痛欲绝。

 

即便仅凭想象,这个故事也会在每个读过它的人的头脑中,上演一出精彩的大戏。从战争,到国王被俘,之后国王受到侮辱,然后侮辱就像潮水层层递进,起初国王还能保持克制,当侮辱的潮水快要将他淹没,国王与老仆人四目相对的时候,那不断堆积的情绪,不断上升的矛盾,不断涌向国王心头的思绪,最终在这一刻倾泻而出。

 

我们不能确切的知道被俘的国王最后因为什么崩溃,但我们从一开始就知道他会走到这一步,也都期待着这一刻的到来,故事在意料之中的走向里,给了我们意料之外的答案。在惊异的同时,我们又可以从情感上去认同。就像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个好的故事,不是直接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而是会激发出每个人内心想象和情感,让每个人都可以设身处地的感同身受。

 

希罗多德的这个故事,妙就妙在,他给读者呈现了一个刀鞘,看过之后每个人都知道刀鞘中的杀意,但却没有见到刀光,甚至还要去先想象这究竟是青龙偃月刀还是金丝大环刀。

 

对比这些讲故事的天才,就像看着太阳光瞬间刺瞎双眼一般,知道了自己的拙劣。总想在自己的文字里,塞进很多东西,一圈圈的逻辑,一个个的道理,恨不得在每一篇推文中,都把自己所知所想倾泻而出。

 

殊不知,表达者,有表达者的宿命,不是被误读,就是不堪卒读。语言也好,逻辑也罢,并不能像老式打孔计算机一样,从写者手下出去,原封不动的塞进观者的脑袋。表达更像是打火石,在传与受二者之间,点燃他们内心共同有的那团干草。

 

做事最怕把事做尽,说话也最怕把话说绝。作者语言陈述的可能性越多,杀死读者的想象力就越大,所以人们愿意看的,不是那些高密度的信息流,而是电光火石的想象瞬间。着墨亦留白,宝刀藏于鞘,点到不说破,可能这就是说话好听,文章好看的一个境界吧。

 

而正所谓文如其人,反思写作的时候,也回应到了对别人那个“强势”的判断。说白了,也并不是自己有多强,只是带着刀但没上鞘,谁都能看见我手里明晃晃的刀,几斤几两也摆在了明面上。

 

什么事都说个一二三四,什么道理都要聊个来龙去脉,没了想象空间,人也就自然变得乏味。

 

并不是有多强,只是不懂得藏罢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