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鉴赏|龟兹壁画中的礼孝之道,看“亿耳得福”等佛经故事
龟兹石窟文化遗产是古丝绸之路文明交流的结晶,源起丝路,始兴于汉,繁盛于唐,印刻着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一体多元的特点,见证了公元3至公元13世纪期间新疆古代佛教文化的辉煌历史。
龟兹石窟壁画所表现的题材和内容极为丰富,其在满足佛教传播与教化信众需求的同时,更多表现的是古代民众生活习俗和崇尚的美德。龟兹石窟研究院陆续推出龟兹石窟壁画系列故事,本期关注的是“弥莲受报” 、“亿耳得福” 、“须阇提割肉孝双亲” 等反映礼孝之道的石窟壁画,以供大家欣赏。
弥莲受报(局部) 克孜尔第212窟 原藏德国柏林民族学博物馆 后遗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礼孝之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国源远流长。孝敬父母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是社会责任意识的源头,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礼孝之道思想也是佛教所倡导的。佛说:父母恩重难报。阐扬孝道的佛教经典有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父母恩难报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地藏菩萨本愿经》以及《佛说盂兰盆经》(简称《盂兰盆经》)等。对于很多人来说,耳熟能详的则是《盂兰盆经》。
亿耳得福(局部) 克孜尔第212窟 现藏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盂兰盆”是梵语译音,意为“解救倒悬”。据《盂兰盆经》记载:目连尊者得到六通(六种智慧)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他用天眼视察,看到过世的母亲在地狱中被倒悬,皮骨相连,凄惨无比。目连十分伤心,于是以神通之力用钵盛饭,想送给母亲吃,但是饭刚送到其母手中,尚未入口即化为灰烬。目连不解其母过去造了何种恶业,才有如此结果。于是,目连请佛开示,佛陀随即为目连宣说其母的业力与果报:由于目连的母亲前世常常诽谤佛僧,不信因果正法,贪嗔邪恶,所以今生受此苦报。尽管目连尊者神通第一,孝心感天动地,但是其神通难敌其母之恶业,唯有仗十方僧众威神之力,方能令其母脱离恶道。佛陀指示目连:在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时(印度雨季期间,僧众结夏安居三个月,此日是安居结束的日子),以百味饮食置于盂兰盆中供养众僧。这一天也称为“佛欢喜日”,由于在三个月的安居修行中,很多比丘通过用功修行,道业增上,很多都证得圣果。因此,供养这些众僧,会得到无上福报。以此功德使七世父母和现生父母在厄难中者,脱离饿鬼道,生人世或天界受乐。目连尊者听佛说《盂兰盆经》后,欣喜无比。于是,在七月十五日这天,目连用盆子装着各种饮食供品,供养十方僧众。目连的母亲也因此而得以脱离饿鬼道的痛苦,生到了天上,享受快乐。这就是《盂兰盆经》的来历。
而深受中国民间喜爱的则是依据《盂兰盆经》所盛行的“盂兰盆节”。
亿耳得福(局部) 克孜尔第212窟 现藏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西晋时,《盂兰盆经》被竺法护译成汉文,因为它所提倡的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思想与已深入人心的儒家传统的孝顺父母的思想相符,因此此经很快便在中国广为流传。后来,佛教的盂兰盆节与道教中元节的祭祀亡者灵魂、儒家祭祀父母祖先等活动结合,构成了中国乃至东亚文化圈的一系列祭祀活动,七月十五这一天已演变为民间的祭祖日,家家祭祀祖先和亡亲,并且盛行放河灯超度孤魂野鬼的活动。
据《佛祖统纪》记载,从梁武帝开始就设坛举行盂兰盆法会。自此往后,历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兴盂兰盆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到了清代,对七月十五日中元节的祭奠活动更为重视,各地寺、院、庵、观普遍举行盂兰盆会,并在街巷设高台诵经念文,作水陆道场,放焰火,演《目连救母》戏,有的还伴有舞狮、杂耍等活动,夜晚还把扎糊的大小纸船放入水中,点火焚化,同时还点放河灯,称之为“慈航普渡”。此外,当天各家各户,都要在门外路旁烧纸钱,以祀野鬼。
亿耳得福(局部) 克孜尔第212窟 现藏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盂兰盆节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宗教节日,至今盛行于中国、日本、韩国等亚洲的许多国家。强调孝亲、布施、救苦的盂兰盆节就像一个三棱镜,折射出中国古代民众的信仰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涵义。
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敦煌文献和石窟内的壁画上,至今还保留着许多与盂兰盆节相关的信息。通过这些文献与图像,表达了古人希望通过盂兰盆节将孝道思想代代传承,同时也重视现世与来世的果报与解脱,既强调社会道德责任感,也蕴含着古人的人文情怀。
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龟兹石窟壁画中有很多表现孝道的故事,也有因不孝而得到恶报的题材。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龟兹石窟壁画中那些感人至深的与孝道有关的精彩故事吧。
须阇提割肉孝双亲 克孜尔第8窟须阇提割肉孝双亲 故事画出现在克孜尔第8、13和114窟。故事内容选自《贤愚经》卷一。
从前,阎浮提有个大国。一天,国中大臣叛乱,杀了国王。于是,太子与夫人带着小儿须阇提投奔他国。逃亡途中,他们携带的食物都被吃光了。于是,太子想把妻子杀掉,以保全自己和儿子活命。正当太子从后拔刀欲杀妻子时,被骑在母亲肩膀上的小儿回头看见了,小儿立即制止父亲说:“请求父亲宁可杀我,也不要伤害我的母亲!你们就吃我的肉吧!”。父母即日日割食儿肉充饥。
最后,儿肉即将割尽,父母欲转身离去时,儿子说:“愿你们把我身之肉留下少许,以为我将来布施之用。”这时,帝释天化作乞丐前来考验小儿,小儿将残剩之肉施与乞丐。帝释天又变成野兽前来,小儿遂将残骨和脑髓全部施舍之。帝释天恢复原形,问小儿道:“如此功德,有何愿望?”小儿回答:“以此功德,誓求佛道,度脱一切众生。”帝释天又问:“你以己身之肉奉养父母,有无悔恨之意?”小儿回答:“无丝毫悔恨之心。”帝释天又问:“何以为证?”小儿答:“若无悔恨之心,可使我身恢复如初。”说罢,小儿身体立即恢复了原样。这时,邻国国王已诛杀了反叛的大臣,将太子和小儿送回了他们的国家,并立太子为王。
图中,一女子肩扛小儿前行,后立一人,正欲拔剑。小儿回首反顾,伸手阻止其父。
须阇提割肉孝双亲 克孜尔第114窟 现藏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睒摩迦至孝被射 壁画故事出现在克孜尔第7、8、17、69、110、114、157、178和198窟,森姆塞姆第30窟,克孜尔尕哈第11和31窟。故事内容选自《杂宝藏经》卷一。
古时候,有个叫睒摩迦的仙人,其父母双目失明,生活不能自理。睒摩迦自幼孝顺,供养父母。
一天,睒摩迦去河边提水。当时,国王正在捕猎,发现一群鹿在河边饮水,即挽弓射之。不幸,毒箭却射中了在河边盛水的睒摩迦。于是,睒摩迦大声疾呼:“一箭射三人,此痛何酷啊!”国王闻声后前往河边观看,问道:“听说山中有仙人睒摩迦,仁慈孝顺,莫非此人就是你吗?” 睒摩迦回答:“本人正是。我身中毒箭,体痛无所惜,唯担忧家中二老,双目失明,无人照顾。”国王急忙赶到睒摩迦家中,将发生的一切告诉了他的父母,并带他们来到睒摩迦的身边。父母见到儿子后,号啕大哭,祈求天神相救。诸天神即从天而降,问睒摩迦:“你被剪射中,是否有怨恨国王之心?”睒摩迦回答:“无丝毫怨恨。”天神又问:“何以为证?”他回答:“若我无怨恨之心,毒箭会自动出来,伤口会自动愈合。”说完,毒箭果然从睒摩迦的身体中自动弹出,伤口即刻愈合。
国王非常高兴,遂颁令全国人民向睒摩迦学习孝敬父母。
图中,睒摩迦正于河边持瓶取水,其旁一骑马人以箭射之。画面上方或下方拱形庐中坐二位老人,即睒摩迦的盲眼父母。
睒摩迦至孝被射 克孜尔第8窟睒摩迦至孝被射 克孜尔第17窟睒摩迦至孝被射 克孜尔第114窟 现藏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睒摩迦至孝被射 克孜尔第178窟 现藏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亿耳得福 壁画故事出现在克孜尔第212窟。故事内容选自《十诵律》卷二十五。
古代印度阿盘提国大富豪之子因天生耳坠金环,价值纯金一亿,故名亿耳。长大后,亿耳与众商人出海寻宝。归途中,亿耳被商人们遗弃,孤身前行,遂进入了饿鬼城。在城中,亿耳见闻了种种因果报应的怪事,如饿鬼们因“悭贪不喜布施”“屠儿”“淫犯他妇”等恶行而受种种罪报。后来,亿耳历经磨难,才回到家中。亿耳出海时,父母因思念儿子而失明。亿耳归来,父母欣喜而复明。从此,亿耳守在家中孝敬双亲。12年后,其父母寿终,亿耳出家受具足戒。后来,亿耳来到舍卫城拜见佛陀,跟随佛陀修行。佛陀让亿耳呗颂经律,他发出美妙悦耳之声,佛陀听后非常赞赏。从此,亿耳声名大振,成为大罗汉,是佛陀喜爱的弟子之一。
亿耳得福 克孜尔第212窟 现藏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弥莲受报 壁画故事出现在克孜尔第212窟。故事内容选自《经律异相》卷四十三。
古时候,有五百商人入海采宝。其中有一年长者名叫弥莲。在临行前,弥莲母亲不让他出海,弥莲不听劝阻,脚踩母头,扬长而去。航海途中,船被摩羯大鱼触翻,众商人落海溺亡,唯独弥莲抓住一块木板而幸免于难。后来,弥莲漂流至一个海岛。登岛后,弥莲先后遇见了很多美女。在美女们的陪伴下,弥莲走遍了岛上的银城、金城、水晶城和琉璃宝城。最后,弥莲来到铁城,立即被鬼擒拿,并把烧热的铁轮套在了他的头上。由于脚踩母头的不孝之举,弥莲得到了头套炙热铁轮的恶报。后经数亿年的煎熬,弥莲才得解脱。
“亿耳得福”和“弥莲受报”两个故事情节相似,但起因与结果却大相径庭。有意思的是,这两幅长卷式的壁画故事分别绘在克孜尔石窟第212窟的左右侧壁,相对而立,一个故事阐释善报,一个故事则阐释恶报,对比强烈,有着深刻的教化意义。
弥莲受报 克孜尔第212窟 原藏德国柏林民族学博物馆 后遗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