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食品安全专家:提倡使用公筷公勺,警惕病从口入

2020-03-12 22:1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3月12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第三十五场)。

食品安全专家、省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所长章荣华就如何正确使用公筷公勺及健康饮食方面的注意事项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提问: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公众对健康、卫生习惯更重视了,各地也开始倡导使用公筷公勺。在公共场合和家庭中,我们应该如何正确使用公筷公勺?

为助力健康中国行动,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浙江各地在积极倡导使用公筷公勺。

使用公筷公勺的好处主要有两个:

一是干净卫生、预防疾病。使用公筷公勺可以避免共同用餐时个人使用的餐具接触公共食物,可减少病从口入的风险。混用餐具最大的隐患是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在疫情期间,避免混用餐具也能一定程度上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

二是减少浪费、文明餐饮。使用公筷公勺可帮助大家养成定量取餐、按需进食的习惯。在外用餐没有吃完的,大家尽可以放心打包回家。减少浪费的同时,还培养了人们环保节约的良好风尚。

关于如何使用公筷公勺。在家吃饭时,家庭成员最好要有自己固定的碗、筷、勺和水杯等,每个人都用公筷公勺夹盛食物。对不能进食的婴幼儿,抚养人可用适当的方式感觉孩子食物的温度,严格禁止用嘴尝试孩子食物、帮助孩子咀嚼食物、口对口喂食孩子、与孩子共用餐具等做法。

在外就餐时,公筷公勺应与个人使用的餐具有可识别性,如根据颜色、长短、形状或材质等明显区别。上桌的每道菜、点、汤都应配备分餐餐具,做到一菜一勺或一菜一筷。公筷应放在筷架上,不应放在个人使用的骨碟上面。火锅或必须在餐桌熟制的菜品,应提供生料专用公筷。对尚未推行公筷制的餐馆,顾客可主动要求在每个菜盘、盆、锅等盛食物的容器上配备公筷公勺,或带上自己的筷子和勺子,把餐馆的餐具作为公筷公勺。

总之,无论是杜绝病从口入,保护家人健康,还是倡导餐饮文明,使用公筷公勺都很有必要。改变传统的中式共餐习惯,关键要转变观念和认识,要积极践行,更需要每个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久而久之,使之成为代代相传的健康生活方式。

提问:当前疫情防控战进入下半场,又处在传染病多发的季节,大家在健康饮食方面有什么要注意的?

参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对一般人来说,在平衡膳食、合理营养方面主要把握几个原则: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平衡膳食每天应有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水产蛋奶类等多种食物。

多吃蔬菜、水果,特别是深色蔬菜要多吃,丰富奶类豆类。坚持餐餐有蔬果,天天吃奶类,适量吃豆制品和坚果。

适量吃水产品、禽肉、蛋和畜肉。少吃肥肉、烟熏和腌制肉制品。

饮食清淡,控油盐糖。尽量选用原味蒸、煮、炖等烹调方式,控制油盐糖的摄入。当然还要提醒大家不要吃野味。

此外,在食品安全方面,要注意食材要新鲜,易腐食品及时冷藏;饭菜烧熟煮透,生熟分开防止交叉污染;要防止有毒动植物和毒蘑菇中毒,做到不采、不买、不吃不认识的野菜、野果。

春季确实是呼吸道疾病多发的季节,预防春季传染病首先要从提高自身免疫力做起——

合理安排饮食可以提高免疫力,饮食一定要规律,不可暴饮暴食,生冷食品、卤味食品最好少吃或不吃。要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C和B,宜多吃富含优质蛋白和微量元素的食物,比如鸡蛋、鱼类、虾、牛肉、鸡肉、奶制品等,能起到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对于老人、儿童和身体虚弱的人来说,换季时摄入充足的蛋白质尤其重要。

世卫组织公布的资料表明,儿童在春季生长最快,尤其应注意其营养的供给,特别是蛋白质和钙的摄入。应鼓励孩子多饮奶,建议每天饮奶300~400ml或相当量的奶制品,鼓励每天1小时的户外活动,保证优质蛋白质(禽鱼肉蛋)的供应。

特别要提醒的是,吃动要平衡,疫情过后建议给自己做个运动计划,保证每周5次以上,累计15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身体运动。中等强度的自我判断:在运动中感觉微微气喘,但是能够说出完整的语句。

来源:浙江发布

责编:陈鑫漂

掌上三门

精彩三门 一手掌握

你可以了解三门人文历史、风土人情、新闻资讯、便民信息

投稿请联络:sanmen2015@163.com

我们为您准备了丰厚的稿酬

欢迎推荐优质文章

原标题:《食品安全专家:提倡使用公筷公勺,警惕病从口入》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