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澎湃调研报告 | 口罩战时动员力,从年产50亿到日产2亿
1943年,三巨头在德黑兰首次会面时,斯大林举杯祝酒:“让我们为美国的生产干杯,没有美国生产的武器,我们将输掉这场战争。”这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阿瑟·赫尔曼(Arthur Herman),在《拼实业:美国是怎样赢得二战的》中的一段描述,这是一本讲述美国如何激发战时生产力的书。
回到现实,正向全球蔓延的新冠疫情,似乎让人们重新嗅到了世界大战的味道,而医用口罩成为全世界最为紧俏的“战时物资”。引用人民日报的消息,《新苏黎世报周日版》报道,在3月7日,德国拦截瑞士24万只医用口罩。
根据赛迪智库的数据,2019年中国的口罩产量超过50亿只,这个产能占全球一半。1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下称工信部)部长苗圩在央视表示,中国每天最大产能为2000万只。2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宣布,包括普通口罩、医用口罩、医用N95口罩在内,全国口罩日产能和日产量已双双突破1亿只。3月2日国家发改委宣布,截至2月29日,包括普通口罩、医用口罩、医用N95口罩在内,中国口罩日产能达1.1亿只,日产量达1.16亿只。根据我们对口罩产业链的调研,中国口罩产能还在继续增加,未来还将达到日产2亿只。
另一方面,从1月20日开始至今,中国口罩产能进入实质的战时状态,这也是观察成为世界工厂之后的中国,在一场全球性事件中战时工业动员能力的机会。
撬动产能
1月20日,钟南山宣布病毒肯定存在人传人,尤其武汉求援之后,中央政府全面接管紧缺医疗物资的生产和流通。
1月20日晚,工信部启动药品库存、防控所需物资生产供应保障工作。1月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做好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应急物资供应保障工作的通知》出台,开始着手医用物资的生产组织和调度。1月23日,湖北省提出第一批需求清单。
此时,武汉不断传来医疗防护物资的求援信。尤其1月25日之后,各地医疗队驰援湖北,医疗物资压力更加大了。
3月1日出版的《求是》刊登工信部党组署名文章《疫情防控期间全力以赴确保医疗物资保障有序有力》透露,从1月28日起,建立按日供需精准对接机制和重点企业调度机制,实施国家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制度,全力保障湖北省特别是武汉市需要。工信部选派73名司局级和处级干部作为驻企特派员,赴16个省市56家重点生产企业和原材料供应企业,确保生产调运全程可控、经营困难及时解决。
1月29日,国务院决定,为做好工作衔接,各省级政府要确定一名厅(局)级负责人牵头对接联系物资调拨工作,并确保24小时联络畅通。
但是此时湖北的医疗防护物质的紧张局面依然没有太大改观。2月3日,国新办举行疫情防控重点医疗和生活物资保障情况新闻发布会透露,截至2月2日24时,总共协调国内生产企业,累计向湖北发送了医用防护服15.45万件,运抵13.12万件,N95口罩发货13.36万件。
前述工信部的署名文章透露,“经过全力组织复工复产、转产扩能,加上国际采购,到2月5日每日供应湖北的N95医用口罩和医用防护服数量开始略大于中央指导组下达的指令需求,但依然处于紧平衡状态。”
2月初的湖北,每日新增确诊和疑似过千例,医疗物资的求助信雪片般传来。
形势逼人,需要不一样打法。2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督促相关国企尽快转产扩能,调动民企等社会力量,帮助解决资金、资质、生产场地、设备购置和原材料采购等实际困难。鼓励地方采取缓缴社保费等方式促进企业稳岗。对企业多生产的重点医疗防控物资,全部由政府兜底采购收储。2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工信部联合出台《政府兜底采购收储的产品目录(第一批)》。
新政效果立竿见影,很多企业开始跨界生产口罩。譬如上汽通用五菱、富士康、格力、长盈精密等企业,纷纷上马口罩生产线,转产口罩。
无纺布设备企业精诚时代集团董事长梁斌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称,一条口罩生产线的安装调试达产,需要20天左右,所以在2月初发布的促进转产政策,新增的口罩产能在2月底,3月初开始释放。不过这些转产产能只参与下游的口罩成品生产,在整个口罩生产链中,口罩机相对便宜。梁斌透露,一条口罩生产线大约40万元,而且参与转产的企业大多有类似的生产线,跨界生产相对容易。
转产兜底的政策,看似简单,却需撬动了整个产业链。
末端产能的涌现,打破了原来口罩产业链的供需平衡,生产口罩的产业链上所有原料和设备出现巨大需求缺口,全产业的价格暴涨,从下游向上游蔓延。譬如原料之一熔喷布的价格从之前的每吨3、4万元暴涨到每吨40万元,而熔喷布的暴涨,又拉动了上游原料生产设备的暴涨。
整个产业链兴奋起来了,也激活了沉睡的产能。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对澎湃新闻称,之前熔喷布产能主要用于生产尿不湿、汽车隔音材料等方面的产品,用到口罩的熔喷布相对较少。疫情到来之后,这些产能开始转移到口罩生产。
李陵申还透露,医用防护服由于使用一般的化工材料,其产能很快放大,已经完成国家收储任务。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拼实业》的主人公克努森,通过政府资金激活美国汽车产业链,引导逐利的生产力进入军工生产。
前述工信部发表在《求是》的署名文章透露:2月15日以来,供应湖北省国标防护服的数量开始超过需求数量,实现了“当日平衡、来日有望”。截至2月25日,医疗物资保障组累计向湖北省供应医用防护服283.64万件、N95医用口罩248.2万只、隔离衣92.2万件、医用隔离眼罩(面罩)82.1万个。
上马新产能
充分挖掘已有产能之后,新增产能成为关键。
医用口罩由三层组成,上下两面都是PP无纺布,中间一层一般选用20克重的熔喷布,它主要起到防护作用。熔喷布以聚丙烯为主要原料,在熔融状态下,加压通过超细模头,形成纤维直径可以达到1-5微米的细丝,这些超细纤维叠加在一起以达到增加单位面积纤维的数量和表面积。防护病毒最关键处是熔喷布中加入助剂,经过高压电处理,使熔喷布带电荷,由1-5微米的纤维对0.3微米的非油性小颗粒物具有高效的吸附效果。比一般医用口罩过滤效果更好的N95口罩,所用熔喷布的用量是外科口罩的 3 倍 ,要求对通过熔喷布0.3微米以上的非油性小颗粒物的吸收要大于95%以上。
整个产业链开足马力,使得比较容易实现的环节产能急速放大。
生产熔喷布的基本材料聚丙烯,通过添加剂和配方的调整,使其具有捕集电荷的能力,还要使其在同等纤维细度和克重的情况下,降低无纺布产品阻力,同时提高无纺布产品滤效。
生产熔喷布的环节,需要专用的聚丙烯材料,还需要生产熔喷布的设备。
这些上游产能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京津冀区域,有道恩股份(002838)、欣龙控股(000955)、泰达股份(000652)、江苏丽洋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831783)、精发股份(839716)、精诚集团、宏大研究院等企业。下图为口罩上游产业链的分布图。
图片由赛迪智库提供
其中道恩股份是聚丙烯熔喷专用料的生产商,自二月初以来,其股价连续大涨,从12元不到上涨到62.50元。据道恩集团官网介绍,道恩股份多措并举增产扩能,日产能增长70.4%,日产量由原来的135吨增加到230吨。
中国石化系统也开始响应,2月18日据国资委消息,石油石化行业的开工率已经超过95%。其中就有诸多口罩原料制造企业。据《北京日报》报道,其中中国石油安排独山子石化、大连石化等6家企业立即转产,满负荷生产聚丙烯医用料,截至2月29日,已累计生产聚丙烯医用料近12万吨。并且,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兰州中心自主研发熔喷料生产技术,生产熔融指数达到1500左右的合格熔喷料,截至3月2日,共生产聚丙烯熔喷专用料4.85吨。3月10日,连续涨停的道恩股份跌停。聚丙烯熔喷专用料的供应得以解决。
具有熔喷布产能的上市企业有欣龙控股(000955)、泰达股份(000652)等,欣龙控股与泰达股份的股价皆大幅上涨。泰达股份股价从1月17日的3.69元,达到3月3日的12.36元。泰达股份一份公告中称,其全资子公司泰达洁净的熔喷布产能为每天10 吨,之前该项收入占公司营业收入比重仅为 0.15%。泰达股份一吨熔喷布可以生产100万只医疗外科口罩或50万个以上的N95级别口罩。一年的产量即可供口罩企业生产70亿个口罩。
欣龙控股2019年半年报显示,其拥有原价314.1万元的熔喷布生产线,按市面价格估计,这是一台熔喷布生产线的价格。至于有无新增产能,欣龙控股未发布相关产能公告。
在原料供给解决之后,唯一的瓶颈是熔喷布的生产设备。
在口罩熔喷无纺布生产过程中,聚丙烯PP专用料经塑化后进入熔喷模头流道,分配均匀后再进入喷丝板,高温高速高压热气流喷射出来形成了熔喷非织造布。最后经过驻极处理,使熔喷布带上电荷,这些工序需要有上料机、螺杆挤压机、计量泵、熔喷模头组合件、空压机、空气加热器、接收装置、卷绕装置等机械设备。目前全球有能力制造并提供喷丝板、熔喷模头的企业屈指可数。李陵申向澎湃新闻透露,其中关键的喷丝板、模头等需要海外进口,大批量的项目中,国产设备不稳定。
据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石化)官网消息, 燕山石化于2月22日紧急启动“第一号任务”熔喷无纺布生产线项目,6套熔喷模头进口自德国。
宏大研究院有限公司是国内熔喷布成套设备的主要供应商,它是由中国纺织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和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
宏大研究院梁姓工作人员对澎湃新闻称,以前一台熔喷布成套设备生产周期一般需要6个月,现在通过调用其他设备组件,以及国产替代进口,使得生产周期缩短到3到4个月,其产能为一天3吨熔喷布,之前关键部件基本为进口,由于海外组件的生产周期太长,目前只能用国产替代。
浙江朝隆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大型喷熔非织造布生产线,该公司潘姓工作人员表示,该公司生产的大型熔喷非织布生产线比较复杂,从外形来看14米长,14米宽,9米高,该产品线交期为9.5个月,临时增加产能已经无法赶上此次抗击新冠疫情。
上马新增产能,国企被寄予厚望。
3月1日《求是》国务院国资委党委署名文章《在大战大考中充分发挥国有企业顶梁柱作用》一文称,“国机集团所属恒天嘉华充分发挥生产无纺布优势,将可调整的生产线全部用于医用口罩和防护服生产,在不到一周时间内形成110万只平面医用口罩产能。中国石化在社交媒体发出“我有熔喷布,谁有口罩机,共同出力抗击疫情”号召,短短数天时间对接完成11条口罩生产线,日产量达到80万只。”
3月6日,据新华社报道,由中国石化和国机恒天集团合作建设、年设计生产能力14400吨的北京燕山石化熔喷无纺布生产线一次开车成功,达产后每天可生产4吨N95熔喷布或6吨医用平面口罩熔喷布,这些原料可生产120万片N95口罩或600万片医用平面口罩。这条生产线就包括2条熔喷无纺布生产线。按计划,中国石化正在建设10条熔喷布生产线。
3月10日,中国石化在前期紧急上马10条熔喷布生产线(产能18吨/天)的基础上,中国石化日前决定在旗下燕山石化和仪征化纤再增加6条生产线,以增加12吨/天的熔喷布产能。预计5月底全部投产后,将形成30吨/天产能。
据科技日报报道,在进口部件无法从海外获得的情况下,关键设备的国产替代由民企承担,前述燕山石化熔喷生产线设备由地处常州的广宇花辊机械有限公司提供。
据常州日报报道,疫情出现以后,工信部向广宇花辊机械有限公司紧急下达任务——45天内生产出17条熔喷无纺布机组所需的套卷绕机、分切机、成网机等,其中15天内必须先交货2套。
广宇花辊机械有限公司负责中石化项目的副总经理王志忠告诉澎湃新闻,已经交付燕山石化两台设备,每台每天可生产5吨熔喷布,将于3月底、4月初交货,设备安装达产预计到4月中旬,每台设备价格接近1000万元,而以往价格约为500万元。之后再交付同样规格的两台设备。此后还有16台日产量为2吨的小型设备,最晚5月底交货。
被工信部“火线点将”的还有宏大研究院有限公司和浙江精诚时代公司。其中,宏大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整线设计和总装,广宇公司负责卷绕机、分切机、成网机等关键配套设备,浙江精诚时代公司(地处浙江台州)负责熔喷模头。精诚时代集团董事长梁斌声称,精诚时代集团的膜挤出模头市场占有率超过70%。在梁斌看来,国产熔喷模头在质量上已经有很大进步,“我们的产品很多已经出口欧洲日本。”
之前精诚时代集团生产一套模头需要3个月以上,现在采取各种措施将制造周期缩短到1~2个月,所以在疫情发生之后,第一批新增产能的设备最快也要到4月中旬才能完成。
另据梁斌介绍,目前能很快达产的产能,是一些春节前的熔喷模头订单,经过赶工已完成部分。还有些海外订单,由于疫情在海外也开始流行,那里也停工停产,这些设备将供国内先用,待形势平稳之后再为他们补货。也有部分汽车领域订单,这些也会转产熔喷布。所以要想市场供需平衡至少要到3月底以后。
远期产能
关于目前熔喷布的总产能,李陵申做了一番分析,往年中国具有30多吨熔喷布产能,目前在强需求的推动下,熔喷布市场正在发生变化,一是原来生产汽车隔音材料、保暖材料和吸油材料的熔喷生产企业,改造转产口罩用滤材,日产量可新增100吨左右;二是原来生产SMS(纺粘熔喷复合)非织造布企业调整生产工艺,日产能新增60吨左右。关于这部分产能,李陵申了解到有可能会有反复,因为卫生巾、纸尿裤的订单压力增大,他们可能会把产能改回去;三是以中石化为代表的央企,加快投资建设熔喷布生产线,有效增加了产能;四是研发投入力度加大,开发出熔喷布替代产品。从整体上看,在3月底或4月初,熔喷布日产能将达到200吨左右,可以满足约2亿只平面口罩或6000万只N95医用防护口罩,总量可满足最低需求。
从上面的数据做个简单计算,原有产能加上转产产能,达到每天190吨的产能,以中石化为代表的央企新增产再加上其他新增产能,大概有10吨左右的产能。对于新增产能,李陵申表示,新生产线需要做很多调试磨合,设计产量和实际产能会有较大差距。如果最后进展顺利,中国熔喷布总产能达到240吨左右,“这是最高限度”。至于央企之外的其他新产能,李陵申称,由于那些产能生产窄幅原料,产能也很小,几乎都进入不了统计数据。
至于未来更远期的产能,在国内疫情控制之后,市场趋于平稳,李陵申认为熔喷布的远期产能可能不会再有大幅增长,关键还要看全球疫情的发展和市场需求。
疫情暴发以来,海外华人遭受巨大压力,送口罩成了华人挽回局面为数不多的办法。有一段拍摄于意大利米兰的视频,几个华人向路人免费发放口罩,但领取者寥寥无几。相对于华人的“拥戴派”,欧美很多国家是“反戴派”,他们认为普通人不需要戴口罩。不过,无论哪一派,全球医用口罩是紧缺的,随着国内疫情渐趋平稳,中国口罩产能的大大增强,国家对外医疗援助也随之增多,中国肯定会成为全人类抗疫的“兵工厂”。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