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断头台下,人人平等
原创 大象公会Elephantia 大象公会
英国著名演员克里斯托弗·李17岁时游历巴黎,被拉去现场观摩了断头台公开处刑,感想是「我自己都要死了」。文|叶三喜
断头台曾经是世界上效率最高的死刑执行方案,大多数受刑者进入刑场后,只需几秒至十几秒便可完成头身分离。
1939年6月18日,德国籍连环杀手魏德曼在巴黎被断头台处死,由于公文流程拖沓导致执行时间从拂晓推迟至天亮,魏德曼走出监狱大门直到死亡的12秒被摄影记者清晰地记录下来,影像画面迅速传遍文明世界。
· 犯人走出大门后,立刻被头朝下压制在断头台底板上,用皮带固定住身体,由助手推入指定位置,用半圆形木枷控制住颈部,经刽子手拉下杠杆,连配重约40公斤的45°角巨刃从4.5米高处落下并切割犯人颈部,使头颅落入下方的收纳袋,后者被法国人戏称为「野餐篮」各国舆论界初次目睹这种流水线式的标准化杀人机器,反响极为恶劣。后来的英国著名演员克里斯托弗·李时年17岁,游历巴黎期间被继父的朋友拉去现场观摩了魏德曼之死,结果感到「我自己都要死了」。
· 克里斯托弗·李和他的银幕形象公关危机之中,法国政府停止了公开处刑,此后直到1977年最后一次执行死刑,地点均在监狱的院子里。
不过,断头台尽管在二十世纪显得残暴血腥,但起初它却是最讲究人道主义和平等精神的杀人工具,甚至曾经因为缺乏观赏性而遭到市民嫌弃。
让人民死而平等
断头台的法语名称「guillotine」,源于法国大革命期间的国民公会议员、因为主张平民权利而闻名全国的约瑟夫·吉约丹(Joseph-Ignace Guillotin)。
1789年12月1日,吉约丹对刑法改革提出多项建议,如死刑犯无论身份地位罪行如何,均应用同一种「简单的机械装置」斩首致死,以贯彻平等精神;司法不得连坐或歧视罪犯的家人;不得没收罪犯的私有财产;死刑犯尸首应归还家人安葬并不得加以特殊标记,等等。这些闪烁着人道与法治精神的主张,几乎全部被历史遗忘,只有「简单的机械装置」流传下来,与吉约丹议员的名字永远捆绑在了一起。
· 吉约丹的议会发言没有留下官方记录,与他结有私仇的巴黎报纸称他在发言中表示:「我这机器,眨眼间就能让你们脑袋搬家,你们还不觉得疼。刀片如闪电般落下,头飞血溅,人就没了。」刑法改革于1792年生效,法国原有的各种针对平民罪犯的虐杀性死刑都被废除,所有死刑犯均将享用曾经专供贵族阶级的斩首死刑。
· 除了图中的车裂之外,法国旧时代死刑还包括轮刑、火烧等,往往务求延长折磨时间改革很快遇到阻力。巴黎市刽子手夏尔·亨利·桑松表示,他的工作将遇到极大困难——无论是剑斩还是斧斩,均要求受刑者在执行期间保持不动,才能避免斩首沦为残暴痛苦的追砍,而这对多数人来说都未免苛刻。
现实中,即使是刻意追求体面、渴望画好人生句号的王公贵族,也难免在刀剑面前失去镇定,尤其是连续多场死刑时,排队候刑者亲睹他人惨状,上台时往往理性崩溃全力挣扎,使得本应干净利落的剑斩沦为凌迟。
· 刽子手也需要高超的业务能力才能确保顺利斩首,1699年蒂克夫人杀夫未遂被处死刑,18岁的刽子手小夏尔·桑松连砍三刀才砍下其头颅为了确保斩首过程干脆利落、整齐划一,让犯人「不遭受死亡本身之外的任何痛苦」,革命中的巴黎暂停了死刑执行,由外科医学院的安托万·路易博士主持设计那种「简单的机械装置」,并委托给羽管键琴工匠托拜厄斯·施密特制作。
1792年4月25日,第一架断头台成品通过动物和人尸实验之后,首次涂上红漆在巴黎格列夫广场投入使用,大批市民闻讯到现场围观新科技,结果却令他们大失所望。
· 断头台主体包括两根立柱、底板、巨刃、配重器、绳索和顶梁,7公斤重的梯形巨刃用三个1公斤重的螺栓固定在配重器上,通过两边立柱内侧的凹槽轨道下落,后期加入滚珠以提高速度。刽子手通过杠杆连接绳索和顶梁下方的滑轮控制整个装置。此外,底板和木枷用于控制犯人身体,下方的收纳袋中放有锯末吸血,有时断头台前方还设有幕墙以阻隔喷出的鲜血这一天,断头台的第一位用户、拦路强盗尼古拉·佩尔蒂埃已经在狱中等待了三个月,并对外表示希望能继续等下去,结果到场后眨眼之间便身首异处,连一声惨叫都未发出。
看惯了漫长虐杀流程的市民,在断头台前稍微走神便错过一切,结果「还我绞刑架」的怒吼声响彻全场。
· 法国大革命前的绞刑架并非后来英国人迅速勒断颈骨的高科技产品,犯人往往要挣扎十几分钟才窒息而死不过,随着大革命走向高潮,人们也将从中发现全新的乐趣,并彻底沉迷其中。
· 即使不那么追求视觉刺激的普通公民,也难免觉得,让罪大恶极的叛国者、弑母者之流和普通杀人犯一样不经折磨便瞬间致死,未免太便宜他们了断头台之乐
1793年1月21日,法王路易十六殒命断头台。
国王临刑时刻泰然优雅的表现,为革命恐怖时期的万千政治犯作出了表率,从王公贵族、保皇分子到激进派领袖罗伯斯庇尔本人,亲临断头台时均尽力撑住气场,走好最后一里路。
· 据说路易十六临刑时不愿被绑缚双手,神父劝告说救世主也是如此,国王遂伸手任刽子手摆布大义凛然的勇者无须受辱便慷慨赴死,这种真人秀剧场般的场面,很快就令广大市民忘记了心爱的虐杀酷刑。人们重新聚集到刑场前,对这种似乎展现了英雄与尊严的行刑仪式报以欢呼和掌声。
此等气氛中,反而是不那么英勇的受害者,更能够冲击观众良知:
杜巴利伯爵夫人临刑前情绪彻底崩溃,不断嘶吼求饶,直到被刽子手架上断头台仍在哭喊「请再等一下,只要一下」,结果巨刃落下后全场观众陷入死寂——这也许是那场恐怖狂欢中最具真实感的时刻。
整个恐怖时期,法兰西全国共有16594人被判死刑,仅巴黎就有2639人被送上断头台。为提高效率,有人曾提议开发能同时执行四人乃至九人的多刃断头台,结果提议者本人据说不久便丧命刑场。
断头台本身的视觉效果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高耸而细窄的主架,巨刃高速击中颈骨和底板的两声巨响,都是市民津津乐道的法兰西风情。
· 法国画家一度争相观察死囚面容以画像卖给媒体直到1939年的最后一次公开处刑,每当黎明前夕断头台在广场或监狱门前组装调试,人们都会奔走相告前往围观,附近楼房的窗口均可出租,气氛热烈如同巡回剧团来访。
甚至某些受刑者自己都怀有兴趣,如1793年暗杀雅各宾派领袖马拉而被处死的女刺客夏洛蒂·考代,走上刑场时刽子手照例为她遮挡住刑具以免刺激犯人,结果考代本人来回探头想看清楚一点:「我都没见过!我有权好奇!」
偶尔发生的事故更属意外奇观,1836年传奇罪犯皮埃尔·拉斯纳尔被处刑时,巨刃竟连续两次卡在其颈部上方不远处。据刽子手回忆,拉斯纳尔最后竟挣扎着转过头来观望,「眼中的惊讶超过了恐惧。」
· 生前自称为「断头台未婚夫」的弗朗索瓦,32岁便得偿所愿刑场外,与断头台有关的一切也都为人们津津乐道。
第一位操作断头台的巴黎刽子手夏尔·亨利·桑松,是法国家喻户晓的刽子手世家桑松家族的第四代,受过良好教育,说一口流利英语,业余爱好拉小提琴,且亲自消灭了前雇主路易十六,其传奇生涯至今仍在激发法国和世界人民的想象力。
· 职业生涯的巅峰期,夏尔·亨利·桑松曾经在三天内砍下300个人头,每天曲终人散后还要将尸首押送到埋葬点。克里斯托弗·李曾于1989年扮演他。如今他的形象已突破次元壁总体而言,刽子手在社会上一直饱受排挤,有些乡镇甚至要求他们把房子涂成红色以昭示天下。各个刽子手家族往往也只能连续多代人互相联姻,女儿到了婚龄要在门上贴告示,以防正经人家的男青年对她们产生兴趣。
世人对断头台的热情,成为了刽子手们的商机。19世纪以后,桑松家族的后人开始利用家里的断头台,向广大市民提供参观导览服务,收取额外费用表演斩首活体动物,有些特别胆大的顾客甚至要求躺进去体验一番。
断头台也颇具收藏价值,最不肖的桑松家族末代刽子手克雷蒙·亨利·桑松,由于挥霍无度,竟然将现役断头台抵押给债主而遭政府撤职,后来又将传家之宝、据说是路易十六亲自体验的那架断头台卖给了英国藏家约瑟夫·杜莎。
· 桑松家族与小仲马、司汤达等人一同安葬于巴黎蒙马特公墓,但鲜有人为其祭扫,其后人可能和吉约丹家族一样早已改姓约瑟夫·杜莎的祖母、大名鼎鼎的杜莎夫人,同样是断头台流行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她曾长期在巴黎学习蜡像技术,革命时期每天守在断头台边为受刑者制作死亡面具。
数十年后,杜莎夫人在伦敦开幕的蜡像馆里,展出了从罗伯斯庇尔到国王伉俪的大量死者蜡像,在英国社交界轰动一时,不幸的是它们都于1925年和那架断头台一起毁于火灾,只有金属制的巨刃和配重器保存下来。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沉迷于依法杀人的乐趣。
推倒断头台
早在死刑五花八门的旧时代,法国社会就出现过废除死刑的声音。
1748年,伏尔泰表示罪人被绞死对社会毫无益处,只能养肥刽子手,而让他们做终身苦力则会有益国家,英国和俄国就都是这么干的。
· 俄国画家亚历山大·索哈特斯基作品《永别了,欧洲》大革命初期讨论刑法改革时,也不乏人提出废除死刑的主张,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罗伯斯庇尔——当时主张统一斩首死刑的吉约丹一定没有想到,几年后自己将因为反对滥杀而在聚会中遭到罗伯斯庇尔的「冰冷凝视」,当机立断潜逃保命。
1810年,拿破仑政权修改刑法,将断头台适用到「煽动公民武装反抗帝国权威」、「通敌卖国」等政治罪名。
1815年后,复辟王朝虽然力图倒转历史,但对断头台这一革命发明则予以笑纳,甚至一度想要对「展示共和派三色旗」适用斩首死刑,最终未获通过。
直到1848年的革命年代,第二共和国临时政府一成立便发布政令,废除政治犯死刑。
· 殖民时期的法国将断头台出口到世界各地,图为越南胡志明市战争博物馆展出的老断头台废除死刑的辩论也再起于制宪议会,大作家维克多·雨果表示:「死刑是野蛮永久且特别的信号,死刑滥用之处,皆由野蛮主宰;死刑罕有之处,皆由文明统治。」
激昂的辞藻并未征服听众,废除死刑最终以216:498票被否决。
废死派第一次取得突破,是在1906年2月,反对死刑的阿尔芒·法利埃就任总统。
此后两年里,他用总统特赦保住了62位死囚的脑袋,议会预算委员会也取消了刽子手的工资和断头台的保养费。
对于断头台是否真能无痛致死,科学界也开始产生疑问。自从大革命时期以来,法国社会就流传着砍下的头颅仍有短暂直觉的传说,甚至有托名刽子手桑松的段子说,敌对各派的人头如果收纳在一起,会互相撕咬面部以致无法分开,但这类黑色幽默和恐怖故事很少被人们当真。
1905年6月28日,医生博理约在死囚兰吉耶的行刑现场做了验证离体人头意识的实验。巨刃落下后,人头对医生的呼唤表现出反应,嘴唇和眼睑收缩了五六秒才停止。
废死派的形势似乎一片大好。
然而,1907年,索莱扬强奸杀害11岁少女一案,令他们前功尽弃。罪犯被特赦后,反对废死的《小日报》大力报道整起事件,并发起反废死公投,死刑派以108万对32.8万大获全胜。
· 「监狱震慑不了流氓,断头台可以。」此后直至1970年代,法国历经第三共和、维希政权、第四共和与第五共和,断头台均一路高歌猛进。
1969年蓬皮杜成为法国总统,由于他个人不主张血债血偿,死刑存废重新引起司法界讨论,但废死毕竟不受民意支持,总统只能效法前人,以总统特赦阻止处刑。
其任期内,断头台巨刃还是两度落下——1972年,两名在狱囚犯绑架杀害了一名守卫和一名护士,未能获得特赦,他们的辩护律师巴丹戴全程目睹了执行过程之后,成为了法国废死派的旗手。
· 《废止!巴丹戴的战斗》 Malo Kerfriden直到此时,断头台仍然保持着大革命时代木架滑轮杠杆巨刃的原初面貌,期间除了个别细节调整,其他诸如改用全金属设计、加装轮子等等重大改造建议均未被采纳。
曾经象征着人道与平等的杀人机器,终于变成了野蛮残酷的旧时代遗物。
1976年,巴丹戴在法庭上为绑架杀害七岁儿童的帕特里克·亨利激烈辩护,在舆论一片喊杀声中向陪审团慷慨陈词,将断头台死刑比作烧女巫,要求大家不要「把这个人砍成两截」。
· 亨利犯案后,初次被捕时否认一切罪行,因证据不足获释,竟接受采访回忆四年前与受害儿童玩耍的场景,不久后被警察发现他以假名租的房间和床下的尸体巴丹戴大获成功,犯人最终被判处无期徒刑。
· 宣布判决当天,警察在法院门前戒备,现场群众高喊「断头台!断头台!」1977年9月10日,哈密达·姜杜比因虐待、强奸和杀人在马赛监狱被处决,成为断头台在法国的绝唱。
1981年,承诺废死的社会党人密特朗当选总统,随后选举中社会党拿下国民议会大多数议席,巴丹戴律师被任命为司法部长。
· 巴丹戴律师万事俱备,10月9日,法国国民议会和参议院分别通过废死法案,法兰西再无断头台。2007年,废除死刑被写入法兰西宪法。
不过,断头台并未彻底告别法兰西的心灵。每当有重大案件发生,媒体和民意都会出现恢复死刑的诉求,废死派经常在民调中失败。
· 2018年12月,黄背心抗议人群在巴黎街头重新架起了断头台,上面刻着法国总统马克龙的名字· 2020年1月25日,抗议马克龙养老金改革的人群在当年路易十六被行刑的地方打出「众筹一台断头台」的横幅原标题:《断头台下,人人平等 |大象公会》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