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对话一线 | 陈亚岗:方舱医院创造“中国经验”
3月10日,武汉所有的方舱医院休舱。2月3日起在中央赴湖北指导组的推动下,武汉集全国各方救援力量连夜行动,29个省区市紧急调集22个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将武汉市会展中心、体育场馆等改造成方舱医院,集中收治确诊轻症病人。2月5日收治首批患者以来,武汉方舱医院共收治新冠肺炎轻症患者12000多人,方舱医院在人类抗击传染病历史上没有先例,从建设到使用,再加上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医务措施,方舱医院成为了决胜战役的生命方舟,创造了中国经验。
2月9日,曾经奋战在非典一线的资深传染病防控专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原院长陈亚岗率队310人驰援武汉,医疗队先后接管了黄陂方舱医院、日海方舱医院等共3家方舱医院,收治新冠肺炎患者过千人,创造“零死亡、零感染、零回头”的突出战绩。3月5日,浙江省医疗队(方舱),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近日,我们连线了陈亚岗教授,听他讲述方舱医院里的创新医疗经验。
1. 请介绍一下您带领的浙江省第三批紧急医疗队在武汉开展工作的情况。
陈亚岗:按照国家和省里部署,我们医疗队以接管方舱医院为任务来进行人员配置的。方舱医院主要是收治新冠肺炎轻症病人,其主要目的,一是治疗轻症病人,这种治疗相对简单;二是起到隔离作用,确保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在方舱医院提出之前,武汉的床位紧缺,很多病人因为无法收治而耽误治疗,而有些轻症的病人被收治到条件较好的医院,也占用了重症和危重症病人的医疗资源,所以当时武汉的病死率在全国是比较高的。因此党中央提出将一些大型场馆改建成方舱医院,把轻重症病人分开收治。
我们医疗队到达以后辗转了三个方舱。第一个是黄陂方舱,我们去的时候还没有完全建好,所以医疗队不仅是要管方舱,实际上也承担了建方舱的任务,我们医疗队的一些专业人员做了管控等工作,我自己是做传染病研究的,对整个方舱的防控也提了很多要求与建议,然后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来改建。医疗队在到达后的三天内改建了两个方舱并及时投入使用;第二是接到国家卫健委的任务转战至中国光谷日海方舱医院,那个方舱是很大的,我们到达后边整改边建设。但是等建设完以后,疫情已经得到控制,所以那个方舱最后没有投入使用。第三个是我们现在所在的方舱,因为是个特殊性质的方舱,所以需要进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和医疗措施。
2. 方舱医院和正规医院有什么区别?你们在工作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陈亚岗:我1982年毕业以后就一直从事临床医学工作,1997年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开始担任医院管理工作,后来又参与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的筹建,因此对医院建设和管理是比较熟悉的。但方舱医院抗击传染病是新生事物,我从来没碰到过这样的医院。
我认为方舱医院和其他医院最大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它不是一个按照医院标准建设的医院。方舱医院的建设,是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来改建的,比如说它可能是展览馆,体育馆,大会堂等,很多方面都达不到医院的标准,包括一些医疗的救治设备、诊断设备等,难以适应重症病人的抢救和治疗,这是一个显著特点,所以这里收治的都是轻症病人。当时国家卫健委要我们做到两个确保,一方面确保方舱医院病人零死亡,虽然轻症病人大多都能通过方舱医院的基本治疗痊愈,但也会有一些轻症病人经过发展病情变严重,所以我们必须要做好监测、及时发现和评估病情变化,进行转院;另一方面确保方舱医院医务人员零感染,方舱医院这个概念来源于部队打仗的时候搭搭建的临时方舱,配置一些必要的医疗设备,而我们此次的方舱不是收治一般的病人,而是传染病病人,因此也可以说是原来方舱的升级版,所以医务人员的防护工作非常重要,正规医院的防控条件好、专业性强,安全性会好一点,但在方舱医院在这种特定条件下,如何做到零感染,这就是方舱医院和其他医院性质上最大的不同。
第二,医院管理上也有区别。我们平时收治病人一般是两三个人一间,最多的时候也就是五六个人一间,但方舱医院是几百个人上千人住在一起,那么多的病人住在一起,而且还是传染性的病人,要如何管理好?这也对我们医院的管理提出一个新的要求。因为在这里,如果有一个病人情况不好,或者有任何涉及到精神或者情绪上的问题,其他几百个人都会看到。怎么在众目睽睽之下把病人的情绪安抚好,这就是我们方舱医院和普通医院最大的不同之处。
3. 17年前,您曾带队抗击SARS获国家嘉奖,那次的经验对此次援鄂有怎样的帮助?
陈亚岗:我本来是研究和治疗传染病的医生,非典和新冠肺炎的病原体虽不一样,但在防控本质上区别不大。抗击非典是我长期从事防治传染病工作中的一次重要经历,积累了我应对大型流行性疾病的经验,也给了我此次抗疫的信心,实际上我已经60岁了,也从院长岗位上退下来了,但我依然认为我有能力去迎接这样的战役。来到武汉后,医疗队里的同事,包括当地的应援组,他们都认可我的能力,能够带领医疗队科学有效、井然有序地推动紧急而艰难的工作,其实这些都是靠我长期的工作经验积累出来的,也是因为参与过像非典这样的硬仗打下了良好基础。
4. 您是浙大四院的首任院长,现在已经退居二线,为什么仍在第一时间主动请缨奔赴武汉一线?
陈亚岗:其实想法很简单,我觉得我的本事还用得上的,身体还不错,前线又非常需要我们。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年初一我就回到浙大四院参与抗疫,从专业角度提出了很多防治建议,我知道他们(浙四)需要我,同时我密切关注着武汉的疫情发展,也早就做好了随时奔赴武汉的准备。所以当元宵节晚上,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以前的同事给我打电话问我能不能带队出征的时候,我立刻就说,行。省里也是考虑到我有这样的经历是合适的人选,我做了这么多年的传染科医生,又有抗击非典的经验,传染病疫情爆发,我到一线抗疫,这是我的本职工作,是自然而然的,也是义不容辞的。我就一个想法,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
5. 方舱医院的病人不免会出现比较焦虑等的心理变化,医疗队采取了什么调整病人心态的措施?
陈亚岗:我们医疗队在方舱医院所做的工作,有很多的宣传报道,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实际上方舱医院的运行核心就是医院管理、病人管理。但方舱医院的管理和正规医院的管理既有相通,也各自有特点。方舱医院既是医院,也是特殊场所,我们不仅仅是在医疗技术层面提供保障,如轻症病人病情的监控、干预等;更需要关注的是病人本身,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我们了解到的病人的情况与以往都不尽相同,武汉人民遭遇到的许多困难是我们此前没能完全想象到的,比如我遇见一个30多岁的病人,他说他的父母都是病重入院,自己及爱人都在方舱医院,而他13岁的孩子一个人待在家中…这样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所以我们必须给与病人足够的人文关怀,建立起与患者的互相理解、信任、支持,把病人照顾好,甚至使病人之间能够互相照顾,成为一家人。“有时去治疗,常常去帮助,一直去安慰”,特鲁多医生说的这三句话,在方舱医院里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给病人一个拥抱,拍拍他们的肩膀,或者给他们准备小礼物……用心做好每个细节,都能够带给病人温暖和关怀。
6. 疫情过后,您对临床医学的教育课程和教育方式有没有什么新的建议?
陈亚岗:从学科层面而言,医学科学知识始终都需要医学生不断去更新,但以我在方舱医院的工作经历和切身感受,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了。此次抗疫,医护人员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尊重,是“最美逆行者”,这不是一天两天能够造就的。回归日常,有些医务人员仍会受到社会上的批评,他们很多不是医疗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与患者沟通的艺术问题。因此,医学教育依然还有很多待改进的方面,要成为“大医”,不仅仅是提高医疗技术,还要更多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是一个重要而有难度的课题,并不是随意添加了几门课程就能提高的,而是要真正从哲学、社科、艺术角度都去思考和设计。所以我建议医学院可以利用浙江大学综合性多学科的优势特色,与人文学院、社科院等进行实质的合作,探索和创新医学课程的新内涵和新手段,有效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医视野宣传中心
录音整理 | 陈泉卉 周佳音 蔡文哲
编辑 | 富祯祯
排版 | 戴淑惠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