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战疫者|援鄂护士段晓玲:今后想带女儿看看自己战斗过的地方
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收治的是武汉市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来自全国范围的18支医疗队在这里开展救治工作,吉林省一汽总医院的援鄂护士段晓玲便是其中一员。
穿上厚重的防护服、拖着沉重的脚步,一路小跑着进入隔离病房。调呼吸机、戴面罩、调位置、扣卡扣、开始通气……一番熟练的操作,短短两分钟时间,她便为重症患者戴上了无创呼吸机。
隔离病房,险象环生,惊心动魄的场面,每天随时都可能上演。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场上,医护人员和病魔抗争,与死神赛跑。段晓玲说,他们的任务,就是把重症患者从“鬼门关”拉回来!
日常工作中的段晓玲 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我们是距离病毒最近的一群人”
段晓玲从事医护工作已经有14年了,她拥有11年的重症监护经验,加上普外科和呼吸科的工作经历,每一次救护行动,她总能多一份冷静和乐观。但这次疫情非比寻常。从传染源控制、传播途径切断到易感人群保护,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堪称“史上最难”,也有不少医护人员倒在救治一线……
段晓玲在前线紧张忙碌“说不怕是假的,因为我们是距离病毒最近的一群人。”面对记者的提问,段晓玲回答得简单干脆。
新冠病毒感染肺炎患者在病发时,经常会感到气道不畅。为了给病人通气支持,无论是雾化治疗还是戴无创呼吸机,都需要护士亲手操作。脱下患者的呼吸面罩,俯下身子和病人面对面,距离不到30厘米,一天近10次操作,加之患者口鼻部气流吹出,倘若防护不到位,存在感染风险。
如同悬在每名医护人员头顶的利剑,防护工作丝毫不能放松。每一天,段晓玲和同事们都要在防护服、口罩、护目镜的严密包裹下开始医护工作。一汽总医院首批援鄂医疗队队长付广双告诉记者,为了节省防护物资,医护人员穿上防护服后都是5个多小时才脱下来,加上前后准备和消毒工作,他们经常8、9个小时不吃不喝,更不能上厕所,只能穿成人纸尿裤,生理和心理上都很难受。
“防护服穿久了,感觉胸闷、头疼、恶心,甚至喘不上气,有一次甚至虚脱了。”段晓玲摘下口罩后,脸上的那一道道压痕,俨然是她最美的“勋章”。
段晓玲脸上留下的压痕她告诉记者,戴了四层手套做护理,手感反应有些迟钝,只能凭经验耐心去操作。与记者交谈时,段晓玲的言语中始总是洋溢着一种乐观。虽然前线工作很忙碌,但她觉得自己和同事们始终斗志昂扬。
既是护士,又是亲人
隔离病房内,患者们没有家人照料。段晓玲既是护士,也变成了他们的亲人。喂药、送饭、倒垃圾、消毒等一系列工作,她统统承包。
有一位患者老郑,病情较为严重,加上又患有偏瘫,生活完全没法自理。段晓玲回忆,老郑是他们来医院后第一批送过来的病人。刚入院时,他极度虚弱,眼神黯淡无光,仿佛失去了生的希望。
护士们不约而同地给予了这位老人更多的照顾。每天轮流为他喂饭、打扫卫生、清理痰液……段晓玲告诉记者,别的病房一般半小时去一次就可以了,但为了更好地照顾老郑,每班4小时的值班时间,多的时候她们要跑去老郑那十多次。经过一个月的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如今老郑的病情已经明显好转,无创呼吸机和监护仪也都撤下了。
除了常规护理,在段晓玲看来,心理疏导也是一剂良药。趁着喂饭的空档,段晓玲总会和老人唠几句。“今天咋样啊,身体感觉行不?”“你好好养病啊,疫情结束了,可以来我们东北,上长白山玩啊!”段晓玲告诉记者,老人的一个点头微笑,一句简单的谢谢,不但坚定了康复的信心,还是对自己工作最好的回应。
在冷冰冰的病房内,隔着厚重的防护服,段晓玲和同事们不断向患者们传递着温暖和生命的希望。
段晓玲照顾重症患者“疫情结束后,想带女儿看看我战斗过的地方!”
武汉封城后的第三天,下战书、立誓言,包括段晓玲在内的吉林省一汽总医院首批医疗队共12名医务人员毅然“逆行”武汉。而就在出发当天,段晓玲两岁的女儿还在发着高烧。
一汽总医院援鄂医生赵尔为对段晓玲做出这样的选择并不感到惊讶,“我们一起共事,她护理经验丰富,责任心又非常强。”一汽总医院首批援鄂医疗队队长付广双也告诉记者,坚持和取舍,正是这位年轻母亲的选择,舍小家顾大家,她的行为可爱可敬。
既是白衣战士,段晓玲也是一位平凡的80后母亲。能和女儿视频,是她一天中最放松和温馨的时刻。她的朋友圈里分享了一条视频,视频中是两岁女儿用稚嫩的声音说:“妈妈,加油!武汉,加油!”
谈到女儿,段晓玲格外动容:“我给女儿写了一封信,我说等武汉康复的时候,有一天要带着她,再回一趟武汉,看看我战斗过的地方!”
段晓玲写给女儿的信-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