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这些杂志封面,拼成了2020中国春天的伤与痛
一本新闻杂志的封面应是一个国家与社会的一面镜子。它能照见时代兴衰、民间悲喜与疾苦。无论是正在衰退的纸质报刊,还是新媒体,它们的头版或头条有意无意中都透露着一个时代的内心。
疫情中的中国新闻杂志,部分封面拼图。
2020年春天就中国而言,是一个伤痛的季节。在“时代的喧嚣”中,一些杂志如历史草稿般记录、拼凑出了今春的殇与痛。这些传统纸刊在“战疫”中散发出的温暖之光,在新媒体泛滥的今天已显得弥足珍贵。
它们叫:《财新周刊》《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财经》《南风窗》《第一财经》《南方周末》《新民周刊》等等,这份名单还可以拉得更长…且排名不分先后。它们“全景、沉浸式”呈现出了疫情中的武汉第一现场与中国的此刻。它们纪录了数以万计的苦难与哀伤,也鼓舞、寄予着一个东方古国在灾难中的不屈精神与希望。
财新周刊
财新,或许是2020年春天中国最火的媒体。
这家由知名媒体人、财经“女侠”胡舒立女士于2010年创办的“财新传媒”,在近十年来备受关注,尤其是今春表现令人瞩目。
在此次疫情中,财新传媒派出多位记者驻扎疫情重灾区武汉,深访多日。在财新网每日推出大量最新疫情信息,最为引人关注的《财新周刊》杂志连续五期推出封面“重磅”报道:《新冠病毒何以至此》《抢救新冠病人》《保卫湖北》《复工预备起》《新冠解毒》。
其中,《新冠病毒何以至此》这一期推出的“现场篇”《武汉围城》与“病人篇”《疑似者之殇》等稿件引发网友在朋友圈广泛转发;《保卫湖北》这期推出的“16城抗疫记录”勾勒出了湖北防疫战的全景,并试图寻找终止疫情的“密码”;而《复工预备起》这期则将主题聚焦疫情对中国产业经济带来的影响,以专业独特的财经视觉关注:“企业开启复工复产,如何克服防疫、人力、原料、生产销售、运输重重困难?”
财新传媒整个二月出色的报道,也为其在中国舆论场赢得了久违的敬畏。就连财新的“掌舵者”胡舒立也被网友与业内人士重新梳理出来。一些网友将她早年的新闻往事与传奇“旧闻”翻出,在朋友圈广为流传。像翻出了春天一样品读。
实际上,这家定位于财经报道领域的财新社,近十年来在业内早已是“如雷贯耳”。原创性与严肃性,更是令一些同行采编团队视为榜样。从早年的“邵氏弃儿”时代之伤追问,到反腐系列“起底式”报道,再到近年来“穿透安邦资本魔术”式的深度调查报道,均在社会引起了关注与巨大反响。
多年的重磅报道也使得财新与胡舒立,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其实,财新传媒只不过是说出了人们早已遗忘的事实与隐蔽的真相,刺痛了大多数麻木的神经,普及了新闻原本的意义。
胡舒立十年磨一剑。相信财新的视野,越来越开阔。
中国新闻周刊
作为国家对外通讯社——中新社旗下的深度报道先锋团队,刚过“弱冠之年”的《中国新闻周刊》锐不可挡。此次疫情报道在央媒方阵中亦较为突出,可谓“独树一帜”。
在央级兄弟媒体均默默无闻的大背景下,《中国新闻周刊》保持了迅捷、客观、平实的报道风格,勇敢、睿智而不失沉稳,24小时不间断在新媒体微信公众号推发独家报道。
从2020年2月10日起,在短暂急促的二月《中国新闻周刊》还连续推出了四期封面报道:《新冠病毒——我们要付出多少代价》《围城之战——我们如何过关》《武汉攻坚——我们如何与疫情赛跑》《防控之变——我们怎样科学应对》。除了温情真实地呈现疫情现场的生死离别,还推出多篇独家采访海内外有关疫情的医学专家的独家见解、见闻。
中新社官方微博显示,就在武汉疫情爆发初期(2020年1月23日),中新社副社长、《中国新闻周刊》社长夏春平就已代表总社奔赴武汉慰问记者并现场指挥报道。
“中新风格”,亦是中新“轻骑兵”半个多世纪稳中取胜、出奇制胜的“战法”。
如论身世,《中国新闻周刊》并非历史悠久。但它的“父辈”中新社在中国新闻界绝对是名门世家。公开资料显示,1952年10月1日,中新社由中国新闻界和侨界知名人士发起成立。廖承志是中新社的创办人和领导者。该社的前身是由范长江、胡愈之等抗战时期(1938年)在中国南方成立的国际新闻社。
胡愈之是中国进步文化出版事业的先驱者。曾任《光明日报》总编辑,国家出版总署署长,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也就是时下知名的“财新传媒”社长胡舒立的大外公。
三联生活周刊
这本将新闻与文化和生活融合为一体的《三联生活周刊》,在此次“战疫”中展现出了独特的新闻调查风格,又不失自我。往日温情如水的生活读本,在疫情中爆发出了惊人的一线报道“作战”能力。
据介绍,自2020年1月20日至2月26日,《三联生活周刊》全媒体共发出新冠疫情报道文章超过百篇。其中,该杂志微信号推送记者原创调查稿60篇;杂志连续出版了三期封面报道:《武汉现场》《武汉会战》《准备复工》,刊发记者原创报道50余篇。
值得注意的是,在武汉疫情爆发初期,三联首批记者在1月21日即抵达武汉疫情现场,次日发布特稿报道《武汉新型肺炎:为何直到今天才引起更大注意?》据称,此篇报道阅读量突破1400万人次。
有读者评价称,三联以真实、及时的报道,化解恐慌和戾气,让人们看到了公共媒体在危机时刻的存在价值。
这本“脱胎”于邹韬奋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创办的《生活》周刊的杂志,在信息庞杂的今天显现出了一本杂志应有的人文之光。
南风窗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开在南方的政经新闻杂志《南风窗》,此番推出了两期封面报道:《战疫》《风雪武汉》。其中,不仅有《疫情里的湖北乡村》关注重疫区的深度稿件,还有独家剖析特殊时期国际关系的文章《中国“战疫”的外交维度》。
这本以“冷静的力量”作为办刊理念的刊物,在中国新闻类杂志中有着独一无二的精神气质,除了浓厚的家国情怀,还保持着时代的痛疼感。如《南风窗》所言:“这将是一场惨胜。当山河振作,我们也不要忘记,每一个人所经历的疲惫、煎熬、伤痛、沮丧、无助、绝望、幻灭,每一个人所体验的真情、温暖、勇气、无畏、感动、伟大、希望,都是这场抗疫战争最真实的构成部分。”
“当胜利的那天来临,不能只看到激动,只听到欢呼,还应该有哀悼与追思,有问责与反省。这样,苦难才不会白白承受。这是每一个武汉人的战争,是每一个湖北人的战争,也是全体中国人的战争。”
这扇《南风窗》暖暖吹来:“希望在苦斗中挣来的,是一个更好的人间。”
财经杂志以及其他
在此番“疫难”中,中国财经媒体似乎比综合类新闻杂志更为关注公共利益。
中国资本界锐利的《财经》杂志,在疫情中依然锐利。《拯救武汉》《全球抗疫》这两期新刊,凸显了其采编团队在灾难大选题下的不同“战斗力”。直击现场,推出特稿多篇。还以一贯的“独立立场”,就疫情对中国与全球经济的影响作出了“独到见解”。
立足于沪上的《第一财经》周刊,则将2020年02/03两期合刊推出了重磅封面报道《新冠肺炎抗击实录》。内容分为“现场”“调查”“追问”等部分。它勇敢发问《疫情之下,2020年会好吗?》
人们似乎不太留意上海滩还有一份综合性新闻周刊,名曰《新民周刊》。可能是国际都市舆论场过于纷杂、繁盛。
但这本襟怀“民生、民情、民意”的《新民周刊》,在这场“战疫”中纵深千里,势不可挡。连续推出四期封面报道:《战疫》《会战湖北——口述实录》《向疫情发起总攻》《上海复工》。
此外,曾一纸风行中国的《南方周末》,在这个春天的苦难中却声音微弱。不过,这份生在南方、根系中国的周报,亦不乏佳作。比如,该报刊发的《武汉的九百万种心碎》报道,一时在朋友圈“心碎”传阅。该文描述了“疫难”对武汉人造成的巨大心理创伤。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南方周末》2018新年献词里的这一诗语,在此次疫情中被翻起并广为流传。即使人们已经遗忘了这句温暖又鼓舞人心的句子,出自哪里?
(作者:徐一飞 央媒观察员、独立评论人)
【编辑/胡云】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