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他为什么要为死刑犯辩护?
原创 万福村村民 看电影杂志
1987年,美国阿拉巴马州,门罗县。伐木工人沃尔特·麦克米伦,他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像往常一样驱车回家。
但不寻常的是,一群当地警察守在了他回家的路上。插科打诨闲聊几句后,便将其逮捕了。
一脸懵逼的麦克米伦完全不知自己犯了什么事。这是电影[正义的慈悲]的开头。
豆瓣7.6,IMDb 7.5,烂番茄新鲜度83%以一起凶杀案入手,你以为接下去会是精彩的回溯,案件的复盘,以及侦破的过程。
猜错了,不是这样的。
这几乎就是全片最富有戏剧性的片段,接下去会是一个工整的,程式化的,但却有千钧之力的故事。
麦克米伦当然没有杀人。他之所以被逮捕了,仅仅只是因为他的肤色,他是个黑人。
▼
电影[正义的慈悲]改编自美国人权律师布莱恩·史蒂文森的同名著作。
布莱恩·史蒂文森,被称作“美国的曼德拉”,《正义的慈悲》就是他作为一名人权律师的回忆录。
包含着对历史和政治的解读,对种族主义、贫富差距,及美国刑事司法系统的反思。电影[正义的慈悲]取书中的一个案子作为原型。
这个案子是美国司法史上著名的“沃尔特冤案”,也是布莱恩整个职业生涯最重要的一个案子。
它是关于一个律师,努力呼吁其他人,来共同为那些被消音的、被剥夺了人身权利的死刑犯发声的故事。18岁的干洗店职员隆达·莫里森在店里被人谋杀,警方在调查了一年多时间后,将凶手锁定为镇上的沃尔特·麦克米伦(杰米·福克斯 饰)。
麦克米伦被非常粗暴地定了罪,甚至在尚未开庭审判的前一年,就被关进了牢里。1988年8月17日,陪审团对麦克米伦犯下的罪处以死刑。
正是同一年,布莱恩从哈佛大学的法律系毕业了。迈克尔·B·乔丹收起了他在[黑豹]中的雄壮身材,穿上了西装打领带,将自己的理想主义下放到社会的最底层。
1989年,布莱恩在阿拉巴马州的蒙哥马利成立了“平等司法行动”组织(Equal Justice Initiative)。
这是一个提供免费法律援助的非营利组织,致力于为没有能力聘请律师的穷人、遭受司法误判的死刑犯,以及弱势群体提供法律辩护。布莱恩在阿拉巴马州接手的第一个案子,就是“沃尔特案”。
布莱恩(迈克尔·B·乔丹 饰)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北方人,布莱恩初来乍到,显然没有对南方白人根深蒂固的黑人歧视有所准备。
当布莱恩第一次去牢里看麦克米伦时,同样身为黑人的他被狱警要求脱衣搜身。布莱恩说律师不必搜身,还反被质问,“你到底是不是律师?”
两人的第一次见面,麦克米伦显然对布莱恩的天真和一腔热血感到不屑:“你这个哈佛来的富家子弟,根本不知道我们的处境。自出生的那天起,我们便有了罪恶。”在后来的调查中,布莱恩发现,原来法律和正义,也有着不完美的一面。这不完美的一面,可以随意将一个无辜的好人,污蔑成杀人犯。先天的肤色成了他们的原罪。
而除了当事人和他们的家人外,根本没有人关心这一切是否合理。
对警察来说,早破案早轻松;对法官来说,他们要的只是一个替罪羊;对受害者家属来说,凶手被绳之以法就是最大慰藉;对民众来说,罪犯落网,皆大欢喜。
为什么他们会挑中麦克米伦呢?因为他事业成功,是树林的承包商,因为他曾和一名白人女士有染,因为他是一名成功的黑人。对警察和法官而言,灭他气焰,拿他开刀,最合适不过。
布莱恩随后寻求麦克米伦的家人和邻居的帮助,然而一开始就遭到了拒绝,因为他们说,“上一个来的律师也说自己能解决问题,结果呢?骗走我们的钱就跑路了。”
直到布莱恩的告诉他们,这次辩护是免费的,他们才卸下防备。即便如此,所有人还是感到悲观,他们觉得,“死刑,只不过是对黑人私刑的另一种方式。”布莱恩询问他们:“案发的时候,有多少人和麦克米伦在一起?”然后屋里的所有人都举起了手。
这又给了布莱恩一记重击。只因为他们都是黑人,证词被法官刻意忽视,而一位明显在撒谎的关键证人,他的证词却被取信。
这更加坚定了布莱恩为麦克米伦辩护的决心,因为这不仅只是一个案子,他还要挑战南方的奴隶制和种族歧视。
布莱恩开始努力地游说证人,让他们意识到微小善念聚集起来的力量,并让他们为自己和别人的正义而战。登上电视台的访谈节目,将此案上诉到州法院,布莱恩在尽可能扩散事件的影响力。
布莱恩既是战士,更是一根坚韧的绳索,将自己和所有人的意志与命运紧紧绑在一块。
结局是没有悬念的。最终在布莱恩的不懈努力和四处奔走下,麦克米伦重获自由。布莱恩在听证会上强调了这句话:“贫穷的反面不是财富,贫穷的反面是不完美的正义。”
整个过程表现得及其克制,在法庭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胜利和失败,都在用冷静的语调宣布。布莱恩本人作为[正义的慈悲]的制片人之一,这是他的建议:“拒绝任何修饰,专注于事实,这本身也是一种公平。”片尾打出字幕,作为“平等司法行动”组织的创始人和执行董事,布莱恩在过去的30年间,共帮助了超过140名死刑犯获得救济和释放。
▼
出于尊重事实的考量,电影在本该紧张刺激的辩护阶段,放弃了戏剧化的展现。
但是为了弥补,电影把那些未被营造的戏剧张力,全部放在了微妙的细节上。也让整部电影得以摆脱纪录片式的枯燥,免于成为一部乏味的法律剧。
正是这些富有诗意的断章,为[正义的慈悲]这部电影带来了活力和慈悲。被关进监狱的麦克米伦,每次感到身心俱疲,痛苦不堪时,他都会想起树林上空的那片天空。
那是他被警察逮捕当天,在树林里伐木时曾抬头仰望过的天空。只是当时的他哪里知道,这有可能会是自己最后一次得见天光。对于可能失去的东西,他反复想念,那也是对自由的渴望。
该怎么形容这种感觉呢?在家自我隔离了将近一个月的我们,或许最能感同身受。就像你还是不断想起,上一次出门时,你都做了些什么。电影也没有将布莱恩塑造成一个英雄,反而拍出了他在工作中经历的恐惧、怀疑和痛苦。
但也止步于此,不会进一步触及内心世界。他的生涩与无奈,静静看着就行了。
被枪指着,谁都犯怵还有电影里的谋杀案,也只是一个引子,从未展开。至于真正的凶手是否抓到了,也没有交代。
换句话说,身为一名纯粹的律师,又是电影的主角,找出真正的凶手不是布莱恩该关心的事,他只需要证明,被抓起来的人不是凶手就行了。
至于占据不少篇幅的,监狱里的其他几位死刑犯,他们和麦克米伦形成对照,里外呼应,象征着那些未被救出的人。
“你能给死刑犯的最坏的东西,就是希望。”对于赫伯(罗布·摩根 饰)来说,就是这样的。
他是另一名等待处决的死刑犯,曾是一名越战老兵,战后患上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他寻求精神方面的帮助,但迟迟得不到回应。后来他在别人的房子门口放置了一枚炸弹,导致了一个女孩的死亡。
赫伯并不否认自己的罪行。当他思考自己的命运时,悔恨、恐惧和悲伤交织在一起,令人心碎。
在接受电刑的那一天,他就像个脆弱的幽灵,整个人是被恐惧掏空的状态。他被绑在电椅上,监狱的音响循环播放着专门为他点播的《The Old Rugged Cross》。整个监狱的囚犯们,用他们的锡杯敲打着牢房的铁门,高呼着“赫伯,我们和你在一起。”那一刻,我们是如此靠近死亡,听着死亡的回声。
而赫伯的死,只是这个杀戮体系的一小部分而已,是种族主义的病态延伸,也是整部电影最令人难安的时刻。似乎只有在这样的极端情况下,人们才会被迫去思考,关于“公平与正义”的本质。
▼
[正义的慈悲]就像是一部“法律版”的[绿皮书]。
因为它同样在为黑人发声,为黑人平权,试图消除黑人所遭遇的种种不公待遇。
但相比于[绿皮书],[正义的慈悲]更有一种普遍性。
[正义的慈悲]作为一个典型案例,说明在奴隶制的熔炉中形成的刑事司法系统,仍然背负着过去沉重的枷锁。而麦克米伦,只是千万受害者的其中之一。布莱恩这一次胜利,或许并不会直接软化黑人歧视的僵局,但却让人看到了不同种族、肤色、性别与地位的人携手合作,只为正义而战的可能。
[正义的慈悲]又像是[黑水],主角都是律师,都在以小博大,捍卫真相与正义。就算当权者故意扭曲真相,让所有人闭嘴,但仍有人愿意站出来勇敢发声。
[黑水]张文宏医师说的那句话,“人不能欺负听话的人”,它要建立在怎样的共识之上?
是当听话的人果真受到欺负时,会有人站出来为他们发声,为他们辩护。
那么回到最开始的题目:他为什么要为死刑犯辩护?
因为死刑是一个抽象概念,按照法律法规,系统化地执行每个细节,与不由分说杀死一个不具任何威胁性的人。这完全是两码事。
往大了说,这不只是一个美国故事,它所涉及的是被边缘化的族群遭受的偏见。这种现象,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是存在的。布莱恩说,之所以在电影的名字中加入“慈悲”(Mercy)这个词,是因为大多数时候我们自以为的“正义”,似乎都与“慈悲”脱节了。
“正义”与“怜悯”息息相关,每个人都能对眼前的不公发声,对偏见伸出援手,就能为希望带来力量。正如《正义的慈悲》书中所说的:
“我们是有选择的。我们可以拥抱人性,也就是拥抱这破损的天性与同理心,并对痊愈抱持最大的希望。或者干脆否定我们的残缺,放弃同理心,最后让我们连带否定身而为人的天性。”
▼
影迷互动
哪部关于“正义”的电影让你印象深刻
请到文章末尾评论区留言
与更多影迷分享你的观影感受
原标题:《他为什么要为死刑犯辩护?》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