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问吧精选 | 政治化的韩国电影黑起来,连自己国家都不放过
韩国总统公开发文祝贺电影主创,政客提议为奉俊昊建博物馆,首尔旅游局推出电影打卡路线,多家院线重映影片,疫情之下,民众戴口罩走进影院……自《寄生虫》横扫奥斯卡后,韩国就陷入了举国欢庆的热潮。
正如影片描摹的贫富两极,第92届奥斯卡也彻底引领韩国电影“由贫入富”,实现在世界电影层级中的阶级升格,有人祝贺有人酸,还有人建议导演奉俊浩撰写一册《奥斯卡公关指南》。
那么,《寄生虫》拿奖,究竟是否名副其实?为何戛纳和电影学院同时青睐这样一部来自亚洲的电影?今日的奥斯卡是先锋了还是保守了?
//本期话题//
我是韩国成均馆大学中国研究所研究员于婉莹,主要研究领域为中韩关系、中韩公共外交、半岛问题等,对韩国影视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韩国影视是如何崛起的?韩国电影为何能成为今年奥斯卡最大赢家?关于韩国影视,欢迎与我交流!
Q&A
《寄生虫》凭何拿下小金人?
@小giaogiao:韩国影片成为奥斯卡史上最大黑马之一,确实出人意料。请问《寄生虫》是靠着什么特有的优势获得这个奖项的呢?其中和韩国电影的近些年发展的趋势又有什么联系呢?
于婉莹:韩国是一个电影产业发展非常成熟,有不少高质量的作品获得国际认可。这次一部电影拿了四项奥斯卡大奖,整个韩国都很沸腾。因为之前也不乏入围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的韩国电影和导演,但这次更具有里程碑意义。这种成功首先当然是这部电影本身很出色,另外这部电影获奖也是对这些年来韩国电影发展水平的肯定,我们知道韩国其实还有很多电影并不逊于《寄生虫》。
但是,除了韩国电影业的专业化、产业化程度值得关注,我很想分享一组数据,我觉得这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2019年韩国有502部国产电影上映(其中院线正式上映是199部),近十年上升速度非常快;另外,韩国有很大的观影群体,从2013年开始韩国每年观影人次超过2亿,平均每人观影次数达到了4.37次/年,这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最高水平了。当然,这会让观影群体对电影的质量更挑剔,人们会选择去看更“好看”的电影,尤其是近年来在外国电影的围攻下,韩国电影不得不在激烈的竞争中向市场靠拢和提升质量,这也进一步促进产业日渐成熟,也有越来越多的电影走进国际视野。
@大年三十的鞭炮:韩国电影产业快速发展、影片质量不断提高的原因有哪些?那些地方值得国内学习?
于婉莹:以《寄生虫》为例,从准备拍摄开始,就做好了不计票房代价的准备,因为内容并不符合韩国市场主流口味,但团队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来创作,拍摄过程中还严格执行了周52小时工作制度,没有过于追求速度,这些都是最后能够取得成功的因素吧。
以下简单说几点我自己的看法,第一,韩国近些年的政策强调支持中小电影的创作与流通,建立“强小制作公司培养基金”,保障独立的创作空间,发挥个性和创造力,促进编剧间活跃的交流,让他们创作自己真正想拍的作品,防止题材内容单一化趋势,这几年韩国独立、艺术电影票房占比也因此有很大提升。
第二,为促进电影行业的公平公正,目前韩国“银幕上限制”呼之欲出;加强电影产业持续发展基础,建立电影从业者经历管理、支援体系,保障他们在行业内更稳定的发展。
第三,目前内地电影行业过于浮躁,票房至上的问题很严重,巨额投资、明星云集的商业大片越来越多,却越来越拍出不来有深度的电影,剧本缺乏逻辑和思考、特效突兀;而且很多电影并没有将制作具有国际水平的作品为目标,这就出现了国内票房逆天,国外票房很尴尬的现象,非常需要沉下来反省一下怎么“讲好故事”。
第四,推动电影行业民间团体在提高电影创作水平和构建业内健康生态上承担更多的责任,韩国有非常多的电影相关团体和组织,韩国电影制作人协会、韩国电影评论家协会、韩国独立电影协会等等,都为争取业内人士的权利和为韩国电影行业的发展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八级大狂风777:有一篇关于《寄生虫》的影评讲到,这部电影也隐喻了韩国寄生史:经历过日据时代,在朝鲜半岛与朝鲜对立,受到美国的扶植。正是因为这种对韩国政治的隐喻,才使得这部电影独获四项奥斯卡大奖,这种说法对吗?
于婉莹:我认为一个电影的成功是有很多因素的,当然《寄生虫》有它独特的历史背景,也的确有很多政治隐喻,反映了韩国社会贫富分化的现状和社会底层的挣扎和无奈。韩国人在近现代历史上也的确经历过非常艰难的时期,但是我个人并不太同意将韩国包括殖民地的近现代史称为“寄生”的历史。比起对“历史”或“政治”的隐喻,可能高潮部分“穷人之间拔刀相向”意味着什么更值得去深思和讨论。
导演和团队花了很长的时间和经历去搜集素材,比如半地下家庭场景的设定(半地下室是韩国特殊年代遗留下来的特殊产物,感兴趣可以进一步了解下)、空间的利用、隐藏细节的分布(比如价值1万多块的垃圾桶)都很出色。所以,我更愿意相信,是细节和跨越文化和国界的共感成就了这部电影。
韩国电影会称霸亚洲吗?
@oxford:同为亚洲准发达经济体,影视领域曾经发达的香港、台湾为什么会衰落,韩国为什么会后来居上?
于婉莹:韩国、台湾、香港都曾受到金融危机的重创,但韩国正好在这一时期引进了电影分级制度,韩国电影的类型、叙事方式、主题都开始出现明显的变化,舆论环境相对宽松,政策上允许一些尺度比较大的作品搬上银屏,反而掀起了一次影视发展“新浪潮”。
90年代末也是韩流开始横扫东亚地区的时期,作为韩流事业的一部分,政策上有很多扶持(比如配额制度),电影人的跨国交流很活跃,地区的号召力明显提升。港台电影行业的转型当时没能跟上国际社会变化的速度,本身市场狭小,投资有限,政府力度又不够,令人惊艳的作品越来越少。
2001年中国加入WTO,内地市场开始将视线转向好莱坞大片,港台电影的地位也自然被挑战。不过,台湾最近有很多影视复兴的计划,近两年《我们与恶的距离》《想见你》都很棒。香港的政治格局很狭隘,影片的政治映射浅层次、表面化,有一种青黄不接的无力感。最近和朋友们聊起,朋友们说怀念以前有韵味和内涵的,能突出香港城市风情的电影。去年出台了一些放宽政策,希望能让香港电影再创一次辉煌吧。
@熊:韩国电影已经盖过日本了?
于婉莹:日韩两国电影应该是各有千秋吧,风格也有一些差异。只是近几年韩国电影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在东亚圈的影响力增大,也经常入围国际奖项,受到的国际关注度也高了。韩国的影视产业政策也积极鼓励韩国电影扩大国际影响力,像釜山国际电影节就发展很快,已经成为亚洲地区影响力最大的电影节之一了。
韩国电影审查制度是怎样的?
@Heaven:取消电影审核制度让市场说话,是不是韩国电影的拐点?
于婉莹:从审查制度到分级制度的转变对韩国电影行业是有着里程碑式意义的,韩国的电影从百年前的诞生之初就伴随着审查制度,在1996年审查制度被判违宪,1997开始引进“上映分级制度”。1999年影像制品分级委员会开始担任等级审查机构,但还是存在“分级保留制度”,电影为了能上映会修改或剪掉一些“有问题”的部分,也就是说审查制度一定程度上还客观存在,所以也一直存在争议。直到2002年“分级保留制度”才正式被废除,被“限定上映”替代,然而围绕“限定上映”仍然存在争议。
不过2000年前后韩国的确实涌现出了很多新人导演,表达方式也更为大胆,可以拍之前想拍但却因为审查制度不能拍的题材,关键还是电影内容丰富了,所以在这一时期韩国电影经历了一场“百花齐放”。这一时期也被韩国电影界称为“韩国电影的文艺复兴时期”。但市场也并不是全部,韩国在文化政策上是非常鼓励独立电影和文艺电影的创作的。
@Fenghx:《恐怖直播》《潘多拉》《摩天楼》《国家破产之日》《局内人》可以如此拍政府,好奇韩国政府对于这样的电影是怎样的态度?如《寄生虫》描绘出了社会阶级差异,对此怎么看?
于婉莹:在审查制度存在的很长一段时间韩国对电影内容的管理都非常严格,80年代开始韩国电影迎来新浪潮,后来实施分级制度,现实题材也成为韩国电影比较主流和擅长的题材,抨击的多数是特定的利益集团,还有对前政府的讽刺。
《国家破产之日》是对过去的反思,《熔炉》推动了“熔炉法”的出台,对现实政治有不小的影响,在韩国也有很大的市场,相关部门会出台一些政策引导。影视作品是一种表达方式和情绪的宣泄,有时候还有特定的政治立场,但这种表达的自由也是双刃剑,不少韩国人用“电影的政治化”和“政治的电影化”来评价韩国电影的这种倾向。
@淡蓝天:韩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政策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电影业的发展和成功呢?
于婉莹:电影是韩国“K-Culture”里很重要的一部分,韩国文化内容振兴院就是以促进文化产业内容多样性和扩大韩流影响力为目的而设立的。韩国在电影领域有很多政策投资和基金的设立,2020年韩国政府预算中的电影发展基金支出预算是6亿,比前一年增加32%。当然还有其他的税金支援政策,为中小电影设立专门的基金,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独立创作的环境,促进了与亚洲地区国家合作进行共同制作、宣传、电影从业者培养与交流。现在还在考虑引进“银幕上限制”,开设独立、艺术电影专用馆、设立韩国-亚洲电影机构等等。大致的政策方向是将K-Culture推向亚洲,再推向世界。但也有人提出政策比较细碎分散,不够系统,效率比较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