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武汉·接龙⑦|留守空剧院,我依旧等待《狮子王》到来
【编者按】
新冠肺炎疫情下,每个人的悲欢离合,无奈与抗争,都是一份独特的命运体验。
《@武汉——抗疫故事接龙》是澎湃新闻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联合推出的特别策划,以新闻人物报道接龙的方式,记录正在武汉与疫情搏斗的人们,呈现出相互联系的他们在疫情之中的经历、心情与感悟,以及面对生命考验的自我重建。
儿童眼科诊所的店长文子(化名)还记得,2019年的10月,自己曾在武汉琴台大剧院听了一场李云迪的音乐会,她很想念那段多姿多彩的时光。如今,大剧院与整个武汉一起,陷入了沉寂。
“如果没有这次疫情,我们今天应该会忙疯了吧。”剧院保安部经理周登涛和他的同事挤在大剧院的办公室里闲聊。这天是个特别的日子,留守剧院32天,无论时光多么重复单调,他们依旧会因2月19日这天感慨万千。
原定于2月19日首演的百老汇原版音乐剧《狮子王》国际巡演武汉站,因新冠肺炎疫情宣布调档,并于近日开启退换票通道,重演时间未知。
武汉琴台大剧院1月18日提前放假,包括周登涛在内的7名保安没有选择回家,留在了大剧院、留在了武汉。他们都是武汉或武汉周边人,大部分为90后,最小的22岁,都是身体健康、免疫力强的精壮小伙子。
从去年起,“看樱花,看狮子王”“游武汉,看狮子王”这些口号就让周登涛感到激动 。 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7人,32天,一天三班轮值,从前金光熠熠、人头攒动的剧院大厅,如今由他们七人守护,并将继续守护下去。在疫情结束前,剧院就是他们同吃同住的家。
周登涛1983年生,湖北孝感邹岗镇联合村人,他眼里的大剧院是个优雅美丽的殿堂,是他深深热爱的地方。
“在剧院工作是神圣的。”一直不善言谈、用词朴素的周登涛笃定万分。看似守在幕后、与舞台上的阳春白雪无关的他们,其实早已和剧院、艺术紧密相连,他们的情感在这里流淌生根,即使灾难无情、剧院沉寂,这依旧是一份让他们由衷享受和自豪的职业。
《狮子王》调档了
如果没有这场灾难,2月19日,全武汉的焦点将在琴台大剧院,《狮子王》内地第一站如约首演,此后数月上演70余场,春天的武汉将属于“这只小狮子”。
这并不夸张。此前巡演多国并屡破票房纪录的《狮子王》终于来到中国大陆,武汉站开票一小时,售票近10000张,要从其他城市来武汉看剧的观众近40%,琴台大剧院的工作人员说这是“史无前例的奇迹”。
对周登涛来说,从业近六年,《狮子王》是最让他兴奋和期待的项目之一,他负责的保安部去年起就在为《狮子王》的安保工作筹备、演练。
“各个岗位是否就位?检查是否完毕?”在周登涛的想象中,原本今晚6点半2月19日晚6点半,制服笔挺、皮鞋锃亮的他应该已经在用对讲机与各岗位对接,同事们检票、安检、接待,各司其职。大厅大门拉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将在他们的迎接下有序进入,观众们会被布满大厅、各式各样的《狮子王》宣传物料吸引,这会是所有人期待已久的时刻,也会是深深写在周登涛职业生涯里的荣耀一笔。
从去年起,“看樱花,看狮子王”“游武汉,看狮子王”这些口号就让周登涛感到激动,这是武汉市政府、文旅局都在支持的项目,是武汉即将打造的城市名片,而他会在现场接待那些远道而来的演职人员。“真的太有意义了!”他说。
对周登涛来说,从业近六年,《狮子王》是最让他兴奋和期待的项目之一“原本这会是繁忙的一天。”和琴台所有工作人员一样,周登涛也是遗憾的, 但想到武汉有很多家庭在这场灾难里破碎了,他开始痛心难过,他明白共抗疫情是这个时候最重要的事。
作为一名退伍的老兵,周登涛有时候会想,如果病毒是个敌人,他愿意拿着枪上战场跟它拼杀。
我们并非守着一座孤岛
响应公司号召来留守剧场,周登涛从没犹豫过。高中毕业就入伍当兵的他在部队待了12年后转业,2014年五四青年节那天,他来到琴台大剧院所属的保利集团工作。
老兵多、氛围好、管理军事化,这里让周登涛感到踏实又充实。“我是保安部的负责人,这种时候就应该到剧院来,这是我应该守护的地方。”他觉得这就够了。
现实中的2月19日和之前的32天没什么不同。早晨9点,他按时到岗,到厨房帮忙打下手,切菜、端盘子、拿出消过毒的碗筷,然后开始去各个岗位巡视,工程机房、舞台设备都要检查,监控室、高压配电房都要确保有人值班。
上午11点左右准备开饭,他们和隔壁琴台音乐厅的留值人员一起打饭。剧院食堂是外包给餐饮公司的,有自己的蔬菜基地,他们每天都能吃到新鲜的蔬菜水果。此前,保利集团从全国各地和海外为他们调集来一批物资,口罩、消毒液、洗手液、手套等必需品也十分充足。
吃过午饭就该清扫消毒了,办公室、监控室、厨房、洗手间…………疫情期间,生活区和工作区都要保证每日消毒。晚饭后,他们需要收集所有垃圾送往户外回收点。晚上8点,夜班人员到岗,另一个12个小时的值班就开始了。
生活区和工作区都要保证每日消毒武汉疫情一度很不乐观,但充足的物资是周登涛安全感的来源,剧院的四方天地至少让他们生活无忧。周登涛几乎每天都会接到集团领导打来的电话,接受关于健康和物资的询问,他能感觉到他们是被关心的,并非在这里守着一座孤岛,这让他很心安:“没有后顾之忧更能尽职尽责。”
剧院观众厅很大,1400多平米,三层,1802个座位。周登涛常常看着空荡荡的剧院,会想到以前歌舞喧闹的画面。他对自己说:“等疫情过去吧,过去了就能开开心心来到剧场,演出、看剧、迎接观众!”
我爱剧院,也爱武汉
留守期间的工作密度并不算高,大部分时光还是需要在生活琐碎上消磨。保障剧院安全、保证人员健康之外,周登涛有很多时间可以自由支配。
同事们常常会在办公室休息、聊天、玩游戏,周登涛除了给后厨帮忙,还会看看电影和电视剧,《大明风华》的64集他全看完了,周星驰和刘德华早期的电影也看了不少。他还喜欢看书,《红楼梦》的人物描写曾让他痴迷,还有邓小平女儿写的《我的父亲邓小平》、季羡林的《牛棚杂记》,他看了一遍又一遍,历史类的书籍总是让他格外喜欢。
最近几天睡觉前,他会在一个App上听书,花365块钱订阅一整年,听这些由各类名著浓缩成的50分钟左右的音频,有关于励志的、成长的,还有企业管理、销售营销的,眼睛疲累的时候,听书让他很舒服。“现在我们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又都是碎片化的时间,所以听书会更容易投入进去。”他很想把这件有趣的事推荐给身边的人。
周登涛对剧院是有情怀的。小时候只能从电视里看到交响音乐会、话剧,来这里工作前,他总觉得自己是门外汉,与剧院格格不入。但五六年的时间过去,他发现不论是话剧、音乐剧还是交响乐,都是在生活的泥土里开花,他总能看到生活的影子。值班的时候,他和同事们经常轮流去场内工作,每场他都会从头看到尾,也都会有所触动,在他看来,《巴黎圣母院》、《阿依达》都是让人震撼的作品,都是爱恨交织的传奇故事。
周登涛眼里的大剧院是个优雅美丽的殿堂,是他深深热爱的地方。对周登涛来说,精神生活比物质生活更重要,他觉得只有心灵上的充实、精神上的满足才能让一个人充满阳光并感到幸福。他记得去年夏天,一个老奶奶每天都带着她的孙子来看演出,只买一张票,让剧院的工作人员带小孙子进去,自己就坐在外面等,她说她是附近的居民,孙子在学钢琴,也很喜欢儿童剧,她很信任剧院,有多少演出就要让孙子看多少场。周登涛越发觉得,武汉其实是一个文化氛围很好的城市,大家对艺术和文化的需求很高,是这些特殊的观众让他越来越了解这座城市。
在这场大部分武汉人每天都会为抢菜、囤货、购买物资劳心费神的灾难里,剧院似乎只是代表精神世界、文化生活的象牙塔,大剧院也注定会因这场疫情暂时沉寂,期限未知。但现实让人惊喜,“春暖花开,剧场相见”仿佛成了琴台和武汉观众的密语,这句话在琴台大剧院所有平台的留言区里随处可见,大家都因这浪漫的约定信心倍增,包括周登涛:
“剧院是这个城市很重要的一部分,疫情固然很严峻,但我相信有的东西是不会被忘记的。”
有很多买过《狮子王》的观众并不想退票,他们都在等待《狮子王》归来,周登涛也是,他相信它一定会上演,他在剧院等着那一天。
(指导老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师 周婷婷;澎湃新闻记者 张小莲 崔烜)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