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超长待机,阴阳难辨?不必因为新冠肺炎的特殊病例感到恐慌

2020-03-03 14:2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课题部 常笑健康

自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爆发以来,短短两个多月时间,我国(含港澳台地区)累计确诊病例已超过8万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月19日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对新冠肺炎的诊治做了进一步的规范。

在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疾病筛查、诊断、治疗过程中,卫生防疫人员及医务工作者也发现了一些特殊的病例,对深入了解和全新认识新冠肺炎有更多的启发和帮助。

病例1:

湖北神农架林区一确诊病例潜伏期长达27天

据神农架林区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通报,患者姜某某,男,神农架人,现年70岁。

1月24日乘私家车从鄂州市华容区返回神农架松柏镇。2月19日晚出现发热(体温37.5℃)伴乏力等症状,2月20日到林区人民医院就诊,后经采集咽拭子开展新冠肺炎病毒核糖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

患者自述患有高血压、脑梗等基础性疾病,曾有2次手术史,返回后一直服药治疗。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该患者在鄂州的妹妹于1月25日发病,2月2日在鄂州市确诊为新冠肺炎病例。

据了解,姜某某一家人在鄂州期间,与其妹妹同吃同住3天。1月24日与子女一起返回神农架林区后,未同其他人员密切接触。同车家属4人目前身体均无异常,核糖核酸检测呈阴性,已接受隔离医学观察。

负责治疗的专家认为,该患者从鄂州返回至2月19日发病,长达27天时间,属于较长潜伏期的典型病例。

专家建议,有与武汉及周边地区旅行史和居住史的居民,要注意做好自我隔离,降低与他人接触交叉感染的可能,如有发烧、咳嗽等不适症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新冠肺炎存在超长潜伏期吗?隔离14天以确认是否被感染科学吗?

(1)2月19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对新冠肺炎的潜伏期描述为: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潜伏期1-14天,多为3-7天。

(2)所谓“潜伏期”,是指从患者感染病毒到出现首发症状的时间,而非按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来计算;必须是有症状者才能界定“潜伏期”。新冠肺炎患者的首发症状不一定就是发烧,有些患者一开始只有轻微的呼吸道症状,例如咽干、干咳,之后过了一个星期或十天才发烧。就是因为一些患者前期的症状较轻,被忽略了。有没有“超长潜伏期”现在不好说,即使有也是个案,不是普遍现象。

(3)此前,2月1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团队的一篇论文对1099例(截至1月29日)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新冠肺炎的中位潜伏期为3天,最长可达24天。

钟南山此前也强调,尽管研究表明最长的潜伏期是24天,但1099例病例中也只有1例,以这仅有的1例病例作为疾病的最长潜伏期并不够科学。按照目前情况,“14天潜伏期”的观点可以维持不变,大家不必过于紧张。

病例2:

北京一病例吃感冒药导致症状消失,牵连11人

2月8日,在北京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庞星火介绍了一个新冠肺炎传播案例,1月3日,A病例一行6人乘坐飞机到湖南长沙旅游;1月5日晚乘火车前往湖北武汉,在武汉期间有外出游玩史,1月7日晚乘飞机返回,8日凌晨抵达北京。出现打喷嚏等症状,自服白加黑后症状消失,未就诊。

1月11日17时,A病例与丈夫、2个女儿到B病例家中做客,当晚两家人外出就餐并到某卡拉OK唱歌直至23时。

1月24日,B病例家中丈夫发病,同时妻子也被感染。两口子觉得没大事儿,所以还趁着新年假期去给亲戚一家拜年,结果亲戚家一共7个人,从大人到孩子,全都被感染了,目前已经有5个人发病。

1月25日,与B病例家庭中的妻子面对面办公的同事C病例发病。

本例中的A病例根据早期症状自行服用感冒药“白加黑”,而未引起重视,继而引发了后续更多人的传染。

如何区分新冠肺炎早期症状和普通感冒?

关于普通感冒与新型冠状病毒两者的区别,大致可以从呼吸症状、咳嗽症状、发热症状、全身症状四个方面加以分析,详细区别如下:

一、呼吸症状:一般,如果只是普通感冒,患者往往不会感到呼吸急促或者呼吸困难,而如果是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则会有呼吸频率加快,甚至呼吸困难的表现。

二、咳嗽症状:普通感冒的患者,咳嗽症状一般出现的时间会比较晚一些,而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一般咳嗽会以干咳为主,且咳嗽的症状比较严重,此外,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咳嗽时往往还伴有痰音、喘息,咳嗽症状还会对患者的睡眠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发热症状:很多人都经历过发烧,因此对于普通感冒引起的发热症状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对于普通感冒患者,一般发热症状会于48小时到72小时之后趋于正常,而且服用退烧药物效果比较好。而如果是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则不同,常表现为高烧持续72小时以上。

四、全身症状:普通感冒患者虽然对患者的生活工作有影响,但影响不会特别大,一般来说,得了普通感冒的话,一般患者精神状态、食欲以及睡眠质量与正常人的差别不会很大。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会表现精神状态差,食欲差的体现。除此之外,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还具有潜伏期,潜伏期大概在2-14天。

从以上介绍的四点区别中,大家可以对普通感冒与新冠病毒的区别有大致的了解。但是,大部分人对医疗方面的知识毕竟了解有限,因此,如果发现自身有发热症状而无法判断是否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话,还是建议一定要引起重视,抓紧到正规医院的发热门诊,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

病例3:

内蒙古一确诊病例无外出无接触,住另一患者楼上

2月2日,内蒙古卫健委通报了一例新增确诊病例:白某,男,40岁,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人,居于确诊病例宋某楼上,无本市外出史,未接触过发热病人,未到过农贸市场,无野生动物接触史。

1月29日,患者自觉胸闷、恶心发热症状,31日自驾到达拉特旗人民医院就诊。

2月1日,经专家会商,确定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

没有接触就能传播,这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又增加了一层神秘色彩,也让紧张的人们更加恐慌,新冠病毒防不胜防呀!

2月3日,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又对该病例进行情况通报,经达拉特旗疾控部门对第7例确诊病例王某组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王某与达拉特旗首例确诊病例宋某一家有接触史,与白某云及妻子张某芳也有长时间的密切接触史。

流行病学调查具体情况是,1月22日晚21时,王某从东胜拼车回到达旗东源新村家中后,随母亲白某转到白某云家,当时王某未佩戴口罩,白某转戴有口罩。上楼过程中经过三楼302室宋某家门口时,其房门敞开,两位男士(其中一人为宋某)均未佩戴口罩站在门口与屋内人员说话,经过时距离较近。

当晚约21时30分张某某(系白某云妻子,第6确诊病例)上楼回到家中;约22时白某云上楼回到家中,23时许王某与母亲白某转离开白某云家。

1月23日—1月27日期间,王某与白某云、张某某多次乘坐车辆往返于东源新村与耳字壕河洛图白家梁,1月24日3人在东源新村5号楼阳面16号车库一起过春节,有长时间的密切接触。

根据上述情况,不排除宋某是白某云、张某某、王某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源头,有关专家仍在进一步调查核实中。

从两次情况通报来看,白某虽然与同住楼下的宋某未产生直接接触,但二人都在没有防护状态下先后密切接触了王某,不过由于王某潜伏期较长,晚于白某发病,给人的印象好像白某是无接触史的“特殊病例”。也可以说,这个“特殊病例”并不特殊,只是他隐瞒了接触史。

新冠肺炎的传播途径是什么?普通民众如何做好预防措施?

传播途径:

目前可以确定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传播途径主要为:

①直接传播:指患者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呼出的气体近距离直接吸入导致的感染。

②气溶胶传播:指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

③接触传播:指飞沫沉积在物品表面,接触污染手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导致感染。

个人防护指南:

一、尽量减少外出活动:

①避免去疾病正在流行的地区。

②减少走亲访友和聚餐。

③减少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尤其是空气流动性差的地方,如商场、车站、机场等。

二、个人防护和手卫生:

①外出佩戴口罩(N95或医用外科口罩)。

②随时保持手卫生,减少接触公共场所的公共物品和部位。从公共场所返回、咳嗽捂手之后、饭前便后,用洗手液或香皂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不确定手是否清洁时,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打喷嚏时用手肘衣服遮住口鼻。

三、健康监测与就医:

①主动做好个人与家庭成员的健康监测,自觉发热时要主动测量体温。家中有小孩的,要早晚摸小孩的额头,如有发热要为其测量体温。

②若出现可疑症状,应主动戴上口罩及时就近就医。若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可疑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轻度纳差、乏力、精神稍差、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心慌、结膜炎、轻度四肢或腰背部肌肉酸痛等),应根据病情,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并尽量避免乘坐地铁、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就诊时应主动告诉医生自己的相关疾病流行地区的旅行居住史,以及发病后接触过什么人,配合医生开展相关调查。

四、保持良好卫生和健康习惯:

①居室勤开窗,经常通风。

②家庭成员不共用毛巾,保持家居、餐具清洁,勤晒衣被。

③不随地吐痰,口鼻分泌物用纸巾包好,弃置于有盖垃圾箱内。

④注意营养,适度运动。

⑤不要接触、购买和食用野生动物(即野味);尽量避免前往售卖活体动物(禽类、海产品、野生动物等)的市场。

⑥家庭备置体温计、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家用消毒用品等物资。

病例4:

围绕“特殊”病例的“阴阳之谜”

2月21日,成都通报了一例治愈回家隔离的新冠肺炎患者,回家隔离10天,复检查出核酸阳性,相关机构已先后接走家属与患者,经与四川省卫健委核实,信息属实。

2月20日,浙江舟山市卫健委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称,2月16日晚,戚某某粪便标本新冠病毒检测阳性,痰咽拭子检测阴性,无临床表现,根据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不符合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诊断标准。为降低可能传染的风险,将其由救护车送至定点医院隔离治疗。2月18日,再次检测粪便为阳性,痰咽拭子检测阴性。目前无临床表现。无独有偶,重庆也出现多起“咽拭子检测阴性,肛拭子检测阳性”的病例。

2月7日,武汉发现一例患者,3次咽拭子核酸检测均呈阴性,但由于其肺炎症状较重,随后治疗中,医院对患者进行肺泡灌洗并取标本,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确诊新冠肺炎。

2月21日,广东中山市李某在解除隔离10天后,经检测咽拭子核酸呈阳性,李某至今仍未出现发热及其他呼吸道症状,肺部CT也未显示典型的新冠肺炎的表现,22日被诊断为阳性检测者(无症状感染者)。

在核酸检测和病例诊断过程中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特殊情况”,这些绕不开“阴”“阳”二字。

如何提高核酸检测阳性率,避免“假阴性”?

(1)核酸阳性,是指检测发现人体内某种病毒数量超过正常值。根据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疑似病例如果“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即为确诊病例。

(2)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副所长黄波概括导致“假阴性”的四种可能原因:

①咽拭子所取口鼻腔分泌物或痰液只针对某个特定时间点或某个特定部位,可能未检测到病毒。

②咽拭子病毒量太少,可能未达到核酸检测灵敏度。

③采样人员的操作可能不规范或有误。

④检测试剂盒质量可能不达标。

(3)看似“特殊”病例的背后皆有“阴阳之谜”,破解方法概括如下:

①优化采集和送检流程。各级疾控部门和其他相关机构应严格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第四版)》的规范要求进行标本采集和送检。

②注意检测标本差异。机体被感染后,病毒通过口鼻进入咽喉部,再到气管、支气管,进而到达肺泡。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专家表示,不同部位存在的病毒量和该部位细胞所含病毒受体密切相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泡上皮细胞的病毒受体表达占比最高,气道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则占比极低。因此,下呼吸道的病毒量明显高于上呼吸道。此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六版)》明确表示:为提高核酸检测阳性率,建议尽可能留取痰液,实施气管插管患者采集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采集后尽快送检。

③提高核酸检测阳性率。除上述防控方案规范采集方法,医院和企业正在研发准确率更高的试剂盒,医护人员在提高采样技术水平,专家学者在探讨新增抗体检测等不同方法验证病原学结果。

病例5:

武汉感染女医生 从无症状到不能走路仅几个小时!

武汉晚报报道了武汉市第八医院的一名急诊科医生的回忆,2月16日是她出院回家的第6天,半个月前,她一度以为自己再也回不来了,从患病到病危,再到痊愈,度过了难忘的20天,“病情发展之快,超乎想像。”

自急诊科改为发热门诊后,她一直在坐诊,1月23日早上量体温正常,上班后早上医院进行CT全员排查时发现片子4处有问题。接着她自我诊断:不发烧,无症状,应该处于早期。遂拿了药准备回家休息,此时感觉发热,测量体温38.7度,已发烧。

步行五六分钟的路程到家后,开始剧烈头痛、呕吐、无力感。马上被科主任派人接回住院,住院期间体温高高低低、反反复复,不停出汗,头痛、乏力感严重,胃口很差,住院5天只吃了二三两稀饭。

第5天,确诊为新冠肺炎,第8天转到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继续治疗,随后用了激素冲击治疗后,第二天上午烧退了下来,胸廓豁然开朗,人舒服了很多,精神也有了好转。

没想到,转院第3天,她的病情急转直下告病危。呼吸困难、剧烈咳嗽,好像刚跑完1万米长跑,心脏随时都会蹦出来,心率很慢,还有一种说不出滋味的胸痛席卷全身,稍微一动,就痛不欲生。

作为医生,她根据症状,判断自己出现了心包内膜炎,还伴有心包积液,所以赶紧把情况告诉了医生。她隐约听到护士说“情况不太好,人快不行了”,自觉当晚熬不过去了。

很快,医护赶来救治,因为及时,她又闯过一关。之后,情况开始好转。第8天,她自觉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申请了CT和核酸检查。

2月11日,她出院了。

历经生死,恍若隔世。

据该女医生自述平时有健身的习惯,身体一向很好,甚至还有“铁人”的绰号。

身体素质一向很好的女医生病情急转直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1)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将确诊病例的临床分型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

同样的病毒感染的患者,有的表现为轻型,有的是普通型,有的是重型,甚至危重型,专家表示,这与机体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

目前,新冠肺炎病死率比较高的患者主要是老年人和有基础病的这两类。原因是老年人抵抗力较差,免疫状态不那么好;有基础病的患者在感染新冠肺炎期间可能会加重基础病。

(2)新冠肺炎早期症状多不明显,或表现为轻症,也有居家自愈的案例报道。但是随着病情进展,机体免疫系统开始激活免疫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这些炎症细胞因子就是把“双刃剑”,其试图清除外来病原微生物时,也会导致机体自身的伤害。

如果病毒量大,免疫又很强,会出现比较剧烈的局部斗争,造成局部的炎症,细胞损害,就是所谓的“炎症风暴”,这个时候病情可能恶化,不仅导致肺部的损害,还会引起肾脏、肝脏、心肌等器官的损害。

所以,有时候免疫越强,反而病情越重、进展越快。本例中身体素质一向较好的女医生的病情进展迅速,后面急转直下,并出现了心包内膜炎,也许与此有关。

(3)现在对新冠肺炎治疗尚无特效药,有些药也在试用阶段;目前抑制“炎症风暴”最有效、最主要的方法还是激素。不过专家表示,激素也是双刃剑,使用必须合理,时机、剂量必须适合,疗程须妥善把握,不能长期使用也并非使用越早越好,医生们应该因人而异进行谨慎判断。

(4)本例医生的生死经历向所有人发出警示:若身体出现不适,如发热、腹泻、胸闷等症状,应当到医院就诊,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不可在家自行处理,以免延误救治时机。

病例6:

新冠肺炎血浆捐献“全国第一人”:我死里逃生,希望别人也能!

宗建,武汉市江夏区中医医院党委书记,江夏区首批新冠肺炎治愈者。2月5日,尽管心存担心,不过他还是捐出了其带有新型冠状病毒抗体的400毫升血浆,成为新冠肺炎治愈者中捐献血浆的全国第一人。

1月初,宗建开始出现畏寒症状,发烧持续了一周。当时他以为是普通流感,并未引起重视。1月12日,宗建做CT时,整个肺部影像都是阴影,这是典型的新冠肺炎症状。当天,他入住江夏区人民医院重症病区。

疫情来势汹汹,除了5岁的孙子,家里7人都被宗建感染,他的病情也最为严重。每天靠着吸氧活命,最困难的时候,宗建甚至都想写下遗书。为了抵抗病魔,宗建强迫自己吃饭,用中医泡脚的方法增加信心。

在与病魔斗争18天后,宗建捡回了一条命,成为江夏区首批新冠肺炎治愈者之一。虽然大病初愈,但他得知康复病人已有抗体,提取血浆对危重病人有很好作用时,还是报了名。“我是感受过那种九死一生的情况,所以我觉得能够把抗体用到危重病人身上的话,那至少可以救几个病人。”宗建的决定,让他成为新冠肺炎血浆捐献“全国第一人”。

2月17日,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联系到封面新闻,为宗建颁发了“战疫英雄奖”,奖励正能量奖金两万元。宗建说“感谢两大平台对我的关注,这笔奖金我会用在医院抗疫一线,购买物资或者为医护人员、患者做点事,希望能够让更多的患者康复。”

新冠肺炎治愈者的血浆能成为“特效药”吗?

答案是“想的太简单了”。

(1)新冠特免血浆制品是由康复者捐献的含高效价新冠病毒特异性抗体的血浆,经过病毒灭活处理,并对抗新冠病毒中和抗体、多重病原微生物检测后制备而成,目前仅针对重型、危重型病例的治疗。

就目前应用情况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患者接受治疗12至24小时后,实验室检测主要炎症指标明显下降,淋巴细胞比例上升,血氧饱和度、病毒载量等重点指标全面向好,临床体征和症状明显好转。

(2)那么这种血浆疗法是否百分百对患者有效呢?会不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呢?首先我们知道,血浆疗法是利用康复者产生的病毒特异性抗体来进行治疗,也就是通过免疫系统的产物来治疗疾病。

很多朋友都知道免疫力差会生病,但却不知道免疫力过强也会产生问题。

目前认为,这种血浆疗法如果生成非中和性抗体,可能会引发炎症因子风暴,加重患者病情,但这种反应并非每个人都会发生。

(3)并非每一位捐献者的血浆都可以用于治疗,一方面康复者体内的抗体并非完全稳定,另一方面捐献者的身体状态有一定的要求,比如没有严重的基础性疾病,年龄限定范围等。

科研人员会在治疗前会通过对捐赠者血浆的抗体检测,来尽可能地避免炎症因子的生成。

新冠病毒对人类而言是全新的病毒,一个多月时间,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已经出到第六版,说明我们对病毒的认识在不断的更新和深入。这些“特殊”案例让我们对新冠肺炎的认识更全面,诊治经验更丰富、防控策略更完善。

最后,常笑健康提醒大家,不必因为“特殊病例”的存在而感到恐慌。坚定信心,科学防控,相信疫情终将过去,春天终将到来!

原标题:《超长待机,阴阳难辨!新冠病毒肺炎的6个特殊病例,引人深思!》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