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如果海外经济按下“暂停键”,中国应该如何应对

梁红
2020-03-02 19:02
澎湃商学院 >
字号

中国举国战“疫”已现成效,海外疫情扩散令人担忧,“控制人口流动”或是必选之策。如果海外经济按下“暂停键”,中国能从2008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中学到什么?首先,总量应恰当,少了杯水车薪,多了过犹不及;其次,在财政预算中增加特殊预算来应对疫情,用显性的赤字来取代过快过多的货币投放和隐性的财政支出;第三,在基建之外,减税降费或有效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也很重要。为了应对这次疫情的冲击,中国还有哪些后续负面作用小(比如不大幅增加宏观杠杆或财政赤字率)、但却可以有效扩大内需的政策选项吗?可以从房地产及公积金政策、基建投资投向、减税降费、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等服务业着手。与全球共抗疫情,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

中国举国战“疫”已现明显成效,海外疫情扩散令人担忧

中国举国战“疫”已一月有余,成效初显。新冠病毒传染性强,致死率虽低于SARS,但相比流感还是高不少。目前应对新冠病毒还没有特效药,气温升高后病毒会得到抑制的假说并未得到完全验证,正在临床试验的药品最快也要等到4月份才有初步结果.因此减少人群聚集和流动成为目前唯一有效的防止疫情扩散的手段。然而新冠病毒可长达14天的潜伏期,防控的难度很大。

海外疫情升级,“控制人口流动”或是必选之策。近期疫情扩散在中国有明显收敛的迹象,但在海外的蔓延却开始加速,韩国、意大利、伊朗等国感染人数上升。回顾中国战“疫”的经验,控制人口流动或是最有效的措施。中国在一月末果断全国动员,控制人口流动,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初步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传播。疫情从出现到爆发然后见顶回落有一个过程,控制人口流动有助于让疫情的拐点更早出现,也更快进入尾声。按下一个暂停键,可能损失了这段时间的经济,然而如果不停下来,疫情的结束就遥遥无期,经济活动或较长时期无法恢复正常,由此带来的经济民生损失就会更大。

图表: 中国新增治愈人数已经于2月17日超过了新增确诊人数,现存确诊病例开始下滑。 资料来源:国家卫健委,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海外疫情发展升级,韩国、意大利、伊朗、日本等国确诊人数快速攀升。 资料来源:WHO,中金公司研究部

依据目前国内疫情收敛的情况推演,3月中旬左右全国在诊病人的总数可能就只有几百人的规模了。届时,医疗资源的压力可以得到很大的缓解,工业生产3月底或可恢复到正常水平的80%左右,体验式消费到5月份或可恢复到正常水平的80%左右。然而现在叠加了外需可能锐减的风险,保持经济增长在合理区间面临新的、更大的挑战。

如果海外经济按下“暂停键”,中国能从2008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中学到什么?

面对外需可能突然锐减的风险,中国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经验是值得回顾和反思的。外需短期内大幅下滑,如果要保持经济增长在合理区间,必然需要扩大内需的政策及时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首先表现为出口增长的断崖式下滑:2008年时出口占GDP的比例高达31%,受欧美金融危机的冲击,出口增速从2008年的17%下滑到2009年的负16%,由此对整体经济、尤其是出口相关的行业造成了非常大的负面冲击。因此,当时政府快速出台了一揽子稳增长计划,其中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个计划的快速落地不仅拉动了中国经济企稳回升,对稳定全球经济也有很强的外溢效应。然而4万亿元投资计划的实行也产生了一些副作用,因此近年来饱受诟病。

图表: 2009年出口占GDP的比例锐减至24%,出口增速从17%下滑至-16%。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危机的出现往往带有极强的时间紧迫性,在紧急状态下市场无法有效运转就需要政府的“有形之手”。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若在全球扩散,引发出口需求的大幅下滑,同样需要政府出手干预,不可因噎废食,但我们也需要总结当年政策应对的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首先,2008年的经济刺激政策总量过度,把中国经济从潜在增长之下推到过热区域。2008年危机应对政策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所导致的货币供应量过多和信贷过度投放,2009年新增贷款高达9.6万亿元,是2008年的2倍,当年新增贷款多增了12个百分点的GDP!M2飙升至27.7%,货币的投放速度过快也很快推高了通胀和房价。因此在政策发力之前算一算账非常必要,损失多少补多少,少了杯水车薪,多了过犹不及。那么这次海外疫情升级会对中国经济带来多大的影响呢?我们可以粗略的做一个估算。2019年出口占GDP的比例为17%,中国出口产品的国内增加值大约60-70%,假设今年出口增速的变化参照2008-09年放缓近40个百分点,那么对GDP的负面冲击约为4-5个百分点,相应的政策对冲就需要提高内需4-5个百分点,以熨平外需的冲击。如果完全依靠财政扩张,假设财政乘数为1.5,那就需要新增3个百分点GDP左右的财政赤字。

图表: 2009年新增贷款高达9.6万亿元,是2008年的2倍,M2飙升至27.7%。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其次,2008年的经济刺激依靠银行“大水漫灌”地发放贷款,而显性的财政赤字却并未明显扩大,因而造成了金融系统后续的坏账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等问题。2008年应对金融危机时过多依赖了银行体系和隐性的财政扩张。2009年财政赤字为-2.1%,相比2008年-0.3%有所扩大,但非常有限。同期欧美等国的财政赤字都达到了GDP的10%左右,且持续两年多。而中国在2010年底刺激政策退出后,监管对信贷规模和存贷比的严格管制,叠加股东对银行利润的考核,都促使了银行快速发展表外业务。而隐性的财政扩张也导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涌现,规模膨胀、债台高筑。因此,在财政预算中增加特殊预算来应对疫情,用显性的赤字来取代过快过多的货币投放和隐性的财政支出更为可取,也更加可控。例如这次新加坡已经在今年的财政预算中专门增加了战“疫”支出,赤字率从19年的0.3%扩大到2.1%。中国在2020年的财政预算中也应有此考量,特殊赤字的规模可考虑在3个百分比的GDP左右。

图表: 2009年财政赤字为-2.1%,相比2008年-0.3%有所扩大,但相对有限。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第三,2008年的经济刺激的核心是短期内快速拉升基建需求,而几乎没有减税降费,或有效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调整。2008年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造成了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产能过剩,也使得后来不得不踏上漫漫去产能之路。

为了应对这次疫情的冲击,中国还有哪些后续负面作用小(比如不大幅增加宏观杠杆或财政赤字率)、但却可以有效扩大内需的政策选项吗?我们认为,借此次疫情的压力,可以加速推进以下几方面的改革进程,既保增长,又加速经济发展的高质量转型:

首先,在“因城施策”框架下增加房地产政策灵活性,下决心改革公积金制度盘活5.8万亿元闲置储蓄。房地产的产业链长,除了其自身的投资之外,还能直接或间接地带动多个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近年来为了控制房价,各地都在执行严格的房地产调控措施,在控制房价的同时也压制了住房的供给和需求。在坚持“房住不炒”的基调下,增加“因城施策”的灵活性,增加一二线城市的住房供给,或是松绑这部分需求的可行举措。更重要的是,多年来被人们诟病的公积金制度到了该被彻底改革的时候。5.8万亿元的闲置储蓄如能有效释放,既可以支持消费需求的扩大,又不增加企业、国家或民众的杠杆。我们建议改革并最终取消公积金制度,可先从下调缴费率着手(逐渐将缴费率降至零),对存量余额部分,可以让职工选择全额提取销户或并入个人社保账户。

其次,基建投资应向公共卫生、大城市基础设施、环保等民生领域倾斜。基建投资多是政府部门主导的投资,其投资效率常被诟病,然而在危机时期,私人部门因利润减少、前景不清往往是减少投资的,这时就需要政府带头企业才会跟进,因此基础设施投资对稳增长的作用不可取代。中国的基建投资在很多方面仍然不足,以这次疫情期间暴露出来的问题为例,比如公共卫生领域的投资,包括医疗设备(比如ICU床位)、医疗用品乃至医院;比如生态环保领域的投资,今年京津冀地区在经济活动按下“暂停键”下仍出现多次严重雾霾,农村散煤燃烧取暖或是主要原因;比如智慧城市领域的投资,这次疫情显示出基于数据的城市管理的重要性。

第三,进一步提升划转国资充实社保的比例,以支持社保继续降费,减轻企业负担,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当前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是帮助企业度过难关,稳定就业的重要举措,而且降费力度大、覆盖范围广、政策出台的也正当其时。我们认为之前陆续落地的划转国资充实社保、中央调剂金等改革为当前的减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凸显了改革的重要性。中国企业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率为16%,仍然高于10%的国际中位数水平,社保降费仍有空间。往前看,划转国资充实社保仍需进一步推进,从当前的10%提高到20%,助力社保费率再降4个点与国际接轨。与此同时,全国统筹和延迟退休也应同步推进。

第四,进一步推动医疗卫生、文化教育领域的改革开放,促进这两个重要的服务业领域的高质量发展。除了前述医疗卫生领域的基建投资,还应重视对医护人员的“投资”以及医疗卫生应急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此外,“网络”成为疫情防控期间,居民维持正常生活的重要途径,从网上买菜到在线办公,从远程授课到线上医疗,还有丰富多彩的在线娱乐,网络经济显示了巨大的潜力,也是可以深挖和扩大内需的领域。疫情进一步催生“互联网+医+药+险”全链路在线化需求,多地政府积极探索,加快推动慢病患者医保在线支付。

图表: 中国企业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率为16%,仍然高于10%的国际中位数水平。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与全球共抗疫情,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

如果多国经济为了防止疫情扩散而按下“暂停键”,“中国工厂”可能要在全球范围内承担更大的提供各种生活和医药医疗必需品的生产责任。保持国内外物流的畅通是中国恢复供需的保障,也是全球合作共赢的保障。在疫情快速蔓延的初期,为控制人口流动,交通运输通道处于严格控制甚至中断的状态,这样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生产和物资的流动。物流的恢复是生产恢复的前提,也是网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物流通畅不仅对中国重要,对于海外战“疫”也至关重要。随着中国的复工复产,中国是有产能支持他国的防疫,当然前提是物流通畅。必要的检疫不可或缺,但完全的堵住物流通道却不可取。随着更多国家和地区成为疫区,中国应与海外各国及时协商制定安全、便捷的船舶、货车、飞机在港口、关口的货物和人员的检疫安排。

在2008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中,中美两国的互信和合作对避免那场金融危机演变成1929式的全球范围内的大萧条起到了关键作用,中国经济的快速恢复更是功不可没。然而今天的中美关系及美国国内的政治现状都令人忧心忡忡。中美是否可以再度有效合作应对新冠病毒对全球公共健康、经济增长的挑战呢?

令人稍许欣慰的是,在过去一个多月艰苦卓绝的奋战中,中国累积了宝贵的战“疫”经验。面对海外疫情的升级,中国可与世界分享其防疫和治疗经验,加强抗病毒药物及疫苗研发的国际合作,向其他出现疫情扩散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与全球共抗疫情。未来,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生产能力的恢复,中国可以与世界分享其产能,缓解因疫情导致的物资短缺。中国还可以将疫情防控加入国家合作框架,例如“一带一路”、上海合作组织和东南亚国家联盟等。

公共卫生安全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没有一国能独自面对,也没有一国可以偏安一隅,唯有世界各国齐心协力,团结合作,终将赢得这场战“疫”。

(作者梁红为中金公司研究部负责人)

    责任编辑:蔡军剑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