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疫情之下,“宅”家就安全了吗?教你如何正确的“宅”

2020-03-02 11:1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医脉通

作者:Tsai

疫情当前,“宅”在家成为普通大众最佳的抗疫方式,在这20来天的“封闭化管理”期间,“无聊烦闷、心情烦躁、腰酸背痛、头疼脑热······”成为不少人的主诉,有些人甚至出现了别的健康危机,大家开始明白,“宅”也是一项技术活。那么,“宅”是否存在潜在风险?什么才是正确的“宅”家方式?

什么是“宅”?

“宅”,《说文解字》意为所托也,《尔雅·释言》意为居也。换作当下时代背景下的定义,“宅”,作为名词可代表日常工作生活的住所;作为动词更是附带了许多衍生义,譬如源自日本的“宅文化”,最初描写的是对动漫等着迷几乎不顾时间和精力、全身心投入的人,随后逐渐带有贬义(待在家里沉迷于个人的兴趣、爱好,而与社会脱节的青年)。不论定义如何演变,“宅”的精髓还是在于“相对固定的活动地点”,从宏观角度上来讲,我们长期固定活动的生活环境,如办公室、卧室等建筑物内部也是我们“宅”的一部分。那么,我们的“宅”与我们的健康是否有相互关系?什么才是健康“宅”的打开方式?

小心成为“宅”的奴隶

在我们一天的生活中,睡眠占去1/4~1/3左右,工作时间占去1/3~1/2,吃饭、厕所、休闲娱乐等占去剩下部分,大部分人室内活动的时间将超过90%。从健康角度讲,虽说在室外活动过程中接触病原体、受伤等机会更多,但室内环境更像是“温水煮青蛙”,对健康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室内“宅”也有潜在的风险。

首先我们来明确几个概念。

➤ 室内空气质量(indoor air quality,IAQ):广义上是指为非工业活动或住宅目的而建造的建筑物内的空气质量,即我们“宅”内部的空气质量。既受室内排放物和污染物的影响,也受室外空气质量的影响。

➤ 建筑物相关疾病(Building-related illnesses,BRI):指特定建筑物或室内环境相关的符合特定疾病诊断标准的疾病。

➤ 建筑物相关症状(Building-related symptoms,BRS):既往被称为病态建筑物综合征(sick building syndrome,SBS),指个体在特定建筑物或环境中出现的症状,但不易用单一可定义的疾病解释,包括黏膜刺激引起的鼻塞流泪、哮喘、皮疹、疲劳头晕等。BRS往往在进入特定环境后开始出现,在离开后缓解(可能延迟),且症状可随时间延长变得频繁或持续,或因大量暴露而更易触发。

“宅”处杀机

在目前时代背景下,半数以上的成人工作者在办公室或非工业化环境中工作,学生群体则需要再学校等公共环境中长时间活动,不同场所可对人体影响不同,而非工业室内环境则使得危险暴露增加。据统计,约60%的工作者合并至少一种与环境有关的症状。

来个似乎不恰当的比喻,如果将室内环境对人体产生危害的过程比作一个豆苗生长的过程,那建筑物便是土壤,室内空气便是养料,而我们人体便是那一颗豆苗。土壤和养料的质量决定了豆苗生长的速度与程度,而豆苗自身素质决定其是否可以生长。因此,我们的健康状态主要受到个体素质及室内空气质量两方面的影响。

1. 个体素质

➤ 个体特异性:特应性、过敏和支气管高反应性个体更容易出现BRS;

➤ 社会心理工作因素:工作压力,如工作需求高、社会支持少、工作刺激性低、控制程度差等可能与发病率升高相关。

➤ 女性、年龄、学历和社会经济地位可能与之相关。

2. 室内空气质量(IAQ)

IAQ与场所及其内部环境相关。特定工作场所,如学校、饭店、娱乐场所和卫生保健机构等因暴露因素较为固定与普遍(表1)。而特殊暴露因素,如二手烟、霉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颗粒物等、清洁和个人护理产品及烹饪取暖过程中的排放物等则可产生不同症状。

表1 特定场所存在的问题及危险

(1) 霉菌

“霉菌”包括多种类型的真菌,是一类以有机营养为基础的真核微生物,包括酵母菌、霉菌, smuts和蕈类,室内常见的真菌种类包括枝孢菌属、链格孢属、葡萄球菌属、镰刀菌、青霉菌属、曲霉属、地丝菌属、Rhodotorula和Chaetomium等。霉菌是建筑物中最常见的暴露物。可引起传染病、侵袭性霉菌毒素中毒、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肺炎、过敏性支气管肺曲菌病、过敏性真菌鼻鼻窦炎、真菌球等疾病。湿度是影响霉菌生长的重要因素,相对湿度> 65%,温度在50至90°F(10至32°C)之间是其最佳生长环境。而在发霉环境中真菌产生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可产生不同的味道(表2)。

表2 发霉建筑物中由真菌产生的VOC及其气味

(2)标准空气污染物

“标准污染物”指美国EPA必须根据《清洁空气法》管制的六种常见的室外空气污染物:颗粒物、臭氧、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硫氧化物和铅。而此类主要影响室外的空气污染物对室内空气质量也存在影响。

(3)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

VOC指在室温下具有高蒸气压的含碳化合物,由人类活动、建筑物产品释放,包括挥发性芳香烃,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挥发性醛,许多VOC是已知的有毒化合物,具有潜在的致癌和致畸性,同时可产上呼吸道和粘膜刺激症状、头痛、注意力不集中、易怒、恶心和嗜睡等,且与VOC浓度相关。VOC在室内无处不在,包括家具涂料、油漆、建筑材料、印刷材料、地毯、车库等。家具涂料释放近150种VOC(脂族和芳族醛,芳族烃,酮,酯和乙二醇);办公设备和耗材(如激光打印碳粉)会散发VOC,臭氧,甲醛,树脂和其他颗粒;在室内使用香水可能会释放VOC;室内真菌也是VOC的来源。

其他与室内空气质量相关的潜在暴露因素见表3。

表3 非工业化环境中常见的暴露源及其危害

你被“宅”病了吗?

BRI可表现为多个系统疾病,表4通过不同病因分类归纳。在BRI中最多见的便是呼吸系统症状,包括肺炎、哮喘为其典型表现,表5归纳了引起哮喘的常见病原分类。

表4 目前明确的建筑物相关疾病

表5 引起哮喘的常见病原分类
除上述疾病外,BRI的神经精神症状可表现为诶慢性适应性,容易被忽视,但其发病率却不容小觑。

慢性疲劳综合症(CFS)以长期严重和致残性疲劳为特征,周期性起病,发作与多种心理、环境和行为因素有关,包括农药、有机溶剂和其他化学药品等。CFS最早于退伍军人中被发现,包括6类综合征——认知功能减退、共济失调、关节炎-神经肌病、惊恐-失语症、发热-腺体功能障碍、无力-尿失禁。1994年,Fukuda等将其定义为:

A. 持续或反复疲劳(持续> 6个月)

① 最近发作或定义明确的发作;

② 与过度体力活动无关;

③ 休息后无改善

④ 身心活动水平较前下降。

B. 出现四种以上症状(> 6个月以上),而非疲劳发作之前:

① 记忆力或注意力受损;

② 喉咙痛;

③ 颈或腋淋巴结肿大;

④ 肌肉疼痛;

⑤ 多关节疼痛;

⑥ 新发头痛;

⑦ 睡眠浅;

⑧ 劳累后不适。

当A和B元素总数超过4个,则应考虑CFS。

“宅”地求生

不幸“宅”病了该怎么解决?理论上,BRI关键因素在于空气质量,那么只要通过对空气质量进行改善便可以解决问题。根据病因不同,解决方式分为三类——暴露因素根源控制、增加通风和空气清洁。传染源源控制方法包括传统的微孔活性炭和化学洗涤塔的吸附、新型热催化氧化和光催化氧化空气净化技术均有效;光照可帮助杀灭病原体;而通风是解决室内空气问题最为经济有效的方式。研究发现,通风可降低室内空气中暴露因素浓度,调节空气中湿度、温度等,从而降低BRI患病率。

那么问题来了,通风有没有可能造成室外的病原或有害物质进入室内,反而造成疾病风险增高呢?

部分病毒微生物可通过气溶胶传播,使得传染性飞沫吸入风险增加,通风可使空气传播的病原体(如流感病毒)浓度下降,并降低其存活力及毒性,从这一方面来讲,通风反而可以降低患病风险。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咳嗽和打喷嚏等活动可以将传染性气溶胶长距离传播,游离污染物(如真菌孢子)也可通过未经过滤的空气进入室内,此时,自然通风便存在一定风险。这种情况下,更改通风口位置或室内压力及净化装置可更好地进行疾病的预防(参考重症监护室负压病房)。

总结

总体而言,在此特殊时期,“宅”是无法避免的,但对于“宅”病的警惕也需要提高。通风换气仍是大众最易获得且最有效的疾病预防方式,此外,阳光也是另一味治愈身心的好药!

来源:医脉通神经科

参考文献:

[1] 覃珍, QINZhen. 大学生"宅文化"与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的实施[J].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12, 21(11):60-63.

[2] Ahasic A M, Redlich A C A, Linde B. Building-related illness and building-related symptoms[J].uptodate 2020.1.

[3] Crook B, Burton N C. Indoor moulds, sick building syndrome and building related illness[J]. Fungal Biology Reviews, 2010, 24(3-4): 106-113.

[4] Nag P K. Sick Building Syndrome and Other Building-Related Illnesses[M]//Office Buildings. Springer, Singapore, 2019: 53-103.

[5] Tham K W. Indoor air quality and its effects on humans—A review of challenges and developments in the last 30 years[J]. Energy and Buildings, 2016, 130: 637-650.

阅读原文

原标题:《疫情之下,“宅”家就安全了吗?教你如何正确的“宅”!》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