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疫情防控十堂课⑩|教你识破谣言,给大脑穿防护服

2020-03-01 13:2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2月2日,甬派和宁波出版社共同发起征稿倡议书,面向广大市民征集优质课堂内容,甄选优质内容,推出“疫情防控期间给孩子们的十堂课”栏目,制作成音频课件。今后,课程内容将在甬派客户端、宁波出版社“乐听经典"公号、喜马拉雅三大平台同步发布。征集发出后,收到广大热心市民的踊跃投稿。

今天,《疫情防控十堂课》发布第十堂课《“只有我们醒着,黎明才会到来”》,原文如下——

“只有我们醒着,黎明才会到来”

作者: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汤志耘

只有我们醒着,黎明才会到来

▲点击音频,收听音频《只有我们醒着,黎明才会到来》

2020年的春节,如此“与众不同”!一个名叫“新型冠状病毒”的家伙,把每个中国人都拖入了“战场”。

网络之上、口耳之间,各种消息山呼海啸而来,人们随之惊恐、愤怒、心痛、感动、悲伤……我们一边跟肆虐的病毒作战,一边跟海量的信息交锋。

对付病毒,我们有口罩、有酒精、有防护服和护目镜,还有大批医生护士冲在前面,给予我们最大的保护。

而对付纷繁杂芜的各种信息,我们是“赤膊上阵”轻信盲从,还是“全副武装”理性判断?我们如何辨别信息的真假、去伪存真?如何保护我们的大脑不被随意侵占、保护我们的情绪不被任意左右?

今天我来跟同学们谈谈疫情期间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现代社会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面对媒介时的必要“装备”。

疫情当前,是时候给你的“装备”升级了!

厘清概念

1.拟态环境

先给大家讲个故事:

一群囚徒被关在黑暗的山洞里,只能面对黑乎乎的洞壁。在他们身后有一个火把,囚徒只能看到洞壁外来来往往的一些事物投射在墙壁上的影子。他们以为那光便是太阳,他们以为那些影子便是事物本身。

这是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提出的“洞穴理论”中的情景。

我们通过媒介来认识环境,就像囚徒借助光看到影子,来感知外界。

如你所知,影子并不是事物本身,它只是事物的投射。我们通过媒介看到的世界,也不是世界本身,只是这个世界的“投射”。

美国著名新闻评论家李普曼把它称为“拟态环境”。拟态环境是指媒介通过对客观世界的选择、加工、重构,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媒介世界”,它来源真实的世界,但并不等于真实的世界。

疫情困住了大家的脚步,我们对世界的了解就更加依赖于媒介。媒介在非常时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华盛顿大学Louis Kim教授研究指出,媒体报道量增加十倍,疾病感染数减少33.5%,优秀的记者编辑其作用不小于医生护士。

然而,我们还是要知道,媒介给我们展现的“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全部。

记住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和媒介所展现的“世界”保持一个警惕的距离和一段理性的时间,我们用这个距离来查找真相,用这个时间来熄灭非理性的火焰。

2.信息超载

简单地说,“信息超载”就是信息太多了,超过了我们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我们的承受范围。

疫情期间,各种渠道的信息纷至沓来。一方面,我们渴望了解相关信息,不停地在阅读和搜索;另一方面,太多的信息使我们无法辨别真伪、无法迅速获得有效信息,轻则影响情绪,重则影响决策,造成判读失误、行为失据。

阿尔文·托夫勒指出,太多的信息能损害我们的思考能力,“当个体面临一种快速变化且异于常规的情景时……他的预测准确度就会大幅下降。他将不再能够做出合理正确的评估,而离开这样的评估,理性行为就不存在。”

此次疫情期间,大量官方、非官方的信息造成了一些人的恐惧,使他们错误地评估当下的情势和自身的状况,以至于出现某男子因泡脚体温升高而嚎啕大哭的事情。

3.群体感染

和“病毒”一样,观念、情绪或行为也会“人传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导致个人的理性思考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减弱。

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被一种“观念病毒”“情绪病毒”“行为病毒”所感染,被一时的冲动所主宰,卷入非理性的狂乱之中。

疫情期间,出现了一波又一波的抢购潮,流言飞散,人们恐慌奔走。我们应该像防止新冠病毒扩散一样,警惕错误观念、不良情绪、冲动行为的“群体感染”。

几种应对措施

头脑中有了上面几个概念,就相当于给大脑穿了“防护服”,我们知道了要跟海量的信息保持距离,跟媒介提供的内容保持距离,跟媒介传递的情绪保持距离。有了适当的“距离”,才能保持足够的清醒。

但是仅有“防护服”是不够的,我们还得增强“自身免疫力”,这就是面对信息时我们的辨别真伪的能力、多元思考的能力和独立判断的能力。

1.辨别信息真假

在疫情期间,大家都知道“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非常重要。

“造谣”有主观上的恶意或有不正当的利益取向,比较容易判断。可“不信谣”和“不传谣”就没那么容易了,很多人无法辨认哪些是“谣言”,又往往出于善意把误以为真的“谣言”传递出去。

“谣言”是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讨论,况且“谣言”并非止于“智者”,而是止于“真相”,那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如何辨别信息的真假?

这里给大家几个小方法:

(1)检查信息来源

如果看到的信息是一个没头没脑的截图,或是来自“我的朋友的表姐”之类的,就要谨慎又谨慎。

互联网上,特别是各个群里,充斥着大量这样的信息。

来自官方渠道、正规新闻媒体和可信平台的信息,才大概率为真。但也只是大概率,并不是百分之百。这次关于所谓双黄连药物有抑制作用的报道,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2)多方信息互证

特别是重要信息,最好找多方可靠信息来源的消息互相印证。即便是正规媒体甚至是官方信息,有时也难免出现问题,多方互证,方可提高信息可信度。

在1月31日晚间WHO会议尚未结束之时,许多人在朋友圈转发了一条消息称WHO未把新冠病毒列为PHEIC,朋友圈额首相庆。

面对这样的消息,一是要看消息来源——先锋报(VANGUARD),是尼日利亚最大的门户网站之一,信源还算可靠;二是要多方消息互证——这么重要的消息,为什么我国官方媒体无一报道?世界主流媒体无一报道?无法得到互证,要警惕存疑。

等WHO会议结束,大家从各主流媒体上都看到了确切消息,证明之前尼日利亚媒体的消息为假。

(3)用经验和常识来检验

经验,既包括一些生活经验,也包括阅读经验和媒体接触经验。我们在学校学习所有课程,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从中获取生活中必要的常识。

目前为止,媒体上流传的可以防止感染新冠病毒的方法有吃草莓、吃辣椒、吃大蒜、吃维C、吃抗生素、吃板蓝根、热水洗澡、盐水漱口、吹风机吹、香油抹鼻孔……如果解决办法这么简单,疫情早就被控制住了,可这些凭经验和常识即可判断为假的消息还是引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抢购潮,既和“群体感染”有关,也和缺乏常识有关。

(4)用理性和逻辑来检验

有些消息的内容,超出我们的常识和日常经验范围,可以借助逻辑和推理,辨别真假。

理性和逻辑,是对抗媒体中大量情绪性消息的光。比如一些“阴谋论”,既无确凿的举证事实,又无严谨的逻辑推理,仅仅靠支离破碎的信息拼凑和“脑洞大开”得出一些无法证实的结论。

2.多元化思考

西方有句谚语叫“you are what you eat”,对于你的大脑来说,“you are what you read”,你所接触的媒介、阅读的信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眼界和思维,塑造了你的价值观。

正如饮食需要各种营养一样,“喂养”大脑的信息,也需要健康、均衡,因此信息关注应多元化。

这既包括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也包括内容倾向的多元化。有些同学只从QQ空间或是微博、微信获取信息,可以有意识地关注一些优质新闻媒介,拓展自己的“信息茧房”。

内容倾向的多元,则是指不仅仅关注符合自己观点和立场的信息,不仅仅关注自己习惯的信息呈现方式,还可选择一些专业化程度高、有影响力、有公信力的新闻媒体,使自己的信息摄入“营养均衡”。

多元化思考,就是不要只从一个角度出发,陷入单一的思维模式之中。比如当我们看到有人因家庭聚餐感染了病毒时,有人愤怒:“为什么还要聚餐?太不负责任!”当得知聚餐中有疫区回来的亲人时,更加愤怒:“疫区的为什么要回来?”

愤怒可以理解,有时甚至是必要的保护;但是当我们在最初的愤怒之后,试着进行多元化思考:他们的聚餐是在疫情爆发之后还是之前?如果你是那个一年才能回一次家的人,在并不知道疫情如此严重的情况下你是回还是不回?就算是回来的时候已经染病,他有没有不得不回的理由?如果这是你的家人,你会怎么做?

这些问题并非都有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但是这样的思考会让我们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也会让我们更少地做出粗暴而极端的行为。

3.主动出击、独立判断

独立、科学的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应该是未来公民的必备素养。

在信息接触过程中,我们太习惯于被“喂养”,对于重要信息和存疑信息,应主动寻找相关知识进行查证。

前两天一则消息引起了人们的恐慌:一旦被列入疫区国,将为期三年,中国经济会崩溃。

面对这样的重要消息,我们不要急于哀叹或转发,简单搜索一下,就会发现:第一,没有“疫区国”的概念;第二,即便被列为PHEIC,也没有“三年”的期限一说;第三,被列为PHEIC后,是否会对该国的经济造成影响。我们会发现,2009年WHO因H1N1宣布进入PHEIC,美国经济并未崩溃;2016年WHO因寨卡病毒构成PHEIC,巴西还举办了奥运会。

不人云亦云,让自己的大脑成为独立判断的“原创”,而不只是他人观点的“副本”。

我们要警惕在群体压力之下,放弃独立批判的思考能力,更要避免发生失去理性判断的个人行为。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要是没有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要是没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钟南山院士,疫情控制就不会有当下的成果;要是没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每一个“你”,那我们的社会将变得比病毒感染更可怕。

最后说一点,媒介素养不止于接触媒介、解读媒介,还在于积极有效地利用媒介。

很多学校、机构、平台都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为这次“战役”贡献力量。有的邀请孩子们用镜头记录下身边的“不同寻常的除夕夜”,有的鼓励同学们用演讲的方式表达他们在疫情期间的感受;有的孩子制作绘本讲述关于病毒的知识,有的孩子录制音乐传递对疫区人民的问候。

我们也可以问问自己:除了听话乖乖在家,我还可以利用媒介向身边的人、向疫区的人传递些什么?

黑暗不是只让我们茫然失措,也会让我们更加警觉。

正如亨利·梭罗说的那样,“只有我们醒着,黎明才会到来!”只要我们能保持足够的清醒、足够的活力,我们终将和所有人一道,战胜疫情,迎来黎明!

本文所用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